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李德新
摘 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村活態滿語遺存進行數字化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結合數字化保護有關理論、做法及觀點,從富裕縣三家子村活態滿語遺存現狀、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和做法的角度,對富??h三家子村滿語資源整合利用、保護傳承等問題進行一些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三家子村;滿語;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H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以富裕縣三家子村為代表,齊齊哈爾市是滿語遺存最為完備、最為典型的地區。當前滿語言遺存處在極度頻危的狀態?;跐M語的文化樣本作用及其瀕危狀態,國內外研究機構、高校、新聞媒體持續跟進研究和報道,歷史、語言文化研究者更是以科研項目研究、口語書面語比對、田野調查信息采集為依托,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研究成果也頗為豐碩。
因歷史因素、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移民遷入、觀念變化以及現實中語言環境的缺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齊齊哈爾地區滿語傳承狀況令人堪憂,滿語的瀕危程度越來越嚴重。保護工作更是任重而道遠。
近些年,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媒體輿論,都熱力不減。但對富??h三家子村活態滿語關注的熱度與現實保護力度的反差,外在的高度重視與自我傳承乏力的對比,開放的交際交流環境與相對的封閉閉塞的村落生態的現實。還在制約著滿族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新的歷史時期需要關注和破解的核心問題。同時也需要運用新的手段和技術進行持續性的保護。特別是在數字化保護等問題上還有待于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富??h三家子活態滿語的數字化保護
隨著歷史進程的演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衰退、消亡成為世界現象。所以,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三家子村的滿語口語遺存來說,傳承和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雖然齊齊哈爾市政府和富??h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滿語文的傳承和保護,地方學者、滿語文研究者、滿語文教育工作者、滿語文傳承人及滿語母語會話者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滿語文的研究、記錄和傳播,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效。通過保護理念的創新、保護方式的探索、數字化保護的運用,推進保護工作進程,開展相關研究,是今后一個時期,滿語遺存情況調查及活態滿語傳承工作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數字化保護的現實意義
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瀕危語言進行保護,通過錄音、錄像,保留原生態的語音和音像資料,為研究者提供最原始的資料素材,建立瀕危語言口語語料庫或活態語言音像資料庫或瀕危語言數據庫,成為語言研究和歷史研究中采用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就三家子村的活態滿語遺存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其的認識和評價較高,認為這是“滿語活化石”、“即將失去的天書”、“滿語活化石的最后圣地”。所以,對三家子村的滿語進行數字化保護意義重大。
(二)數字化保護需要涵蓋的地域
對齊齊哈爾地區的滿語遺存進行數字化保護,可以涵蓋的區域,不僅有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的富??h三家子村,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大興鎮依布氣村、昂昂溪區水師營滿族鎮,還有涵蓋分散于齊齊哈爾各城鎮的三家子滿語母語會話者。把這些聚居和分散的掌握滿語口語的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數據信息統計起來。著手滿語口述歷史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采集范圍以富??h三家子村為中心,擴展到全市。準備錄音錄像設備,對這些地區的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進行口述歷史信息采集。并設計調查問卷,把需要了解和采集的信息反映在問卷上,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進行信息采集和數據分析,對齊齊哈爾地區的滿語遺存情況有系統的調查和掌握。
