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摘 要:多元文化是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環境,職業認同是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心理基礎,是實現青年教師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只有青年教師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對職業充滿認同,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未來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職業認同對學校發展和學生教育有重大影響,當前“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而“教師職業認同” 則構成了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對其職業及內化的職業角色的積極的認知、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體,它是教師個體的一種與職業有關的積極的態度,屬于教師積極職業心理的研究領域,其內容包括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和職業行為傾向四維度。在青年教師當下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土壤中成長發展,會有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青年教師的思想,因而,高校為增強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成為了高校現實發展中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的現狀
一項全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對待教師職業的態度上,只有38.8%的教師表示“樂意從事教師職業”有的教師不斷抱怨待遇低、地位不高、任務重;有的教師并不能更好的按照教師職業要求來塑造自己成為一名合格教師;有的教師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混跡于校園;有的教師“人在曹營心在漢”,無法靜心教導學生;甚者部分青年教師不屑于放棄教師這一職業謀求高新職業。
研究發現我國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總體一般。從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和職業行為傾向的四個維度出發,了解了以高校青年教師的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就職年限、婚姻狀況為變量,研究發現:在職業認同量表總分上,性別有顯著差異,女性青年教師得分高于男教師;職稱有顯著差異,且助教與講師職稱的青年教師得分顯著高于具有副教授職稱的青年教師;在馬喬喬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并不是青年教師的工資越高職業認同水平越高。
從全國高校教師對本職業的認同情況來看,情況不容樂觀,部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選擇這一職業的動機已經趨于物質化、利益化,他們中部分教師僅僅將教書育人這一神圣職業看作是一種謀生手段。
二、高校青年教師思想特點及問題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界定,本文將15—35周歲的青年教師界定為高校青年教師,由此可推算,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大都出生于1980年之后,是準“80后”,甚至有個別優秀的“90后”開始登上青年教師的講臺。在多元化復雜的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特點。
1.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目標功利,理想信念不堅定
高校青年教師在多元文化中,表現為:思路開闊、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他們能夠在網絡上迅速捕捉到國際前沿的理論和研究現狀,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但同時在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我國傳統道德規范也嚴重遭遇沖突,致使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滲透到了高校青年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客觀上造成部分青年教師理想信念不堅定,成為了只追求個人幸福和舒適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者。
2.學歷高、個性強,責任意識淡、團隊意識弱
能夠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師大多具有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研究生以上學歷,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在專業科研領域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他們更能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游刃有余的借助互聯網將現代教學技術運用在教學中。但是,由于大多數“80 后”高校教師大都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在百般疼愛中長大,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我感受的性格特點,個性極強,致使他們缺乏責任意識,同時不能夠很好的融入集體,不關注他人需求,導致實際工作中缺乏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3.獨立性、競爭意識強,自控力、心理承受力差
由于青年教師成長于計劃經濟轉型至市場經濟時代,從小接收了較強的競爭意識的,接收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各種考驗后,他們更加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新媒體時代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展示自己理想與信念的平臺,他們樂于在朋友圈里的對話與爭論來樹立自己的個性標簽,他們獨立性強;但同時,由于這批溫室里的花朵,沒有在物質和精神上遭遇困難與挫折,社會實踐經歷少,人生體驗不足,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還導致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總是抱怨各種壓力的存在。據《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72.3%的受訪者直言 “壓力大”,其中認為最大的壓力是職稱晉升和科研,生活壓力主要源于住房和經濟收入。
三、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
從職業認同的現狀和當前青年教師的思想特點來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不僅受到了個體特征因素的影響,還受到組織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網絡和社會的影響,具體包含了以下幾個層面。
1.個體特征層面。
高校青年教師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思維習慣、行為方式、職業能力等因素,使每個不同的個體對在面對職業困難和壓力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都不相同,而這些個體的特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直接影響到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
2.學校組織層面。
多數學?!爸匾M輕培養”,學校會優先引進“海歸青年教師”,其次是科研有重要研究成果的優秀青年,再者是國家“985”、“211”的高校。另外,在高??蒲醒杆侔l展的時期,高校青年教師在高??己嗽u價機制下,教師職稱的評定和業績考核多以發表的著作、研究的課題及發表在重要刊物上的論文為評選的硬性指標,這就使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處于糾結和兩難的境界。長此以往,以科研為主的高校教師人才競爭環境中,青年教師往往處于弱勢,這就直接影響了青年教師的職業價值觀、思想觀念和職業行為傾向,最終影響了他們最初的教學熱情和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
