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忠艷
摘 要:1907年滿鐵成立了調查部,之后滿鐵調查機構不斷進行調整、改革,經歷了創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經調會時期、產業部時期以及大調查部時期,雖然各個時期名稱不同、職能各異、調查活動的重點存在差異,但是無論在滿鐵本部還是在偽滿統治的其他地區,調查機構始終存在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滿鐵調查機構從其機構調整、改革的目的以及產生的作用等方面說明滿鐵調查機構以服務于日本政府的侵略戰爭以及殖民統治為目的,體現了明顯的侵略性。
關鍵詞:滿鐵;調查機構;調查活動;機構改革;侵略性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滿鐵是根據日本政府法令設定的特殊機構,代表日本國家意旨、代行國家職能。滿鐵首屆總裁后藤新平對滿鐵的職責進行了論述,認為滿鐵擔負著主持滿洲殖民政策的實際責任,為了充分發揮滿鐵的國策會社的作用,1907年滿鐵成立了調查部,之后滿鐵調查機構不斷進行調整,雖然名稱不同、職能各異,但是無論在滿鐵本部還是在偽滿統治的其他地區,調查機構始終存在并發揮作用。
一、滿鐵調查機構的調整與變遷
滿鐵調查機關隨著滿鐵的發展變遷不斷擴大與膨脹,機構與機能不斷調整與變遷,從設置方面講具有分散性,從組織方面講具有復雜性。本文以滿鐵調查部的機構改革為基礎,借鑒學術界已有的觀點,從五個階段梳理滿鐵調查機構的調整與變遷。
第一階段,滿鐵調查機構創立時期(1907—1908年)。根據日本政府的決定,滿鐵1907年設立調查部,調查部成立初期負責經濟調查、“舊慣調查”以及圖書保管三項業務,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岡松參太郎擔任理事,負責調查業務,成為滿鐵調查事業的奠基人。1908年12月15日,滿鐵進行機構改革,實行理事指揮監督課長的所謂合議制,調查部改為調查課,滿鐵調查課成立之初,主要任務是“在滿洲及其附近地區從事一般經濟及慣例的調查”①。其業務范圍具體由以前的三項增加為六項,即:關于業務檢查事項;關于規定審查事項;關于各種調查及統計事項;關于從業人員的培養及訓練事項;關于營業報告及年報編纂事項;關于圖書、報紙、雜志的訂閱及保管事項②,作為滿鐵調查業務的中樞,調查課在滿鐵歷史上延續了20余年。滿鐵調查機構創立時期主要活動是自然科學以及史地研究的調查,滿鐵第一任總裁后藤新平從1906年到1908年先后設立了調查部、東亞經濟調查局、滿鮮歷史地理調查部、中央試驗所以及地質調查所等一些列的調查研究機構,為滿鐵調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滿鐵調查機構的初步發展時期(1909—1931年)。1914年5月15日滿鐵本社機構再次進行改組,調查課由一級機構下降為部室下屬的二級機構,隸屬于總務部事務局,調查課成為綜合性的實際業務部門,但是作為滿鐵調查機構中樞的性質并沒有改變。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這一時期調查課對于滿蒙調查向系統化發展,全面調查滿蒙,同時開始研究蘇聯。佐田弘治郎1926年擔任調查課長,“致力于職制的改革,制定調查課的機構和調查方針,確立各擔當系的體系,依此計劃,搜集資料,將成果陸續發表”①,調查課設9個從事調查與資料工作的系,包括法制、產業、商事、貿易統計、交通、俄羅斯、統計、資料、庶務,確立調查的重點是日本與東北政權的關系,1925年和1926年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蒙古調查隊,深入調查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另外“調查和研究東北邊界及毗連的蘇聯遠東地區,主要為研究中日蘇三國關系收集情報”②。1923年4月,為了實現盡快占領北滿的目的,調查部設立了哈爾濱事務所,一方面負責調查和研究北滿和蘇聯遠東問題,另一方面負責調查和研究中日蘇三國關系中隨時發生的事件和動向,調查和研究成果供軍事戰爭的需要,1927年哈爾濱事務所調查課撤銷。另外,1927年,新的調查機構——臨時經濟調查委員會成立,從陣容、規模等方面臨時經濟調查委員會都具有優勢。這一時期,滿鐵調查機構更替頻繁,存在職能混亂的情況,所以從1925年開始每年召開一次各調查機關擔當者參加的會議,協商調查事務,“以圖調查事項的目的內容的統一和敏捷靈活”③。