(三)數字化保護需要關注的內容
從數字化保護角度進行研究是當前中國國內學界對瀕危語言保護的主要手段之一。實施數字化保護。選取數字化保護的全新視角,使得數字化保護不僅關注滿語文及滿語口語的本身,還能關注到滿語言產生、傳承、使用的歷史性的原生態語境和環境,以及現實變遷變化的狀況,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可行性等等。所以,對富??h三家子村滿語遺存進行數字化保護需要關注如下內容。
一是對三家子村村落進行整體拍攝,通過航拍保留其現在的村落圖景和狀態。結合學術界對瀕危語言保護與傳承的研究成果,以數字化保護的實施為視角,有價值的物件、習俗、照片、建筑等文化資源進行信息整理和采集。并選取好數字化信息采集的切入點,利用錄音、錄像、拍照等多種手段,進行信息采集。例如查閱收集有關三家子村的老照片。這些老照片可以作為圖像史料,研究三家子村的變遷。也可作為可視史料或影像史料,記載、反映村落的變遷。
二是對滿語傳承人和滿語母語會話者進行口述歷史信息采集,編撰滿語口語句子,并進行錄音錄像 。涵蓋滿語口語句子、單詞、民間故事、民間習俗、生活習慣以及老人們對自己父輩祖輩的回憶。談話、訪談話題的設計要多元化和生活化。
三是對滿語研究者進行訪談。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涉及到三家子村,對三家子的活態滿語遺存情況進行了多年的調查和研究。他們的研究涉及三家子村小學滿語教學情況調查、教學內容概況、瀕危的過程梳理、傳承人現狀調查、村落發展變遷、語言文化搶救、滿語諺語的收集整理、滿語中反映的生活習俗、滿漢語言文化的接觸與融合、家族史料解讀分析等方面,對這些研究者要進行數字化信息的采集和保護。
四是對三家子歷任村委會主任、村長和其他村干部的信息檔案整理和信息采集,對這些管理并親歷村莊沿革發展的見證者進行口述歷史信息采集。對富??h政府部門的保護舉措、保護設想、存在的急需破解的難題等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
二、對富裕縣三家子村活態滿語數字化保護實施
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活態滿語進行保護已經在國內外學者的滿語研究實踐中實施運用。特別是對歷史文化資源數字化相關理論及相關案例分析;齊齊哈爾活態滿語資源數字化的科學理論及科學內涵;齊齊哈爾活態滿語資源數字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活態滿語數字化保護的的范圍、對象、目標和任務;活態滿語資源數字化保護的基本模式及實施步驟;齊齊哈爾地區活態滿語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等問題。已經被納入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課題中。對此,高校在滿語文研究中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重視,也采取了多樣性的手段和技術,實施了滿語口語、民間諺語、民間故事等素材的錄音錄像。并對傳承人經歷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整理。
東北師范大學滿語專家劉厚生教授的科研團隊2016年承擔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中國滿語文保護搶救口述史與滿語音像資料庫建構》,其中子課題《齊齊哈爾地區滿語文遺存的調查與研究以及富??h三家子村活態滿語的音像資料庫建構》,由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專業承擔。該子課題對齊齊哈爾地區滿語遺存狀況進行調查,對部分滿語文傳承人進行口述歷史信息采集,并進行滿語音像資料庫建構。在項目研究中,課題組主要對三家子村的活態滿語遺存開展如下數字化保護工作。
(一)滿語口語句子的采集與編撰
通過查閱資料、著作和文章,與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電話、短信、微信交流研討的方式,并到傳承人家調研采集。圍繞學校教育、介紹身份、托人辦事、健康與疾病、日常生活、請求幫助、生產用語、漁獵生活、屋內陳設、野牲與家畜、倫理道德、生活用語、采摘活動等70個條目,編撰出3000句滿語口語句子。
為了使編撰的句子更生活化、更日?;N近三家子滿語口語的表述習慣。聽取和征集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的意見和建議后,對這些滿語口語句子進行修改,減縮。并通過召開協調討論會,就編撰的句子脫離口語化問題、句子過長問題、場景設計問題、句子長短不對稱問題、較難條目的素材選擇問題、校對問題、句子編撰重復問題進行了協調和整改。
(二)滿語母語會話者意見征集工作
為使課題組編撰的3000句滿語口語句子更加合乎口語、日常用語的規范,摒棄其中書面語或不合乎日常用語規范的句子;解決編撰出的句子過長,不適宜口語翻譯問題,以及去除掉句子中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現代化意味的詞語、簡化精煉句子問題。在廣泛征求滿語母語會話者及滿語傳承人意見的基礎上,進行3000句口語句子的修改和完善。征集了關利、陶淑琴、計福慶、陶春民、陶青蘭、陶青波、孟憲孝、石君廣、計金路等滿語母語會話者和三家子滿語傳承人對項目組編撰的3000句的具體意見,看這些句子是否合乎日常規范。特別是風俗習慣部分是否與滿族習俗、習慣有出入。經過一個月的征集和意見反饋進行修改,使3000句子更加生活化。
