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茹



濕地,和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的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美化環境、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濕地常常被看作是無用的泥潭或荒地,被開發成農田、魚塘、工廠和住宅。濕地面積日益縮小,濕地環境遭到干擾和破壞。
有這樣一位濕地科學家,她深知濕地蘊含著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她二十余年來致力推動濕地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她積極參與濕地立法與政策制定。她在濕地領域取得的個人成就,也折射出我國濕地保護和管理事業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
她就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領域首席專家、濕地研究所所長、國際《濕地公約》三屆科技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崔麗娟。
際遇,也是緣分
崔麗娟,出生于吉林白城。白城雖不甚知名,但卻擁有向海和莫莫格兩個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草連天、碧水游魚、雁飛鶴舞,這是美麗的家鄉留給崔麗娟的最深刻印象。更為巧合的是,“2月2日”是崔麗娟的生日,也是《濕地公約》所確定的世界濕地日。天時地利,注定了崔麗娟與濕地的不解之緣。
由于家學的淵源,崔麗娟在高中時選擇了理科,并在大學時入讀自然地理學科,學霸的體質讓她輕輕松松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劉興土院士等學術大家的影響下,崔麗娟逐漸將“濕地”鎖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濕地完全是一個新生名詞,崔麗娟將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定為濕地價值評估,但她卻幾乎找不到有這方面研究背景的專家。無奈之下,她只好買來大量生態學、水文學、保護學,甚至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圖書,夙興夜寐,從頭開始鉆研。博士論文答辯通過后,崔麗娟將其整理集結,交付科學出版社出版——《濕地價值評價研究》。該書至今仍是國內濕地評價研究領域內最有參考價值的專業書籍之一。時至今日,崔麗娟仍常常教導她的研究生,讓他們一定要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因為其不僅是對過去研究的總結和提煉,也是未來一生都可以受益的科研成果。
吃苦,也是享受
博士畢業后,崔麗娟只身來到北京,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開始博士后階段的研究工作。沒過多久,課題組成員都被這個小個子女生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折服了,無論是科研課題、論文撰寫,還是組內事務,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她總能精準地把握當前的前沿方向和熱點問題。看到大家都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崔麗娟也想嘗試一下。她沒有思考成敗,只是專心選擇研究方向,認真閱讀文獻,仔細制定研究方案,從起筆到完成一氣呵成,最終,她的課題順利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密集的科研工作免不了加班,在崔麗娟的辦公室,燈總是亮到深夜,周末也總能看到她留守的身影。那一年,她一口氣完成了9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濕地研究絕不是只坐在室內翻翻故紙堆,野外跋涉和風餐露宿才是常態。在沼澤或灘涂中開展野外調查,通常要穿著齊腰的皮褲,披上厚重的雨衣,戴上密實的蚊帽。穿上這身裝備在泥濘里掙扎走上半天,常常是外面下著雨,衣服里的汗水也匯成“小河”。有時為了防止陷入泥里太深,必須保持快速移動。在福建泉州紅樹林里研究招潮蟹時,崔麗娟就帶著研究生快速鎖定招潮蟹的洞穴,飛速取樣,不等淤泥沒過小腿就沖向下一個地點,上演了濱海灘涂“泥上飛”。
野外調查過程中常常險象環生。在一次夜間采樣回定位站的途中,崔麗娟看到遠處有兩點碧油油的亮光,當時她沒多想。誰知回到站上,同行的老師立刻把門關上,擦擦滿頭的汗水長呼一口氣。原來剛才看到的是一只野狼!