第三階段,經濟調查會時期(1932—1935年)。1932年在滿鐵調查課的基礎之上,經濟調查會成立,經濟調查會的主要職能和活動是“調查立案”,即起草偽滿洲國和侵略華北的經濟政策與計劃,以及進行相應的調查工作。1月26日,滿鐵發布了經濟調查會的職制,動員滿鐵及其調查部積累多年的資源,為日本制定政策、方針服務,經濟調查會在偽滿政權的出臺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經濟調查會成立之后,滿鐵關于調查事務的主要程序為,首先由滿鐵各部進行調查立案,之后由調查委員會審議,向關東軍進行提議,最后由關東軍交給偽滿政府實行,由此可以看出經濟調查會在滿鐵調查事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據統計,到1936年9月30日經濟調查會解散前一共立案達4 471件。根據侵略戰爭形勢的變化,1934年10月23日,滿鐵理監事會通過決議,規定“解除經濟調查會對特務部的從屬關系,改為會社的常設機構;經濟調查及起草方案不管屬于何地區均由經調會掌握;改造并充實經濟調查會內部;實行定員制和預算制,廢除原來的無限制主義”④。
這一時期,滿鐵調查部由一個供給情報的咨詢部門變成了配合關東軍決策的機關,調查機能得到了增強。另外,為了更加嚴密地控制偽滿政權,同時強化各調查部門之間的協作與聯系,以滿鐵為中心多次召開在東北機關調查會,僅1935年5月就召開了10次,第11次在東北機關調查會作出決議成立了“滿洲調查機關聯合會”,具體參加單位包括:關東軍參謀部、關東軍官房文書課、偽滿政府一廳十一部、滿洲中央銀行調查課、滿洲總裁室、新京事務所、鐵道總局、北滿經濟調查所,這些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擔任聯合會干事,聯合會的主要業務是負責調查以及各部門之間資料的協調。
第四階段,產業部時期(1936—1937年)。193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了滿鐵的第11次機構大改革,這次改革最重要的是形成鐵路和產業兩大體系,即:鐵路方面的機構統一到鐵道總局之下;有關產業的機關統歸產業部領導。“歷來在各個主管部門之下,從各自立場進行分散活動的一般基礎經濟調查、專業性產業調查研究試驗,以及產業方面促進實行機關,完全統一到產業部里,社會內部有關產業業務由產業部統轄”⑤。產業部設立之后首要的業務是炮制了所謂的“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為了保證“產業五年計劃”的推廣,產業部進行了廣泛的調查,例如1937年1月至3月進行了東邊道礦產調查。
新設立的產業部準備利用數十年間積累起來的龐大調查資料,規劃以會社業務為中心的各種產業,但是產業部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逐步走向結束,具有過渡機構的性質。這一時期滿鐵在戰略方面將滿蒙綜合調查和滿鐵的各部業務結合起來,產業部承擔了經濟調查會的任務,監督偽滿政府實施各項立案,強化對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重點調查、開發東北地區的物質資源,為日本進行進一步侵略戰爭創造了條件。
第五階段,大調查部時期(1938—1945年)。1938年4月1日,隨著地質調查所、農事試驗場等機構移交給偽滿洲國,滿鐵宣布撤銷了產業部,設立了調查部。新成立的調查部延續了產業部的調查業務,在機構設置方面,由產業部的庶務、商工、農林、礦業、交通5課及資料室、調查役改為庶務、資料兩課和調查役。調查部成立伊始,推出了《調查部運營方針及十三年度業務大綱》,明確規定了調查的三個方面:“①時局下滿鐵經營方策的基礎性綜合調查研究,及重要問題的對策研討;②為完成本社的開拓鐵道的使命,并作為推行大陸政策所需的日本大陸調查機關一翼,進行東亞的社會、經濟、文化、交通及其他基礎性格綜合調查研究;③與國家機關合作及其他方面提出的調查研究”①,這些規定體現了調查部的調查活動為日本的侵華政策服務,并隱晦地表達了向大陸調查機關努力的意向。
大調查部設立的主要目的為日本政府擴大侵略提供情報支持,為侵華以及侵略亞洲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礎。大調查部的成立不僅承擔著調查任務,而且擔負著業務部門調查在內的全社會調查業務的“聯絡統制”任務,為此,1938年5月20—21日,召開了第一次調查聯絡會議。同年8月,滿鐵調查部創辦了《滿鐵調查匯報》,其目的是“把極其復雜的社內調查活動簡捷地反映出來,其次作為綜合性目錄,充當社內調查活動的迅速聯絡者,并為實際業務建立最為生動的資料聯系”②。
