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成
摘 要:地緣政治學是時代的產物,其研究對象也隨著歷史的演進而不斷變化?;仡櫟鼐壵螌W所經歷的五個發展階段可以看出其研究對象隨時代變化而演進的特點。當前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邊境地區、全球化、熱點區域與中國崛起。展望未來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非傳統安全、地緣經濟、新地緣空間將會成為新的主要研究對象。
關鍵詞:地緣政治學;政治地理學;研究對象
中圖分類號:K9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開始更加深入地開展與周邊國家的務實合作,并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進程。這一背景下,當今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對于我國而言挑戰性愈加增強,加強對于地緣政治學的研究也變得更加重要。通過梳理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研究現狀與展望發展趨勢,將會為我國地緣政治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一、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演進
現代地緣政治學起源于19世紀后半葉的歐洲,學科發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帝國主義政權爭霸階段、德國學派主導階段、美國學派主導階段、冷戰階段、后冷戰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地緣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均有所不同,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爭奪帝國霸權階段
爭奪帝國霸權的途徑成為19世紀后半期至“一戰”爆發前地緣政治學界的主要研究對象,這一時期歐洲大陸上的主要國家大都完成了民族統一與工業化,在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民族主義思潮的刺激下,如何攫取海外殖民地與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成為地緣政治學的核心研究對象。這一時期地緣政治學家的著述大都受到民族立場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反映了19世紀后葉至20世紀初強烈的民族主義、國家擴張主義以及打造海外帝國的時代?!?〕這一時期地緣政治學界的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拉采爾(1844-1904)、哈爾福德·麥金德(1861-1947)、阿爾弗雷德·T·馬漢(1849-1914)等。
(二)德國學派主導的地緣政治學階段
“一戰”結束后,在渴望民族復興的刺激下,20世紀20-30年代的德國一度成為世界地緣政治學的研究中心并衍生出了“德國學派”。代表人物為卡爾·豪斯浩弗(1869-1946)。德國學派主導下的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轉變為以資源和人力互補為基礎的泛大陸主義,即分別以美國、德國、日本為各自核心的泛美國、泛歐以及泛亞洲主義。泛大陸主義思潮的濫觴催生了“血液與土壤”、“種族與空間”等學說,其構成了德國納粹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
(三)美國學派主導的地緣政治學階段
“二戰”期間以及戰后初期,美國地緣政治學研究逐步興起,取代德國成為新的地緣政治學研究中心,這與美國對“二戰”的介入及取得勝利后所攫取的世界主導地位有關。這一時期“由歐亞大陸沿海地區構成的邊緣地帶被看作心臟地帶大陸強國力求控制的區域”〔2〕因此歐亞邊緣地帶(包括歐洲瀕海地區、中東、印度、東南亞和中國)成為美國地緣政治學階段主要的研究對象。地緣政治學家們認為,人口稠密、資源豐富且控制著出??诘臍W亞大陸沿海地區的地緣政治意義至關重要,控制這一地區就等于控制了世界。代表人物為美籍荷蘭學者裔尼古拉斯·斯皮克曼(1893-1943)。
(四)冷戰階段
冷戰使得西方地緣政治學界開始將遏制社會主義陣營作為研究的主要著眼點,上一個階段中的研究對象——邊緣地帶成為了冷戰階段中的理論工具,新的研究對象演變為遏制共產主義的手段,即如何防止蘇聯及中國向邊緣地帶滲透,確保西方陣營在邊緣地帶的主導權。相關研究成果包括“多米諾理論”、“大局觀”等。在這一背景下催生了美國扶持亞洲及中東獨裁政權,遏制共產主義向中東及東南亞擴張的政策。代表人物有布熱津斯基、基辛格、威廉·布利特等。
(五)后冷戰階段
后冷戰階段中,隨著意識形態對立的淡化與兩極格局的結束,地緣政治學的研究對象開始回歸國家和邊境這一核心,主要包括邊境地區、全球化、熱點區域與中國崛起、生態政治。同時,隨著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與中國崛起,“新世界秩序”也在逐步進入地緣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對象范疇。在進一步強調地理重要性的同時,地緣政治學在研究對象方面也開始出現對傳統的反思,這些新趨勢以人本主義為基本視角,如女性地緣政治學等。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朗西斯科·福山、羅伯特·卡普蘭、薩繆爾·亨廷頓等。