雖然野外工作很苦,但也常常能領略到人間的至美之景。崔麗娟至今還記得額爾古納曲折蜿蜒的河道,沙漠戈壁中清澈的月牙湖,雙臺河口壯觀的紅地毯;也記得壯觀的奧卡萬戈三角洲,鬧中取靜的倫敦濕地中心,風光旖旎的荷蘭北海濕地;還有在灘涂上追逐盲目亂蹦的彈涂魚,在莫莫格偶遇的小憩的野生丹頂鶴,在蘆葦叢中的一窩剛出生的毛絨絨的野鴨。這些濕地景色和野生動物,是她最喜歡同別人分享的奇遇。
著書,也是為了推動立法
憑借著杰出的科研能力和優秀的科研成果,崔麗娟很早就在國內外學術界嶄露頭角。2003-2005年,崔麗娟被《濕地公約》從全球眾多候選科學家中遴選出來,成為其科技委員會14名委員之一,并擔任“濕地評價工作組”組長。此后,崔麗娟又先后兩屆出任委員和特邀專家,分別擔任“濕地與全球氣候變化工作組”和“濕地恢復組”組長,參與了全球氣候變化公約的增補工作以及《濕地公約》濕地恢復指南的編寫工作。她研發的濕地恢復技術被《濕地公約》作為優秀案例推薦給世界各締約國。
國際任職經驗讓崔麗娟接軌世界最前沿的濕地研究,也讓她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對于濕地保護事業的重視。反觀當時國內,濕地尚是法律條文中界定的“未利用地”“荒地”,既缺乏學者媒體的關注,更談不上廣泛的公眾認知。在與政府管理部門的接觸中,許多領導也對濕地知識知之甚少。崔麗娟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和政策決策者對濕地不甚了解的情況盡快改觀。
在如何說服別人接受濕地立法這方面,崔麗娟有著自己獨特的技巧。比如在推動北京市濕地立法這件事上,她沒有強硬推銷自己的學術觀點,而是誠摯邀請北京濕地主管部門的領導參加自己主辦的學術交流會。會議上有《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主席,有蘇美核武器影響談判環境專家,有濕地研究領域的世界知名專家,幾次精彩的學術盛宴后,濕地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引起了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即便拍板擬制定北京市的濕地保護立法。但在當時,立法部門對濕地并不了解。怎么辦?崔麗娟又想出來一個好主意——寫一本大家喜聞樂見并能廣為傳閱的濕地圖書?!稘竦乇本窇\而生。
《濕地北京》是一本詳實的學術作品,它集結了崔麗娟團隊多年來對北京濕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濕地科研的前沿進展。例如采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結合北京地形和地貌,同時借助于潮土分布狀況與河道分布情況,推演了億萬年前北京地區主要濕地分布范圍,估算出不同年代北京濕地的分布和面積,展示了北京濕地的歷史變遷;在復合人工濕地凈化效果專欄中,介紹了通過調整濕地基質和植物配置,改變水力運行方式,提高濕地的凈化功能等?!稘竦乇本芬彩且槐镜溲诺目破兆x物,內容博古通今,飽含詩詞典故,體現了作者滿滿的人文情懷和深厚的文學素養。為了保證書中圖片的精美和原創性,崔麗娟團隊聯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舉辦了北京濕地攝影大賽,選取其中的優秀作品作為插圖?!皾竦乇本边@個書名就受啟發于一幅完美捕捉北京角樓和水中倒影相互呼應之美景的攝影作品。這本書更是通過切實的案例和有針對性的專欄,傳遞濕地管理的方法和目標,為從事濕地保護與管理的一線工作人員帶來知識和理念的更新。
《濕地北京》一經出版,便被當作培訓材料發送到北京市及各區縣濕地管理人員手中,推動他們去了解北京市的濕地情況,更新濕地保護管理理念。從開始啟動到最終頒布執行,北京市濕地保護立法走過了三年多時間。崔麗娟多次參與立法草案的編寫,草案幾易其稿,從薄薄的幾頁變為厚厚的一沓又變為薄薄的幾頁;其間她多次參與北京市人大、政府法制辦和各委辦局的立法協商,為精準有效立法建言獻策,據理力爭。在多方努力下,《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實施,被稱為“最嚴格”的地方濕地保護法規。其中,崔麗娟堅持和倡導的多條濕地保護管理理念被完全吸納。三年后,這些理念又完整地體現在國務院出臺的全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中。
科研,也是科普
