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這個大眾評閱時代,一些讓人賞心悅目的哲學入門書持續熱銷,成為讀書和出版界的常態。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伯特蘭·羅素的《西方的智慧》、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都已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哲學入門經典。但最近上架的新書《蜜蜂與哲人》,因為視角獨特和內容新穎,圍繞“蜜蜂”講述西方思想史,立意精妙,切中時弊,探討當前人類境遇和重大哲學命題。它的奇特視野和全新妙趣,定會得到中國讀者欣賞和喜愛。
“嚴肅而不刻板”的學術寫作
好書都是細細打磨、反復修改而成的。這本“關于蜜蜂的哲學小書”是兩個作為親兄弟的作者——一個是大學終身教授皮埃爾-亨利·達瓦佑,一個是資深職業創意養蜂人弗朗索瓦·達瓦佑,耗時整整20年才完成的,這樣的學術“慢功細活”在今天已經非常罕見。根據譯者的采訪,此書的創意萌發于20多年前的一個寒夜里。當天,大學教授的“哲學家小弟”前往海拔1000多米的法國福爾蜂場看望“養蜂大哥”,屋外北風呼嘯、雪花紛紛,屋內兄弟二人圍坐在壁爐旁親密交談。他們探討共同撰寫一本有關蜜蜂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和作用的書。在這之后的20多年里,他們查閱了大量神話、詩歌、哲學、神學和科學著作,不斷充分交流和發現爭議,終于從無限寬廣的“蜜蜂文本”世界中,精心整理和清晰歸納出一條人們既略有所聞、又未能有足夠認知的西方思想史發展主線。表面上,兄弟倆似乎在強調那只小蜜蜂不斷現身于人類歷史變革的關鍵時刻,而實際上,這次跨越古今時空、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思想之旅,以一種現代人需要的閱讀交流方式,重新闡釋了一系列當代重大哲學命題和世界文明走向議題。
品嘗哲學之蜜的閱讀共分為六段旅程,因為蜜蜂是一只六足昆蟲,它們的不朽杰作是擅長建造六邊形蜂巢。第一段旅程是關于蜜蜂起源和消失的神話詮釋,第二段旅程是觀看“宇宙學中的蜜蜂”,第三段旅程是在基督教哲學歷程中考察“神學蜜蜂”,第四段行程是考察人們如何將蜂房哲學應用于政治領域,在第五段旅程中,我們看到的是貫穿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和啟蒙主義時期的“人文主義蜂巢”。在蜜蜂之旅的最后一段,科學進步讓蜜蜂的神話和寓意都仿佛被“顯微鏡”擊穿,但我們卻發現蜜蜂的魔力一點都沒消退,反而更富象征意義。
正如兩個作者在前期構思時就給這本書定下的寫作基調:“嚴肅而不刻板”,這本書的寫作實踐了全民閱讀期待中雅俗共賞的理想。全書思路清晰而又思維靈動、故事精妙而又追問徹底,文筆幽默風趣但關懷和觀點也極其鮮明和嚴肅,用詞規范、豐富而且十分嚴謹。為了思想和資訊的完整和開放,作者有意將知識性和注釋性的章節分開陳列,方便讀者隨時暫停或深入。作者對西方思想史的許多基本概念和變革形式進行的重新詮釋,大都建立于新老資訊的對比分析和謹慎思辨,激發我們的思考熱情,也讓人在被一再激勵的閱讀過程中回味無窮。
同步協調的跨專業知識傳播
閱讀此書,一方面會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閱讀西方思想史,另一方面則能全面提升我們關于蜜蜂的各種專業和跨專業知識。原來蜂蜜既是人工的又是天然的產品:它是養殖產品中最天然的,因為它無需任何加工就可以直接食用;但它同時是天然產品中最具“文化”的,因為蜂蜜不會腐化,因而被用來敷裹尸體,避免腐爛。