(三)活態滿語音像資料庫的建構
為保障3000句錄制工作的順利進行,確定由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進行錄制是首要的問題。課題組對三家子村的滿語口語熟練的人員進行細致的調查和溝通。初步確定了參與錄制工作的21位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以及從小在三家子村生活,后到外地工作的滿語母語會話者。
課題組確定參與錄制的人員名單后,發放3000句,每人200句左右。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非常重視該項工作,在齊齊哈爾長清小區和富裕縣三家子村,在茶余飯后三三兩兩、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交流滿語口語,朗讀這些句子,交流每一句話怎么說,有不同的意見爭論后形成一致意見。為滿語口語音像資料錄制工作做了很多前期的準備工作。
2017年8月9日,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長春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吉林市龍潭區檔案館、東北電力大學、吉林省廣播電視臺、齊齊哈爾大學的專家和學者25人攜帶影音設備、錄音錄像器材入住齊齊哈爾大學培訓中心,在5天里對齊齊哈爾滿語遺存情況進行調研,對三家子村活態滿語傳承情況進行數字化保護,對12位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進行滿語口語音像資料的錄制。
三、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滿語遺存保護的幾點思考
基于齊齊哈爾滿語文傳承現狀、教育現狀及科研發展現狀、傳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滿語文傳承人的口述信息采集、活態滿語的數字化信息采集、數字化應用的策略、滿語文文化保護意識的培育等方面開展工作,是傳承、保護和發展齊齊哈爾滿語文的有效的對策。
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基于民族文化意識,對民族文化語言進行自發的傳承和保護。來自于民間的傳承和探索也正在積極進行。當前,有一些新的傳承、保護和教育方式值得關注。
一是三家子村,茶余飯后,掌握滿語的老人們聚集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隊部或某位老人的家里,以“鄉村沙龍”的形式,進行民間傳承活動。規定彼此說話必須用滿語口語交談對話,聊家長理短,彼此回憶老輩人的說法,相互糾正錯誤、糾正發音。如果誰違背了,有一些“懲罰”,如,用滿語口語將一個故事,唱一首滿語歌謠,或者中午或晚上要請大家吃飯等等。這類民間傳承活動雖是把語言傳承限定在一定的小圈子里,但基于現在滿語傳承及瀕危的現狀,會熟練說滿語口語的人越來越少的狀況,還是具有積極的示范意義和實踐效果的。對這些民間自發的,富于生活化場景的滿語口語交流會話活動,應該盡快采取措施,通過數字化記錄手段,保護留存下來。
二是利用微信群進行的交流傳承活動。手機的普及,微信應用群體的擴大,使得跨區域的交流越來越便利。微信群作為現代媒介特有的一種交流方式,突破空間地域的限制,使得交流越來越方便,可以隨時隨地交流。利用微信群進行滿語口語教學和民族文化傳承,效果較好。滿語母語會話者關利老師,陶淑琴老師都建立了滿語口語的微信群,在群內,教授熱愛滿語的人學習滿語口語,并通過微信群與國內外的研究者交流問題。
三是利用好三家子村小學是滿語口語啟蒙、教育傳承的重要基地。在教授學生學習滿語的過程中,石君廣老師編撰滿語口語教材、設計特色活動、特色作業,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滿語,而且在與小伙伴及家長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滿語口語,促進了滿語的教育傳承。
四是國內很多高校設立了滿語研究所。如吉林省多所高校相繼成立了相應的科研機構。東北師范大學早在2002年成立了以劉厚生為主任的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為碩士和博士生開設滿語文課。2008年,東北師范大學成立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滿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2001年吉林師范大學成立了滿族文化研究所;2007年北華大學成立了北華大學東亞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語言文化)研究所;2008年,長春師范大學成立滿族文化研究所。
這些滿語研究機構的設立,推進了滿語文學術研究和滿語口語的音像資料收集。滿語研究機構跨省、跨地市區分布,涉及滿語研究機構資源共享、相互協作的問題;滿語學術研究依托的國家、省市級項目很多,不僅涉及進行區域合作問題,還涉及避免項目重復申報、資源浪費的問題;滿語教育培訓的開展,既存在資質認證問題,也存在地方政府支持推動問題;此外,滿語作為一種瀕危語言,不僅需要滿語傳承人和母語會話者民間自發的保護行動,積極開展民間傳承活動,更需要成立學會組織,吸納各界有識之士,關注、參與滿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