滿鐵調查部不遺余力、全方位多層次地為日本政府的侵略戰爭服務,為擴大侵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3年5月1日,滿鐵調查部進行了改組,由調查部改組為調查局,希望在戰爭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實現業務簡捷化和企畫統制力的強化。滿鐵調查部改組后,其調查重點是對蘇調查,調查項目多,調查范圍廣。1945年隨著日本戰敗,歷經40年的滿鐵及其調查機關土崩瓦解。
二、滿鐵調查機構變遷
滿鐵調查機構在存續期間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在變遷過程中滿鐵調查機構的侵略性和殖民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一,從滿鐵調查機構變遷的原因及目的分析,滿鐵調查機構的變遷雖然存在著滿鐵內部、滿鐵與關東軍等機關的矛盾與斗爭的因素,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為日本殖民侵略活動服務,根據其需要作出調整。例如經濟調會的成立主要是滿足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擴大侵略的需要,強化對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以及各種資源的調查,協助關東軍策劃成立偽滿洲國政權。七七事變之后,日本殖民者開始了全面侵華,為了滿足全面侵華的需要,撤銷產業部,成立大調查部,在集中于以鐵路交通為主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之上,從事制定、推行“大陸政策”所需的基礎調查。滿鐵在調查部機構改革的原因時認為:“自從1936年10月機構改革以來,經過1938年4月部分機構變動,原有的業務分工不明確和權限重復以及由此產生的摩擦雖然有所緩和,但是‘隨著日中事變的爆發,對照會社業務的向華北進入問題及其他新事態,應該看到,有許多應該改動之處”③,這一論述可以明確看出滿鐵調查機構變遷的依據主要是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戰爭環境的變化。總之,滿鐵調查機構的每一次改組、變遷都伴隨著調查重點的變化以及調查職能的強化,全面服務于日本政府的殖民侵略戰爭的目的越來越明確。
第二,從滿鐵調查機構的活動及歷史作用分析,在滿鐵調查機構創立時期、初步發展時期、經濟調查會時期、產業部時期以及大調查部時期,其活動雖有差別,但核心都圍繞對中國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以及政治形勢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為日本政府制定侵略政策提供咨詢,例如1938年滿鐵調查部以一般經濟系為中心,進行有計劃的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報告,《中國事變爆發后日本大陸經營的政治動向》、《日滿華政治經濟機構的研討》、《撫順煤礦的地位與企業性問題》等。為滿足日本中國駐屯軍制定農村對策的需要,滿鐵調查機構對華北地區展開有組織的大規模的農村實態調查,伊藤武雄對于此次調查的要點進行了說明,“1.生活資料的供需關系;2.地區特殊生產關系的實態;3.農村金融實態;4.農村疲敝原因;5.合作社互助組的有無及其現狀;6.農村一般實態調查”④,伊藤武雄列舉的要點體現了滿鐵調查機構對冀東地區農村實態調查最根本的目的是對于對農村社會結構進行立體的捕捉,以服務于侵略戰爭以及殖民統治的需要。
綜上所述,滿鐵的調查活動不是附帶業務,是其多角度綜合經營的重要一環,滿鐵調查機構在滿鐵的整個經營體系甚至日本對華殖民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掠奪資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滿鐵調查機構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的機構改革和調整,這些調整無論是從目的、原因角度分析,還是從歷史活動、作用角度分析,都充分體現了滿鐵調查機構的侵略性和殖民性。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