蜂巢就是一個小宇宙,或者說宇宙的縮影:它一方面是一個自發和自動設計好的井然有序的組織,有些人甚至認為,那是一種活生生的生物體,既不受歷史變遷的影響,也不受自由之苦;另一方面,蜂巢也與人類一些精密復雜的組織系統(如經濟、社會或政治系統)有驚人的相似性。人類正是通過不斷運用想象、理性和各種研究方法來重新認識蜂蜜、蜂巢和蜜蜂,才漸漸揭開許多萬物起源的奧秘,并一再靜思冥想、反觀反思人類社會組織和管理的肌理和原則、希望和限度。
蜜蜂初看像是十分普通的昆蟲,低級而缺乏靈性,但它的集體行為在理性、道德和智慧方面卻可謂登峰造極。在古代和中世紀及當代各個時期的文學著作中,人類對蜜蜂的贊譽和細究比比皆是。文學家、神學家、哲學家和現代科學家們或者歌頌蜜蜂的聰慧能干、忠誠可信、樂于助人、勤勞節儉,堪稱道德純潔的典范;或者贊嘆蜜蜂的政治品行和才能,如小心慎重、剛正不阿、服從管理、尊上敬下、團結互助、勇于獻身等。但在這兩位職業養蜂人和當代哲人的交流互動中,他們能達成的最大共識是:在蜜蜂身上,我們可以找到自然和文明的雙重屬性,因為養殖的家蜂仍然保持野生動物的習性(如它的針蜇起人來很要命);而野生蜜蜂也具有與家蜂一樣的習性(如即便沒有養蜂人照護也能產蜜)。
對剛開始學習哲學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書,而對那些相對熟悉中外思想史的“資深”讀者而言,這本內容翔實、視野開闊的書也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哲學家智慧,讓人開卷確有收益和驚喜。在人與自然的悠久關系中,有許多動物和植物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但正如這本書所寫,雖然大自然中有藝術家蜘蛛、無憂無慮的蟬、勤勞忘我的螞蟻等,但蜜蜂卻幾乎容納了人類從生存環境中獲得認知的所有品德。在人類文明史漫長的生存抗爭與競爭、農牧生產與科技變革、社會生活發展和管理理念革新進程中,作為植物和動物、天界和地界、人界和神界的多重界面兼職者和中介者,蜜蜂確實是獨一無二的人類思想伴侶,是人類“精神史詩的首選證人”。
直面當前重大文明困境
作為一本富含創意的哲學新著,這本書的價值一方面體現在它對西方思想史主線的重新梳理和闡釋,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另一方面作者也毫不回避當下亟須回答的重大命題。比如作者認為當前西方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大困境:一是生產和消費的資本主義已經不符合環保要求,職業養蜂大哥從他30多年的養蜂經驗和現狀中告訴讀者,他所遭受的損失正在逐年增加;二是當代西方式民主制度已經在各種時代問題面前顯得猶豫不決、無能為力、缺乏協調,找不到如何做出最優集體決策的有效新方案。
正如哲學家小弟和養蜂大哥從實踐和經驗的雙向信息中歸納總結的:目前的各種“對蜜蜂的憂慮”,無論是傳播偽造的愛因斯坦預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只能再存活四年”),還是在網上進行悲情呼叫和巨款捐贈,都不過是利用人們對環境的普遍憂慮進行的“近乎欺詐的事情”。換言之,作者并不想借助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風趣幽默的文筆來回避一部哲學專著所應該承擔的社會重任。他們正是想證明優秀的當代哲學家和思想家應該像一個杰出的養蜂人那樣稱職和強悍。
