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娟



濕地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縱觀古今,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擇水而居、依水而興”的歷史。是什么將濕地和人類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呢?是豐富的水資源、豐盛的物產和便利的航運。濕地不僅為早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也為后續傳統農耕文明的興起,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的壯大和興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及生態保障。
濕地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世界上許多江河濕地都是孕育人類古老文明的“搖籃”,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黃河文明這四大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濕地的滋養下孕育并繁衍壯大的,這些濕地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歷史的演變。
濕地·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造就了古埃及文明。在古埃及,每年尼羅河洪水泛濫,都會帶來厚厚的淤泥,長年累月,形成了土壤肥沃的河谷地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在他的著作《歷史》中記載:“他們要取得收獲,并不需要用犁犁地,不需要用鋤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所必需做的工作。那里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汜溢出來,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趕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獲了。”河水泛濫后形成的淤泥型河谷濕地,成為古埃及人糧食和財富的來源,造就了尼羅河沿岸農業的輝煌。豐富的糧食供給帶來的人口增加為文明的發展和興盛創造了最基礎的條件。
濕地·兩河文明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兩河文明,它的另外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 是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沖積形成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和亞述人等先后在這里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和亞述王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水源主要來自土耳其東部亞美尼亞以及庫爾德斯坦山脈的積雪,每年的4-6月積雪融化造成的洪泛,為這里帶來了充沛的水資源、沉積物和營養物質。蘇美爾人在這里創造了巨大的灌溉系統,使這里成為富饒的沃土;迦勒底人建設了繁華的商業之都,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絢爛的文明之花。然而,非常不幸,干燥的氣候和長期大規模的灌溉,使這里的土壤鹽堿化和沙化成為一種必然,也為后續該文明的衰落打下了伏筆。
濕地·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與恒河澆灌了古印度文明。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000年,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森林,流域內湖泊縱橫,土地肥沃。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們, 最早聚居于河邊,從事著采集和漁獵活動。后來人們利用便利的水源條件發展農業,這片地區人口逐漸興旺,形成了以哈拉帕文化為代表的博大的、豐富多彩的印度河古代文明。恒河豐沛的河水把上游的土壤沖積到下游,形成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為沿岸人民帶來了舟輯之便和灌溉之利。恒河促進了古印度文明的發展,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河”和“印度的母親”。
濕地·華夏文明 黃河和長江共同滋養了華夏文明。我們的祖先依傍黃河和長江創造了古老而燦爛的華夏文明。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長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呂氏春秋》曾記載古代中國有“十藪”,藪,即沼澤,大多分布在黃河中下游。河流充足的水資源和兩岸肥沃的土地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殷商至北宋年間,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就這樣伴隨著濕地而發源,伴隨著汩汩水聲緩緩滋長,潤澤而綿長。
不僅是四大文明,幾乎所有古文明的起源都與濕地密切相關,如愛琴海孕育了古希臘文明,臺伯河滋養了古羅馬文明,波斯灣和紅海哺育了阿拉伯文明,墨西哥灣誕生了瑪雅文明等。還有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瑞典和挪威等許多國家,都是緊鄰濕地發展起來的。
依傍濕地誕生的城市和古都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高度集中的體現,往往沿河或濱海發展,尤其是在河流的交匯處或河口地區,甚至會形成城市群。例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州城市群。
中國城市的形成已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人們最初逐水而居,直至聚落成城。城址選擇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涉及資源、環境、安全等十分復雜的因素。其中,淡水供給屬于第一要素;而在環境條件中,為了使城市成為一個與外界方便交流的開放系統,便利的交通成為影響城市選址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經濟技術都不發達的過去,水路交通是古時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借助江河或人工開鑿的運河實現對外交通及運輸。中國著名古都的興建與發展都和濕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濕地是城市起源的沃土,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中國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類倚傍濕地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歷史。
渭水·西安 中原農耕文化的發源和興盛便是在黃河中游,包括渭河沖積形成的關中平原、汾河下游河谷,以及以南洛河地區,構成了從夏商周直到五代北宋時期,中原王朝政權的京畿地帶,是繁華都城的集中分布區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的國都咸陽,盛世漢唐的國都——長安,都分布在渭河邊上。從古都長安的稱謂“渭城”就能夠一窺古都長安和渭河之間的關系。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滋潤了關中平原這片土地,使其成為我國歷史上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渭河作為一條自西向東的水運通道,自古有舟楫之利,對政權的興建與發達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價值。古都長安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其中,西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禮儀之邦,創立了宗法制度,確立尊卑有別的社會秩序;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代。
洛河·洛陽 與古都長安相似,洛陽也是伴河而生。“三河建洛都”即指黃河、洛河和伊河共同孕育了古都洛陽。“九朝古都半孟津”,孟津是過去黃河的重要渡口,洛陽也因黃河渡口漸漸興盛起來。沿洛河東西向一線50公里內,保存了五座古代都城遺址,舉世罕見。所以說,洛水是造就東都洛陽的帝王之河。在隋朝,為鞏固政權,加強南北交通,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修建了南達余杭,北通涿郡,貫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不僅是世界上最長,也是我國腹地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河。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建立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以及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永定河·北京 北京,從一個諸侯國都邑發展為北方重鎮,再到確立為國家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城市歷史延綿3000多年。北京之所以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經久不衰,與北京所擁有的優質濕地資源密不可分。《史記·燕召公世家》中提到“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奭于北燕”。據侯仁之研究:古燕國所建的都城在今房山琉璃河一帶,是最早出現的行政建制和城邑政權之一,應視為最早定都的王朝。“先有蓮花池、后有北京城”,也道出了北京古都和濕地之間的密切關系。春秋時期,燕國都城遷往薊城。據《史記·周本記》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堯之后于薊。城邑“薊”的選址依托了蓮花池水系。從薊城到金中都,都是以蓮花池水系中涌溢的泉水為供水水源而建的城池。蓮花池水南流后注入涼水河。隨著城市功能和定位的變化,北京由遼金地方政權的都城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政治中心,蓮花池的水已經難以滿足北京城市發展的需求。元代統治者在建造大都城時,城廓從蓮花池水系遷移到水源更加豐沛的高粱河水系。這里分布有大面積的湖泊和沼澤,考慮到瓊華島周圍的湖泊可以為新城提供足夠的水源,元代擴挖了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并以瓊華島為中心規劃城池、營建皇宮。后明朝又擴挖了南海,至清延續至今。從北京城的歷史變遷來看,每一朝每一代都建都在濕地之上。
2018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可見,人們已廣泛認識到城市發展和濕地的緊密聯系。從古到今,濕地對于城市的作用也在不斷地發展著、變化著。濕地已經成為居民享受高品質生活、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生態基礎。可以說,沒有濕地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沒有濕地也沒有現代生態宜居的城市。濕地不僅承載著城市的過去和現在,也必將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