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昭明


合浦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
陸上絲綢之路(也稱“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西南絲綢之路等,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東西貿易網絡。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對于探究古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設置合浦郡后,正式開通。它以絲綢貿易為象征,官方參與主導,航線相對固定,且對日后中外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可視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年代上限。從這個意義上說,合浦郡轄的合浦和徐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有幾個重要特征:一是線路相對固定。從北部灣畔出發,沿岸前行經由馬來半島,抵達今印度和斯里蘭卡;二是官方主導,民間參與。由黃門的“譯長”率領,也有部分敢于冒險的商人——“應募者”加入;三是主要進行商貿活動。漢使團攜帶朝廷賞賜的黃金和各類絲織品前往,買回“明珠”“璧流離”和“奇石異物”;四是伴隨著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和文化交流的,是和平之路,沿途甚至還出現“蠻夷賈船,轉送致之”的友好場景。
漢代合浦不但是嶺南九郡之一,而且還是當時漢王朝對外開放的海路橋頭堡。合浦與東南亞、南亞開展貿易,并通過這些地區,與西亞、地中海地區進行間接貿易。
從2002年開始,廣西考古工作者圍繞漢代合浦港課題,開展一系列考古調查與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合浦漢墓出土文物是海上絲綢之路有力的物證
合浦漢墓群位于縣城一帶,分布面積約68平方千米,現存封土堆1056個,估算地下埋藏墓葬近萬座。1957年迄今,已發掘1200多座,其中以漢墓居多。這些漢墓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石器、玻璃器和珠飾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與海外貿易相關的各類珠飾。結合文獻和合浦漢墓出土文物分析,輸入的珠飾為珍珠、玻璃以及石榴子石、水晶、琥珀、綠柱石、瑪瑙、肉紅石髓、蝕刻石髓、綠松石和黃金珠飾等。香料也很有可能屬輸入的“奇石異物”一類。此外,波斯陶壺和銅鈸作為非貿易品,也隨之流入。雙方貿易的物品,除絲織品和珍珠無實物遺留外,其余種類在合浦均有發現,茲介紹如下:
金餅
金餅方便遠程攜帶,可用作交易的大額貨幣。同時期印度與希臘之間的貿易中廣泛使用黃金,這類金餅或是記載的“黃金”之屬。
玻璃
輸入的主要大類是玻璃,漢代嶺南很多科學技術都比中原落后,唯獨玻璃器皿的制作,比中原技術水平高,這無疑是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技術傳播。
玻璃是一種人工制品,可以通過測試,分析它的成分,然后結合考古類型學來判斷它的來源。
在未被破壞殆盡的合浦漢墓中,約有100座墓出土了玻璃器,有裝飾品和器皿兩類。裝飾品主要為串珠,單座墓葬出土往往達數百到數千顆,其他還有棱柱形飾、耳珰、環、璧、劍扣等。器皿類較少,僅見杯、碗和盤三種。經考古學研究和科技分析,除我國傳統的鉛鋇玻璃和高鉛玻璃外,還有三個體系來自域外,一是產自東南亞的低鋁和中等鈣鋁鉀玻璃,二是產自南亞的中等鈣鋁鉀玻璃,三是產自地中海地區的鈉鈣玻璃。
合浦出土的大量鉀玻璃,主要還是在本地自制。合浦接受了西方玻璃技術,在本地形成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并參與到印度—太平洋珠的全球貿易中。
石榴子石珠
合浦漢墓出土石榴子石珠飾,紫紅色,形狀有圓形、扁圓形、雙錐形、多面欖形、系領形以及獅形飾件。漢代及更早時期,印度和斯里蘭卡是石榴子石加工的一個重要地區。經檢測,合浦出土的石榴子石珠屬鐵鋁榴石系列,與印度等地相同。上述器形的石榴子石珠,在印度阿里卡梅度遺址等地均有發現。
肉紅石髓、瑪瑙和蝕刻石髓珠
