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姜乃強
“上海高考綜合改革從學校教育、考試評價、招生選拔三個領域采取系列措施,形成了高考綜合改革的全面聯動,給高中學校教育、考試評價和招生選拔、學生觀念和學習生活帶來了積極影響變化。”近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對上海新高考做出了如上的評價。
2017年,新高考在上海、浙江落地。同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地啟動了高考招生改革。今年,又有17個省份開啟了新高考的進程。來自教育部的信息表明,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什么是新高考?新高考將給今天的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與啟示?
2017年,被人們稱為“新高考元年”。這一年,恢復后的高考走過了40年,黨中央、國務院下定決心自上而下、展開全新頂層設計的大變動,新高考在浙江、上海落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新高考“新”在哪里?
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確定上海市、浙江省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兩地很快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上海和浙江兩地高考怎么改,成為全國高考改革的風向標。
從2017年起,兩地高考成績開始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成績構成。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上海市3門選考科目每門滿分為70分,浙江省3門選考科目每門為100分。同時,兩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對于高校來說,錄取學生的成績標準從以往的看一次高考成績,變成了依據三門學科高考成績、依據三門自選學科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3+3”模式,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即“兩依據一參考”。同時,兩地的高考外語考試也由一年一次變為一年兩次。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選擇”。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考試科目變更為“3+3”,前一個“3”,指的是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后一個“3”是指考生可以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這7門中任選3門,簡稱為選考科目。在浙江,學生選考科目的組合可以達到35種。
新高考綜合改革鼓勵學生個性發展,鼓勵高校多元選拔人才。新高考招生不再劃分文理科,隨著學生高考成績“3+3”考試科目組合的實施,曾經冷門的地理、歷史、生命科學等科目,受到了許多學生的青睞,學生的個性與愛好得到彰顯。
今年3月1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回答記者提問。談及“高考改革”,陳寶生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綜合改革中,居于龍頭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穩落地,取得了成功。
談及“高考改革試點取得的成果”,陳寶生表示,第一,牽動了高中教學改革。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揮棒”,“指揮棒”改了,高中階段的教學必須相應改革。上海、浙江普遍采用了“走班選課”等模式。過去那種固定班次教學的模式得到改變,學生的自主權大了。第二,推動了素質教育發展。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考核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上海80%的學校都建立了創新實驗室等,建立了1800多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了素質教育。第三,在學業水平的考評方面促進了改革。過去考試的門類是固定搭配的,現今是動態組合的。
陳寶生表示,新高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學生自主選課的空間究竟多大是合適的?選擇的課太多,學生選擇的壓力就會增大。還有選修的難度系數怎么設計,這是需要考慮的,比如,簡單的課程選課的人多了,在一段時間內難度較大的課程的選擇會受到影響,而難度較大的課程往往都是基礎性課程,是需要加強的。另外,“走班”上課怎么組織、對老師的工作量怎么設定,還有學校怎么管理,都是新問題。
陳寶生介紹,上海、浙江已經在試點基礎上完善了考試招生改革方案。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個省市在啟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時,有效地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經驗,注意到了試點中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在教育部指導下完善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以破解面臨的這些問題。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新高考的實施對高中的師資和課程開設提出了新要求,一些學校通過組織以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適應新高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調研,對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基本保障及配套建設機制、考核評估和資源利用機制等問題都有了深入研究。
比如,注重打破行政班單一模式,推進行政班、教學班融合的走班制教學模式,調整必修、選修課程的課時及周課時數,推進“走班”模式下的學習管理、課堂管理、作業管理、考勤管理、教研管理和考試管理,形成了大小班、長短課、整合課、分層分類“走班”和跨年級“走班”選課等一系列管理新機制。
在熊丙奇看來,新高考為高中學校教育、考試評價和招生選拔以及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帶來了積極影響與變化。新高考通過實施綜合素質評價,豐富了學生的成長經歷;通過開展“走班”選學,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通過拓展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撐了學生的精準學習;通過明確“教考關系”,破解了考試評價難題;通過擴大招生錄取的雙向選擇權,為學生多元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楊玉東研究員看來,新高考改革實施“3+3”考試科目組合,對學校根據學生選擇提供課程設置與教學資源形成了新挑戰。楊玉東介紹,在實際操作中,上海市各區和高中因地制宜采取“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
數據顯示,上海市全市256所高中學校中開滿20種科目組合的有62所,占24.21%;開出18種科目組合以上的學校有135所,占52.73%;絕大多數高中學校開出的科目組合超過10種。
從科目選擇權到考試選擇權,從課程選擇權到學校選擇權,再到專業選擇權,新高考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并帶來了諸多新變化。新高考在考試評價方面,嚴格按照“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則進行命題和考試,考試評價周期由“考兩天”走向“看三年”,所有合格性考試按照“隨教隨考隨清”的原則,分散在高中三年。

高考招生咨詢現場
新高考外語考試由“啞巴應試”走向“應用導向”,采用人機對話的形式將聽說測試總分計入英語高考成績。在招生錄取方面,學生可通過普通高招、春季高考、綜合評價錄取、自主招生以及高職高專招生多種通道進入高校,為不同類型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了“立交橋”。
熊丙奇認為,為進一步深化高考改革,需要人們在課程觀上從突出知識傳授的應試轉向強調人的發展的育人價值;在學生觀上,從被動的“工具性”轉向全面而有個性的“生命性”轉變;在評價觀上,從結果性的測量轉向以診斷和激勵為主的過程性評估;在系統觀上,從教育教學改革點的突破轉向一體聯動的改革思路;在治理觀上,從教育部門的單打獨斗到教育系統內外的協同作戰轉變。
楊玉東表示,迎接新高考,學校需逐步建立起基于學生、體現選擇、促進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方式,實現科學教學評價的及時跟進。要落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發揮數據對教育行為的診斷改進功能,引導學校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教師評價機制。要建立普通高中課程教育質量監測平臺,對教和學進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總體評價與抽樣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研究。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狀況和效果的宏觀監控與微觀管理,為教師提供階段性、綜合性的教學反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業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