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現振
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內涵,并且推行《體育與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現了健身性、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接受性[1]。有效的改善各民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舉措是目前的體育教育,各民族學生在學校內都可以把《體育與健康》作為受教育的對象。在目前體質健康教育被高度重視的情況下,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體質差異現狀的比較,成為目前體育研究者關注的課題[2-4]。
本文選擇新疆伊犁師范學院維吾爾族大學生和哈薩克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民族體質指標的比較,進而研究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大學生的體質特征。在清朝階段,為了軍防和社會的穩定,在伊犁屯墾有大量的維吾爾族的進入,他們主要居住在伊犁河中下游盆地地帶。現在大部分伊犁的維吾爾族人們是當時進入伊犁屯墾的維吾爾族的后代,目前人口大約有70.77萬。維吾爾族男性主要從事的農業生產是種植小麥、玉米等,女性主要從事放養羊牛馬和種植些瓜果、蔬菜[5]。我國歷史悠久且跨境的少數民族是哈薩克族,他們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的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及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地帶,哈薩克族屬于游牧民族。在飲食上,他們以肉類和奶類為主,面類、米類和蔬菜為輔。研究伊犁師范學院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大學生的體質特征,對研究民族體育教育策略,以及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運動員選材,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在新疆伊犁師范學院選取2015年在校哈薩克族男大學生 83名、女大學生 233名,維吾爾族男大學生 93名、女大學生 312名。
1.2 體質指標數據及測試
測試方法都按照《全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實施方案》和《檢測相關細則》中規定和計算方法進行實施。采用統一要求的器材,測試時間為2015年9-10月。測試項目為:
(1)身體形態機能指標:身高(cm)、體重(kg)、肺活量(ml)。
(2)身體素質指標:立定跳遠(cm)、50m跑(s)、男1000m跑(s)、女800m跑(s)、坐位體前屈(cm)。
(3)身體形態機能派生指標:體重(kg)/身高(cm)×1000指數,肺活量(ml)/體重(kg)指數。
采用 Access 數據庫錄入測試數據,該數據使用SPSS21.0軟件統計分析。
2.1 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大學生體質檢測指標統計
表1為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大學生體質測試指標統計的數據,該數據體現了樣本各項測試指標的離中位置數和集中位置數.指標1-3是反映身體形態機能狀態的指標;指標4是身體呼吸能派生指標,體現了每千克體重分配的肺活量;指標5-8是體現了運動耐力、身體屈伸柔韌度、運動速度和跳躍力量靈巧性的身體素質指標。

表1 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大學生體質的指標如圖所示
2.2 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三項身體形態機能指標的比較

表2 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三項身體形態機能指標差異性檢驗

表2是哈薩克族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體重、身高、肺活量形態機能指標的差異性檢驗的結果.因此t檢驗結果的顯示是,除男性身高、體重指標哈薩克族明顯低于維吾爾族(p<0.01),女性身高指標哈薩克族低于維吾爾族(p<0.01)外,其余兩項指標維吾爾族大學生都明顯低于哈薩克族大學生(p<0.01)。
2.3 哈薩克族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兩項形態機能派生指標的比較

表3 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男女性大學生兩項形態機能派生指標差異性檢驗

2.4 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四項身體素質指標的比較


表4 哈薩克族與維吾爾族大學生四項身體素質指標的差異性檢驗
2.5 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大學生體質特征差異的影響分析
2.5.1 飲食對身體形態機能特征的影響
維吾爾族早餐吃馕和各種醬,喝各種茶等,午餐是各種主食,晚餐大多是馕、奶茶或面湯等。以面食為主,喜歡吃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幾十種。最喜歡吃的有馕、抓飯、饅頭、面條等。維吾爾族的人們喜歡喝茯苓茶,有各種瓜果和烤羊肉[7],因為高脂肪奶油茶喝的比較多,體內脂肪儲存也逐漸增多。
哈薩克族平常吃的東西主要是面類、牛肉、羊肉、酥油、奶豆腐、奶油、奶酪等。一般喜歡把白面做成烤餅、油餅、面條、面湯等。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8]。以及高脂肪奶油的東西吃的比較少,體內脂肪儲存也逐漸減少。
維吾爾族在相同的體力勞動中,人體排汗量比較少,高脂肪奶油的東西吃的較多,體內脂肪儲存逐漸增多[9],是造成哈薩克族大學生身體營養充實度指標小于維吾爾族大學生的重要因素。
2.5.2 生活方式不同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在新疆天山南部的南疆主要生活的是維吾爾族的人們,主要以農耕為主。 而在天山北部的北疆生活的是哈薩克族的人們,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因此維吾爾族大學生的爆發力、耐力、速度、柔韌性比哈薩克族大學生的弱。
2.5.3 居住地的環境對身體形態機能特征的影響
我國新疆西部的伊犁河谷主要居住的是伊犁維吾爾族的人們,地跨東經80°9′42 “-84°50′42 ”,北緯40°14′16 “-44°50′30′”,位于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平均海拔530-1000m,氣候比較溫和濕潤,屬亞寒帶濕潤地區[5]。地處東經80°9′42″-91°01′45″,北緯40°14′16″-49°10′45″,平均海拔為620米,屬于大陸性氣候。因為人體肺活量隨海拔上升而下降,所以人體機能在低海拔地區總體水平都比較高,而青少年在低海拔地區的最大供氧量值高于高海拔地區的,并且海拔越高越明顯[6]。因此,造成伊犁師范學院維吾爾族大學生心肺機能和呼氧分配量低于哈薩克族大學生的主要因素是居住地環境。
通過比較研究新疆伊犁師范學院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和哈薩克族大學生的三項身體形態機能指標、四項身體素質指標以及兩項身體形態機能派生指標,結果表明:通過和哈薩克族男大學生比較,維吾爾族男大學生體格充實度大,身體發育好,爆發力、耐力、速度、柔韌性、呼氧分配量和心肺功能比較弱;而維吾爾族女大學生有運動速度、身體屈伸柔韌度、爆發力比較強的身體素質,哈薩克族女大學生有耐力、呼氧分配量和心肺功能比較強的身體素質。在新疆學校體育體質教育的背景下,維吾爾族大學生與哈薩克族大學生體質特征差異的因素主要受民族飲食習俗,居住地環境和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與健康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馬憶南.中國南方黎族和北方哈薩克族大學生身體特征差異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15, 44(2):273-276.
[3] 冬繼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分析與對策研究 [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2,24(1):86-91.
[4] 黃偉.云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質狀況比較分析[J] .體育文化導刊,2014(2):138-141.
[5] 伊犁地方志編委會.伊犁地方志[M].伊寧:伊犁人民出版社,2010.
[6] 王占剛,陳秋紅,阮宗海.不同海拔高度青少年最大氧供給和氧利用的特點及影響因素[J].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1999,10(2):87-89.
[7] 奇曼·乃吉米丁,熱依拉·買買提.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與生態環境 [J].西北民族研究,2003,37(2):155-157.
[8] 鐘雅麗.白族飲食禮儀與美味并重 [J].民族論壇,2003(6):8-9.
[9] 馬維民.中國亞熱帶與亞寒帶地區民族學生體質測量評價研究 [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