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

脫貧攻堅工作是我國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一項重點內容。民主黨派在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應履行好參政黨職能,重點做好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
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基本要求是“六個精準”,主要途徑是“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可以說,脫貧攻堅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開展民主監督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面面俱到,要努力聚焦、善于聚焦,找出其中最重要、最關鍵、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大量調研基礎上,九三學社中央將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和財政涉農資金整合三項內容作為民主監督主題。在廣大農村地區,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的比例非常高,這部分貧困人口大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40%,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易地搬遷扶貧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問題的重要舉措,任務重、投入多、時間緊、難度大、關注度高。財政涉農資金整合使用在解決“三農”投入不足、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方面成效初顯,但有不少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不少政策有待完善。
找到問題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半,還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提出切實、管用的建議。當前,應從處理好以下五對關系入手,找到解決扶貧脫貧問題的“開關”,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監督監在關鍵處”。
一是當前和長遠的關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確立了 “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在此目標和標準指引下,如何根據當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從長遠看,哪些政策措施需要加強和調整,應構建什么樣的長效機制,做出哪些制度性安排?比如,當前,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制度,在幫助貧困村加強組織建設,充實扶貧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從長遠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打造永遠不走的工作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責任,政府要定規劃、出政策、增投入、抓落實,做好統籌協調、組織實施工作,同時也要有效發揮市場的作用。如在異地扶貧搬遷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培植和發展產業,其關系到搬遷人員今后的就業和發展,關乎他們的生計問題。適合發展什么樣的產業,要靠市場來甄別;如何發展這樣的產業,要靠市場來培育。
三是政府和社會力量的關系。脫貧攻堅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但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我們平常講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其中第三次分配就是調動社會力量,以募集、自愿捐贈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有許多企業有意愿參與扶貧,也有大量社會主體已參與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需要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融入脫貧攻堅工作,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改善社會風氣,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四是外在支持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提升脫貧質量,迫切需要政府提升治貧能力,特別是要努力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措施時,把握好導向,不能讓一些非貧困戶為獲得外部支持而爭當貧困戶,也不能讓一些實質上已脫貧縣、鄉、村、戶戴著“貧困帽”不愿摘。政府應保障脫貧,但不能包攬扶貧。
五是政策資金的短期投入和長期保障的關系。重視投入效果的評估,讓資金發揮最大效能。在政策資金投入上,需要考慮長效機制建設和制度建設。比如健康扶貧,涉及到公共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資源均等化問題,而很多資金投入是短期性的,長期怎么辦,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扶貧資金怎樣發揮激發正能量的作用,而不是把很多負能量給激發出來,也是建言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總之,在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時,應深入一線調查研究,進一步聚焦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問題,用事實、數據、案例來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通過總結地方的探索和實踐,提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