在從事濕地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崔麗娟帶領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科技支撐重大課題、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幾十項重大項目,編寫了多項濕地管理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組織開創了我國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工作,獲得國際國內專利近20項,發表論文250余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5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崔麗娟本人也擔任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受聘為荷蘭屯特大學和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客座教授,并主持或參與多項國際項目,擴大了我國濕地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雖然科研任務繁忙,崔麗娟卻尤其關注科普工作。她認為在當今的國情下,應該首先面向決策者和管理者開展濕地科普,他們能從根本上推動濕地的制度建設和法律保障,也能利用政府力量開展大規模的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因此,崔麗娟多次為不同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開辦濕地科普講座,并帶領相關人員考察濕地,結合現場講解,增強他們的濕地保護管理理念。
為了擴大受眾群體,崔麗娟和團隊成員又先后編寫了《認識濕地》、《神奇多彩的中國濕地》系列叢書、《中國濕地》等多部科普著作,還為《中國地理》《森林與人類》《知識就是力量》《中國科學報》《科普時報》《科技日報》等諸多雜志、報刊和網站撰寫濕地科普文章。為順應傳媒手段的發展和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崔麗娟團隊還制作了以網絡和新媒體為載體的微視頻、手機APP、電子書、微信公眾號,開發了承載濕地知識的文化創意產品,極大豐富了濕地科普宣教的渠道。
崔麗娟多次率領團隊為公眾講授濕地知識,他們走進涼山等老區,走進保護區,走進鬧市,走進課堂,走進社區,科普活動的足跡遍布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崔麗娟的品牌科普課程尤其受到歡迎。豐富的經歷、對濕地管理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廣博的知識,使她的講述生動有趣又充滿感召力。
嚴師,也是良師
崔麗娟格外重視夯實研究生的學術基礎。研究生剛入學時,她的學生普遍會覺得辛苦。因為入學后的三個月,崔麗娟便要求他們完成一份閱讀筆記,其中包括至少150篇中文文獻和50篇外文文獻。為了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崔麗娟還要求部分學生必須流利背誦一篇高質量的英文文獻。對于學習濕地生態學的研究生,崔麗娟要求他們盡早制定研究方案,多參與野外采樣、室內培養和數據分析處理;對于學習濕地景觀設計的學生,崔麗娟則要求他們的設計盡可能與實際項目相結合,讓設計能夠真正落地。
也正是因為這些苛刻的要求,崔麗娟的研究生在畢業時普遍會覺得比其他學生輕松。在學位論文保質保量完成的前提下,不少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在畢業時便發表了多篇SCI論文,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為繼續深造和就業增加了砝碼。許多已經就業的畢業生反映,正是在崔老師這里接受的系統訓練、參與項目的實際錘煉和積攢的寶貴經驗,使他們成了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就業領域的“香餑餑”。
濕地研究所不少職工也喜歡稱呼崔麗娟為“崔老師”。在他們的眼中,這位所長不僅主持所里的科研管理工作,也為每一位職工的專業方向和職業前景盡心謀劃。崔麗娟多次舉辦學術講座,為全所職工梳理國家新的濕地保護管理形勢和政策,分析滿足時代需求的熱點研究方向,并分享科研課題的選題及設計方法。針對青年職工,崔麗娟常常教導他們如何為人師表,如何勤奮工作。青年職工尤其喜歡這種前輩與后輩之間的對話,講座每每座無虛席。
收獲,也是啟程
2017年是崔麗娟團隊豐收的一年,《濕地北京》及其融合科普作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崔麗娟個人也入選2017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所做工作得到肯定,團隊成員都由衷地感到高興。在崔麗娟的設想中,未來幾年里,研究團隊還要前往中國濱海灘涂研究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技術,建立歐盟地平線項目科學傳播試點,開展城市濕地建設研究……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是崔麗娟為全國林業青年所作的一場報告的題目,它也體現了崔麗娟一貫以來的信念——只要不停前進,就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