二、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研究現狀
冷戰結束以來至今,地緣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呈現出多樣化與視角多元化的趨勢,主要研究對象為邊境地區、全球化、熱點區域與中國崛起。
(一)邊境地區
在地緣政治學術語中,“邊境地區”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想象邊境、感知邊境與生活邊境。比如,在中俄邊境地區中,想象的邊境線為兩國的法定邊境線;感知的邊境空間由邊境經貿活動所構成;生活邊境空間則以邊境地區的人員流動與社會交往為基礎。這三種空間共同構成了邊境地區的復雜格局。當前學術界對邊境地區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邊界開始出現的模糊化趨勢;其二,邊境對于社會身份構建的意義;其三,邊境在空間上對不同層面的區分意義。當前,邊境地區已成為全球化過程中區域合作的關鍵節點。
(二)全球化
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得到迅速發展,其作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去領域化過程,使主權國家更加深入地與國際環境互動。但全球化并非去地緣化,其本身也是一個改變地緣環境的過程。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高新技術與大眾傳媒已被賦予了地緣政治意義,甚至能夠改變地緣經濟與文化,進而使地緣政治格局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大信息時代的技術進步有望為地緣政治學構建新范式,表現為不同國家乃至不同文明之間新的互動模式,深刻著影響地緣政治的發展進程。
另一方面,“二戰”結束以來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向為富有廉價勞動力、市場規模較大、政策優惠較多的沿海國家與地區。隨著國際產能的進入與信息量的不斷增加,這些國家的政府將會逐步降低對領土爭端的重視度,資本市場與跨國企業的活動將會在產業轉入地帶形成新的核心-邊緣地區。
(三)熱點區域與中國崛起
全球幾大板塊的熱點區域是地緣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需要運用經典地政治學理論對其進行深入地緣分析。例如,地緣政治學界對烏克蘭危機、英國脫離歐盟、南海爭端等事件依舊存在爭論。在熱點區域的研究中,中國的崛起被地緣政治學界賦予了特殊意義,一方面,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中國是唯一有可能取代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世界大國;另一方面,中國輝煌的民族歷史與社會主義制度又使中國具有與其他世界大國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在當今國際體系中,中國獨特而又極其重要的地位決定了其是當代地緣政治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三、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趨勢
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經濟交往的頻繁使得傳統的地理空間被超越。其中,非傳統安全、地緣經濟、新地緣空間正在逐步發展為當前地緣政治研究的新對象。
(一)非傳統安全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社會的合作,但諸如民族宗教沖突、武器擴散、跨國犯罪、非法移民、金融動蕩、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疫病流行、網絡攻擊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卻對國際社會構成了新的安全威脅。由于非傳統安全問題具有跨國傳播的特性,導致一國的地緣政治邊界難以對其產生有效的控制,以致非傳統安全問題不斷向各國邊界滲透?!?〕
一方面,非傳統安全事件的組織通常具有跨國國性;另一方面,邊界的封閉性使主權國家在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時時常被束縛住手腳。因此,國家間的地緣合作有助于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由于處在不同的地緣環境,其面臨的安全問題也往往復雜多樣。非傳統安全問題往往在同一地緣空間中表現出較強的共性,處在相同地緣區域中的國家通常面臨類似的非傳統安全危險,因此區域內國家便能夠在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礎上實現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這一背景下,非傳統安全問題必然成為地緣政治學新的重要研究對象。
