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遷移、戰爭、商貿往來等構成了一部人類波瀾壯闊的文明交流史,而絲綢之路就是人類文明最耀眼的舞臺。數千年前就存在史前“絲綢之路”,特別是兩千多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往來于這條道路上,互通有無,播撒文明,締造和平。
今天,經由考古學家之手,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在湮滅的絲路廢墟中,遠古中西交流,尤其是“西風東漸”的蹤跡,得以“浮現”出來。那些從西亞、中亞遷移而來的動物和植物,從南亞與歐洲飄洋過海而來的珠寶和器皿,青銅冶煉技術、馬拉戰車、宗教文化與藝術等等,都在無聲述說著不同文明之間互相碰撞、認知、借鑒和傳播的歷史。
2017年10月,九三學社中央召開第14次科學座談會——“文物考古與絲綢之路”,召集社內外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專家,就早期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邊疆歷史等展開探討,借助科技考古的發現與成果,再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歷程和文明特質,更為我們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本期選取部分與會學者觀點,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