3.社會支持層面。
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認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青年最肯學習、最能接受新生事物,青年是革命事業的未來與希望。因此,全社會對高校青年教師的信任度很高,對他們的期望值也很高,這給高校青年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高校青年教師在社會活動中不能真實的展現自我,事事、時時都要維護自身教師形象而受到各種束縛和影響,如社會對“青椒”關注度提升,不客觀、不深入的言論和評價給高校青年教師帶來了許多消極觀念,影響了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
4.網絡層面。
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思潮觀點紛至沓來,推動著教育的理念、方法和行為革命,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化進程。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狀況,也隨之被網絡多元文化和思想所沖擊。
四、 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健全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1.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擔著教師隊伍和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各部門要形成合力,齊抓共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要從頂層設計開始,制定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方案,重視并正確認識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創新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青年教師的意識形態受到各種文化的沖擊,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對青年教師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在當前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中,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形成能夠結合實際,借助網絡陣地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
1.從職業價值觀角度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
在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網絡時代發展下,高校青年教師起初擇業動機和現實會有所摩擦。部分青年教師不安于當前自己的教師職業,總覬覦其他福利待遇優厚的職業,認為學校福利不好和社會地位不高,平臺不利于個人才華施展,故而工作敷衍塞責,最終選擇跳槽和轉行。有的青年教師則在教師本職工作之余,從事“第二職業”,這雖然無可厚非,但部分青年教師對“第二職業”的投入卻大過對本職工作的投入,致使青年教師無暇備課,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因此,要強化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道德建設,使高校青年教師能夠樹立崇高的教師職業理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把熱愛祖國、獻身教育的精神,貫徹到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中去,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2.從角色價值觀角度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教師本身高尚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為,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和完善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幫助青年教師提升職業能力,使高校青年教師在更好的扮演好教書育人的教師角色。
3.從職業歸屬感角度營造溫暖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活環境
校園和諧的文化環境,可以帶給青年教師一種親近感,而獲得心理安全感,能夠理性處理壓力,積極投入工作;豐富溫暖的生活環境,細致關愛青年教師的工作、健康、人際關系、家庭、住房、情感、生活等方面,可以增強發青年教師的歸屬感,促進他們在民主管理、服務下,可以感受到作為一名高校青年教師,不論年齡大小、職稱高低、資歷高低都可以在單位受到尊重、得到肯定、獲得長足發展。
4.從行為傾向角度鼓勵高校青年教師追求職業發展
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高校青年教師作為職業認同的主體,一個人力量雖不能改變社會環境、學校環境、職業環境,但可以發揮自主能動性去應對、互動,能在行為上趨向積極,能從自身出發,激勵自己,進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主動追求個人職業發展,努力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自我監控、實踐反思、探究和研修,實現自我更新和持續發展。
總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擔負著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其思想素質、政治信仰和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高校教師既是人才的培養者,也是學術聲譽和敬業精神的傳播者和體現者,更是崇高政治信仰和高尚品德的堅守者和示范者。因此,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健全青年教師的發展培養機制,要努力提高青年教師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和職業行為傾向等方面做好青年教師培養和引導服務工作。最終實現高校青年教師綜合、全面的發展,繼而更好地投入教書育人的工作職責中,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參 考 文 獻〕
〔1〕李向前,王國洪,主編.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讀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3.
〔2〕何祥林.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宋廣文,魏淑華.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01):80-86.
〔4〕馬雷.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隊伍穩定〔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4):116.
〔5〕魏淑華,宋廣文.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師專業發展〔D〕.曲阜師范大學,2005.
〔6〕于慧慧,劉要悟.中學青年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7〕方明軍,毛晉平.我國大學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56 -61.
〔8〕蔣曉紅.教師職業認同程度和教師職業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231-233.
〔9〕姜勇,錢琴珍,鄢超云.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結構模型研究〔J〕.心理科學,2006,(01).
〔10〕李潔,高?!?0后”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11〕張麗萍,陳京軍,劉艷輝.教師職業認同的內涵與結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5).
〔12〕劉翠芬.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1):75-76.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