周陽
摘 要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一項旨在促進國際區(qū)域合作、推動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其內容不僅包含經(jīng)濟、政治、軍事合作,也包含文化、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在其中,文化交流與文化合作無疑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提供一個加深彼此認識、凝聚價值共識的契機。但是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眾多,各國歷史發(fā)展和經(jīng)歷不盡相同,價值取向多元、經(jīng)濟利益需求錯位,“一帶一路”倡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種種誤解、矛盾甚至沖突。本文將從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中的戰(zhàn)略地位入手,通過對“一帶一路”中文化沖突的影響因素和文化交流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在“一帶一路”中如何避免和化解文化沖突。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交流 文化沖突
一、引言
(一)“一帶一路”提出
“一帶一路”提出就是在當前全球政治經(jīng)濟格局和秩序發(fā)生變動的背景下,中國為了國家長遠發(fā)展而提出的兼具前瞻性和中國政府智慧的國家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藍圖?!耙粠б宦贰钡暮诵囊x是“五通三同”,“五通”即指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就是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是由“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同組成的,“一帶一路””中的“一帶”和“一路”與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陸路和海路是分別相對的,當前的“一帶”和“一路”所涉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域更寬泛,所涉國家及地區(qū)也更多。
(二)文化交流有利于“一帶一路”發(fā)展
1.文化交流有利于構建“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基于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積淀,繼承和發(fā)揚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符號?!耙粠б宦贰钡某晒﹄x不開文化交流的推動和融合,共同的歷史積淀是促成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的紐帶。沿線友國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平臺,達成有團結一致,共同發(fā)展的時代共識的命運共同體。
2.文化交流有利于經(jīng)濟貿易
一直以來,經(jīng)濟因素都被經(jīng)濟學家認為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在國際貿易中,由于貿易雙方往往處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因此雙方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背景、交易規(guī)則、法律制度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性,送種差異性往往就導致了貿易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通過文化交流,對相互間的發(fā)展需求、消費模式、經(jīng)營理念及文化習慣等有深入了解,企業(yè)可以更好的鎖定目標市場的交易對象,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提高貿易的溝通效率和質量。
3.文化交流有利于政治互信
“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人口約44億,這些國家經(jīng)濟落差大,文化、宗教迥異,部分國家政局不穩(wěn),社會持續(xù)動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時有發(fā)生。中國政府主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既是中國開展對外人文交流的基本方針,也是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的國際關系準則。加強文化交流,使沿線民眾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發(fā)展道路、傳統(tǒng)文化以及外交政策理念,使各國人民認可中華文明對構建國際新秩序以及和諧世界的巨大貢獻,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推動基礎。
二、“一帶一路”中存在的文化沖突和誤解
(一)“一帶一路” 沿線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低迷,人文交流與合作愿望降低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處于經(jīng)濟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加上能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等限制因素,引起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不前,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導致各種社會問題集中展現(xiàn),降低了人文交流與合作愿望。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文化等差異比較大,存在文化沖突的基礎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之間制度、宗教、社會、地理以及文化等差異比較大。某些沿線國家過于強調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對接受異質文化相當?shù)钟|,一些宗教極端勢力貫穿其中,致使一些問題變得突出。比如,伊斯蘭教派林立宗教思想、價值觀念的不同,可能引致敏感問題的發(fā)生。中東暴力沖突和恐怖襲擊長期持續(xù)不斷,不利于人文交流合作的開展。
沿線各國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沿線民眾認同度綜合好感度不高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越南、菲律賓、約旦、印度、土耳其、波蘭等多個沿線國家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低于40%;沿線國家對中國產品安全性和可信賴性的平均評分在及格線以下,東南亞國家和東歐國家民眾對中國產品的好感度普遍低于50%。面對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我們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重視和研究。
三、應對文化沖突的策略
(一)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政治互信
外界對于“一帶一路”的質疑,一方面是經(jīng)濟利益沖突下的考慮,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國在對外傳播缺乏宣傳吸引力,容易不自覺地激化文化沖突。應當積極創(chuàng)設自己的專業(yè)民調機構,把握“一帶一路”更全面和真實的民意狀況,在“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中針對沿線民眾可能存在的對“一帶一路”的警惕心理、誤解情緒、疑問困惑等進行引導,以加深他們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支持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分享“一帶一路”的成果。
中華文明最大的特點是兼容并包,長期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上相互借鑒,為沿線絲路貿易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在文化交流中,應更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加強雙向互動、雙向溝通。中國可先對與沿線國家有近似性的民族進行傳播和交流,促進感情的交流,展示中國文化深厚底蘊。另一方面也應加強雙向傳播,做好對外傳播的同時也多向國內傳播,向國人宣傳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增加國民對這些國家的了解和興趣。打造中華文化的新名片,增強中國文化的品牌力量。
(二)加強文化融合,拓寬文化交流路徑
面對當代 “一帶一路”國家復雜政治背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對于文化交流的參與意識和行動仍然比較被動,應搭建更多民意溝通交流平臺,推動 “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首先,要充分利用整合民間的社會組織、華僑等力量,推動民心相通。尤其是華人華僑,在該國生活時間長,對該國的社會文化民間習俗都有著清晰的認識,懂得中華文化和當?shù)匚幕墓餐c和融合點,通過華人華僑來促進中外民間文化交流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充分調動跨國企業(yè)為當?shù)靥峁└嗟呐嘤枡C會,通過人力資源培訓合作,更多地培育國際化人才。還可以在傳統(tǒng)文化交流路徑基礎上,加強學術交流合作,構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展新媒體合作交流、智庫交流等交流路徑,積極了解沿線國家民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思想和文化溝通。
(三)深化與有關國家經(jīng)貿合作的重要保障,提高人民文化交流意愿
“一帶一路”以經(jīng)貿合作為基礎,以開放包容為理念,以人文交流為支撐?!耙粠б宦贰敝铝τ趯⒅袊陌l(fā)展融入到沿線國家乃至世界的共同發(fā)展中,致力于將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沿線國家現(xiàn)有的機制實現(xiàn)對接聯(lián)通,致力于統(tǒng)籌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最終目標是與各國建立利益的共同體。只有真正的讓沿線國家從“一帶一路”倡議中感受到實惠、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進步,人民文化交流與合作意愿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梁海明.“一帶一路”對外傳播應如何化解文化沖突與誤解[J].對外傳播,2016(05):25-26.
[2]陳力丹.“一帶一路”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幾個面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01):69-73.
[3]王少鵬.“一帶一路”戰(zhàn)略與跨文化交流[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30(02):115-118.
[4]王爍.“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研究進展述評[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7(02):37-42.
[5]陳萬靈.引領“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金磚路徑”[J].亞太經(jīng)濟,2017(03):52-5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