在此書中,兩位嚴肅的作者始終抓住“人類理性”需要重新認識這個主旨,強調人類的理性思想和影響力與蜜蜂一樣,具有兩面性和神秘性,即人的理性及能力同時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極其可悲的局限性。“一方面,渺小脆弱的凡人淹沒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這是人類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人類有超強理論和實踐能力,這是人類的過度性。養蜂人和哲人的任務,恰好位于這個二元性的核心。亞里士多德和古羅馬農學家建議從蜂巢中找到恰當的限度和平衡,他們當年的忠告,仍是當前養蜂人所關注的焦點之一。太多的局限性會讓人心甘情愿地服從和低頭,缺乏限制則會讓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幻想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最終導致自我毀滅。而在這兩個悲慘的暗礁之間,人類注定要尋找自己的出路,卻難以完全搬開它們或調和它們。蜜蜂的哲學功能正體現在此,它向我們展現了有效協調渺小與偉大、謙卑與強悍的可能性。”
借助蜜蜂與哲人的關系視角重溫整個西方思想史之后,兩位作者最終強調:如果說人類是通過拒絕野蠻和殘忍的天性而實現自我構建的話,濫用文明也會導致人類自我毀滅。蜜蜂堪為我們的指路人,引導我們保持睿智,維持平衡。它不單為我們提供一把人人都可掌握的鑰匙,讓大家都能了解從混沌世界到有序世界充滿謎團的過渡,以及創建祥和文明的歷史,同時啟示我們應該如何維護業已建立卻十分脆弱的秩序。若聽任自然的支配,世界必將走向腐朽;若一味追求人為的創造,世界就會走向破滅,必須時刻避免走極端。
東西方的蜜蜂是一家
有趣的是,作者為此書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專門寫有中譯序言,其中提到:蜜蜂之間的交流令人著迷。我們知道蜜蜂主要通過一種舞蹈來告知同伴蜜源的質量、方向和距離,但我們并不知道這種被稱為“搖擺舞”的“語言”竟然還有不同的“方言”。蜜蜂通過舞蹈擺尾的時間長短來指示蜜源的距離,但不同蜂種的表現方式卻存在顯著差異。2008年,一篇題為《東西互學:東西方蜜蜂能讀懂彼此的舞蹈語言》的文章報道了在福建漳州做的一個實驗。中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研究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蜜蜂的象征表達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來自亞洲的中華蜜蜂和來自歐洲的意大利蜜蜂混居在同一個蜂巢時,卻能夠相互理解:“中華蜜蜂”可以“解讀意大利蜜蜂的舞蹈,成功地找到指定的食物源”。這一令人驚訝的發現證明,蜜蜂除了擁有絕妙的認知能力和卓越的學習天賦,它們竟然還具有與人類語言相似的“翻譯”能力!
作者由此感嘆說:“既然兩種源自不同地理區域的蜜蜂都能超越600多萬年的進化差異,相互學習,彼此交流,那么亞洲和歐洲,東方和西方的古老文明為何不能相互理解呢?”兩位作者專門為中國撰寫的這個事實和信息提醒我們:東西方的蜜蜂與哲學都是既古老又年輕的生靈產品,它們本是一家,同屬一個宇宙。我們人類也一樣,東西方的智慧若能不斷交流和共享,當代人類文明和生存困境就不可能是無解的生態與社會困局。
隨著年歲增長和閱讀增多,漸漸能體會出人們為何稱法語是世上最美的語言。雖然有人更愿稱贊其優雅浪漫,我則更敬畏其表達理性時的語義豐沛和內涵通透。由此而言,翻譯一位法國語言大師的文字作品,一定要雙語功底深厚,方能轉遞那種讓人嘆為觀止的原著魅力。因為此書討論的內容是如此廣博無邊,穿越悠長歷史和諸多學科,但同時此書的文字又如此自然率真、風華充沛、簡潔明快,幾乎無一詞句顯得多余。書中將西方哲學史大致分成六個思想旅程的理據充實而又讓人耳目一新,其中緣由細究和對不同時期西方思想家觀念與方法的大幅遞送及清晰梳理,可謂是大開大合、舉重若輕。閱后仔細體會,那些總結和分析,準確精當,那些引證和注解,精彩獨到,幾乎無一可以隨意掠過或簡單掃描。從這個角度講,此書作者的文筆具有文學巨匠的風范,此書的翻譯也堪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