這三類珠飾均屬玉髓類礦物,在合浦漢墓中出土數量較多。肉紅石髓珠有欖形、圓形、扁圓形、雙錐形、系領形、瓜形、葫蘆形、動物形和耳珰等形狀;瑪瑙有串飾、戒指、扁圓墜、劍扣等,多為縞瑪瑙,紋理自然流暢,散發玻璃和油質光澤。偶見黑褐色和紅白間雜的類型;蝕刻石髓珠出土不多,主要為在原色基體上蝕刻白色條紋。高質量的瑪瑙珠、肉紅石髓珠和蝕刻石髓珠是鐵器時代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合浦出土的珠飾,應多從印度或東南亞輸入。戒指、劍扣等我國傳統飾品,則可能是通過訂制或輸入原材料加工而成。
水晶珠
合浦出土的水晶有紫水晶、白水晶和茶晶等,種類比較多。徐聞縣令陳褒墓,一座墓就出了168顆紫水晶珠,這種紫水晶珠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南亞一帶生產的。其他種類的水晶,在合浦本地也沒有可開采的原料,從地緣來看,應是來自南亞或者東南亞。
綠柱石珠
以前我們把綠柱石混同水晶,其實它是當時印度南部很珍貴的寶石,古羅馬對綠柱石需求量很大,從印度大量進口。最好的綠柱石絕大多數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的綠柱石資源豐富,也是傳統的寶石加工區。合浦出土的綠柱石串飾,應來自這些南亞地區。
琥珀珠
合浦出土大量琥珀制品,約40座漢墓出土了琥珀珠。這些琥珀質地致密,內少絲狀碎裂紋,出土后氧化顏色變黑,與緬甸出產的琥珀最為接近。此外,還見來料加工的琥珀印章等。
金珠
合浦漢墓出土的金器有帶鉤、戒指、珠飾以及用于鑲嵌的焊珠金箔等。珠飾包括十二面金珠(金花球)和棒槌形、葫蘆形、瓜棱形、雙錐形金珠,以及素面或表面焊珠纏花的欖形珠和表面呈絞索形的扁圓珠等。珠飾中,采用掐絲和焊珠工藝的黃金制品如金花球等應是直接舶來的,其余工藝較簡單的金珠,或舶來,或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地制品。
綠松石飾件
合浦漢墓所出的綠松石動物飾,均為象生器,有綿羊形和鴿子形。器物質地純凈,打磨光滑,造型生動。一般的綠松石,湖北鄖縣一帶也出產,但漂亮的純碧綠的高級綠松石,產地以蔥嶺西的烏茲別克撒馬爾干附近、阿富汗和伊朗東北部,特別是伊朗北部最出名。結合玻璃器等伴出物來看,這些綠松石飾件從波斯等地經海路輾轉輸入的可能性很大。
香料
合浦漢墓出土大量陶熏爐和銅熏爐,在一些深爐里面還有香料的殘存碳化物。歷史上,我國熏香的風氣是自南往北逐步推廣的,而高級香料最先從南海輸入我國。漢時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婆羅州等地以及波斯都盛產龍腦香,按當時的海上交通和貿易情況看,合浦的香料來自東南亞各地,應無太多歧義。熏爐的廣泛出現,意味著香料在漢代合浦已較為普遍。
非貿易品
發現陶壺和銅鈸均出自寮尾M13b,這兩件器物應屬非貿易品,當為隨身攜帶進入。
合浦出土的這件波斯青綠釉陶壺,屬低溫釉陶,是一件典型的帕提亞時期的器物,制作于今伊拉克南部或伊朗西南部,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件漢代器物,彌足珍貴。
鈸源于西亞,較早在埃及、敘利亞出現,以后在波斯、羅馬等地流傳,而在東方,先見于印度,后而中亞。合浦出土的這件銅鈸,無論是紋飾,還是其砷銅成分,都顯現出強烈的中亞文化色彩。我們認為,它是與波斯陶壺一并通過海路輸入的。
此外,合浦漢墓的疊澀穹窿頂形制以及漢墓出土的胡人俑、羽人座銅燈以及反映佛教海路傳入的缽生蓮花器等器物,也是域外文化因素影響和植入的重要物證。
通過對上述合浦漢墓出土文物的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使得《漢書·地理志》記載、2000多年前就正式開通的遠洋貿易航線,不斷地清晰和豐滿起來,并逐漸為國內外學術界所認同。而且近十年來,我們還通過對大浪漢城和草鞋村漢城的持續發掘研究,力圖復原合浦港的歷史概貌。
合浦是漢代中西貿易交往網絡的重要節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合浦港這一水路交通樞紐,向內陸及沿海輻射和延伸。漢以后,海路貿易持續擴大和發展,其繁榮的歷史基礎,正是以合浦為始發港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以實證的形式,闡述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區之間的傳統交往和友誼。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在營造新型中西關系和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等方面,有很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