(二)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的地位得以上升主要得益于冷戰之后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增強,盡管在當代國際政治中,政治利益依然高于經濟利益并占據主導地位,但當前地緣經濟對于國際政治局勢的反作用也在加強:一方面,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的波動已經很難完全隔絕雙邊經貿關系,如2012年以來的中日關系;另一方面,在特定地緣政治區域內的地緣經濟對地緣政治的反作用力漸趨增強,例如,2014年以來歐盟對俄制裁所帶來的自身經濟損失也在動搖著歐盟內部對俄制裁行動的堅定性。總體而言,在地緣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已經無法孤立地隔離開來,經濟規律在地緣政治格局演變中所發揮的作用愈加不可忽視,地緣經濟正成為地緣政治學研究新的重要研究對象。
(三)新地緣空間
首先,海洋空間的重要性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在傳統地緣政治學中,海洋空間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海上貿易要道與海洋戰略要地的作用方面。當今時代,海洋空間的重要意義已完全不同于過去。海洋的戰略意義不只體現在貿易通道與和戰略要地方面,隨著人類海洋開發技術的日益成熟與陸地自然資源的消耗,海洋資源已逐步成為陸地自然資源的替代品,如“可燃冰”。在未來,對覆蓋地球表面70%的海洋中所蘊含的資源進行利益與權力的界定與分配將成為國際地緣政治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其次,宇宙空間正逐步被地緣政治學所關注。隨著人類空間技術的不斷進步,宇宙空間正日益接近成為人類生存繁衍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大陸”。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明確指出:“將來空間力量將與今天的海上力量空中力量一樣變得同樣重要。”目前。宇宙空間對于一國的戰略意義已經展現出其他地緣空間所不具有的優勢。一方面,對宇宙空間的控制將會為國家帶來信息主動權;另一方面,宇宙空間的開發利用會拓寬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疆域,由此會激發大國之間的太空博弈,各國競相爭取宇宙空間的主導權。因此未來宇宙空間將會成為新的地緣空間以及地緣政治學新的研究對象。
最后,隨著大信息時代的來臨,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虛擬空間正逐步成為國際地緣政治學界新興的重點研究方向?!靶畔⒖臻g不再是傳統四大領域中的附屬物,而由其自身構成一個新的空間。這個新的信息空間是虛擬的、非物質的,又在物質世界中無所不在?!薄?〕虛擬空間的迅速發展大大拓寬了傳統地緣政治研究的空間范疇。虛擬空間并不具有物質實體,其主要地緣政治意義在于國家能夠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掌控來實現控制實體空間的目的,從而成為實現國家利益的新途徑,國家對信息能力掌控的滯后將會削弱其對實體空間的控制力。因此,虛擬空間必然會成為信息時代地緣政治學新的研究對象,并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不斷提升自身在地緣政治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結語
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國際舞臺的新輪廓開始成型,地緣政治學依然是全球格局解讀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手段。通過梳理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演進、現狀與發展趨勢可以看出——世界地緣政治的發展演變決定著地緣政治學研究對象的變化。其對我國地緣政治學科的振興的啟示在于:第一,深化對地緣政治學學科發展歷程的認識,更準確定位我國地緣政治學研究的發展現狀;第二,立足于當前地緣政治學科的發展現狀,推陳出新;第三,把握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新動態,使我國地緣政治學界能夠緊隨國際地緣政治學界的發展潮流。
〔參 考 文 獻〕
〔1〕索爾·科恩.地緣政治學:國際關系的地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15.
〔2〕吳征宇.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及其戰略意義〔J〕.教學與研究,2006,(05):78-83.
〔3〕劉雪蓮,徐立恒.當代地緣政治學研究的新視域與新動向〔J〕.山東社會科學,2011,(01):134-137.
〔4〕張研.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與“科技權”〔J〕. 現代國際關系,2001,(07):18-2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