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琦
摘 要: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大慶精神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激勵作用。大慶精神是在大慶石油會戰中形成的,深化大慶石油會戰史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弘揚大慶精神。運用口述史方法可以細化拓展研究,尤其是對于以往研究較為薄弱的會戰女性群體。本文以對兩位女性老會戰的口述為例,通過對她們會戰時期的艱苦環境、辛勤工作及家庭等內容的描述與分析,從女性參與者的角度對會戰進行研究。
關鍵詞:口述史,大慶石油會戰,女性
中圖分類號:D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產生于大慶石油會戰的大慶精神,一直是鼓舞黑龍江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奮進的精神動力。2016年習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就指出,要繼續弘揚大慶精神。而深入研究大慶石油會戰,既有利于對大慶精神的理解與傳承,也對相關的學術研究大有裨益。可以運用口述史方法研究會戰,特別是此前重視明顯不足的會戰女性,不但能展示生動而個性的老會戰生命歷程,而且有助于了解會戰全貌。
一、訪談緣起與經過
20世紀中期的大慶石油會戰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重要歷史事件,目前對于大慶石油會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著作多為資料匯編或宏大描述整個會戰過程,論文則集中于探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近年來運用口述方法的研究逐漸增多,不過主要是對王進喜、采油隊等先進個人、集體及相關人物的采訪,①對參與會戰的女性仍關注不夠。
石油會戰期間,有眾多女性從全國各地奔赴大慶,她們的身份、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是會戰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訪問的兩位女性,王鳳允1924年生于遼寧省安東市,念過幾年書,十多歲開始打零工。抗美援朝時期來到北京,后調到石油部。到大慶后在財經學校、設計院工作,1962年到縫補廠擔任黨支部書記。劉淑杰1937年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初中沒有畢業就開始打工,后參加勞動局招工,成為修理工人。1958年調配四川,后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盡管兩人只是當時會戰大軍中的極少數,但她們敘述的會戰經歷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盡管訪談前后我也努力查詢資料,希望保證記錄的真實可靠,但像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等內容很難考證。不過我的訪談沒有涉及金錢或利害關系,只是為了收集資料,她們只需回憶自己的人生歷程,沒有虛構的必要。
下面主要敘述會戰期間她們的經歷,這是兩位受訪女性最難忘的部分。通過她們的口述了解參加會戰的女性情況,并進一步審視她們的講述是否能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對訪問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說明。
二、會戰中的工作與生活
大慶石油會戰期間,女性工人和家屬同樣為會戰貢獻良多。與此前被廣泛傳播的鐵人事跡不同,她們的會戰故事有自己的特色。當然兩人敘述的內容并不相同,但都是真實的生命歷程,對更全面地了解會戰有重要意義。
(一)艱苦的環境
兩位受訪者都是和丈夫一起來到大慶,但具體情況有所差異。王鳳允來得較早,1958年她的愛人主動報名參加東北石油探測,她決定跟隨。劉淑杰則是1960年來到大慶,她所在單位通知要支援大慶,正好她和愛人都名單中。此外,兩人都提到去大慶有自己的“私心”,因為娘家在東北,大慶離家近,也許能回家看看,這也是她們選擇來到大慶的重要原因??赡芎芏嗯远加羞@樣的心理,不舍得離家太久。
盡管來到大慶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二人面臨的艱苦條件卻是相似的。在兩人的敘述中,都說初到大慶時一片荒涼,人煙稀少,周圍全都是草。王鳳允講到,一次開完會往家走,由于全是草地,沒有地標,迷路轉向了,天黑以后才分辨出回家的路。劉淑杰則講到,開始安排女職工住集體宿舍,大家很害怕,“有時候聽到門響,以為是壞人,就嚇得抱在一起?!?/p>
尤其對冬天的寒冷印象深刻,每天燒爐子、燒火墻也不暖和。劉淑杰提到,早晨起來,發現晚上剩下的窩頭凍硬了,只能切了燴著吃。劉淑杰還講到了吃水。沒有自來水,只能到外面打特別淺的小井,裝水回來沉淀,用上面的清水,但是水仍然很渾濁。
此前關于大慶會戰的艱苦多為籠統性的描述,兩人講的走路迷路、吃水困難、住宿害怕等讓艱苦有了真實感,尤其是女性荒無人煙的環境中所面臨的困境。但她們仍然堅守,沒有離開,更顯得難能可貴。
(二)會戰工作忙
除了自然條件的艱苦,工作也不輕松。女性也為會戰奔波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1.“全能”的縫補廠書記
王鳳允作為縫補廠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到縫補廠的場景,“沒找到廠子的牌子,就看見一個破牛棚,既沒有門也沒有窗,院子里還堆著好多石頭”,條件艱苦。作為書記,她的工作內容很多,主抓黨務,參加車間勞動,為廠里工人解決困難、調節矛盾,宣講大慶精神,接待外賓等。
縫補廠不僅縫補舊衣服,更主要的是生產勞保服及鞋帽手套。當時機器、設備、原料等都很缺乏,但每年的生產任務還要按時完成,因此“大家通過各種方式節約”。比如去鹽堿地刮堿回來熬;用堿水把拆下的扣子、鉤子洗凈,再釘到其他衣服上;上面發下布來,把做里子的布省出來做面兒,用舊衣服的布做里兒,省一半的布料。艱苦奮斗的縫補廠精神逐漸形成,這也是此前介紹比較多的地方。
除了工作,還要解決本廠工人住房、燒氣、過年分東西等問題,從點滴為工人們著想,改善生活??p補廠一共五百多人,人與人之間難免產生矛盾。有一次兩個人打架,她拉開后分別做工作,最后和好了。類似的事情很多,“這個工作非常難做”。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提到,縫補廠不僅是如何勤儉節約,為石油工人解決穿衣問題,其本身工人的生活狀況也不應該被忽視。有些遺憾的是,由于顧慮他人的名聲,有些事情她不愿提起。
后來工業學大慶,她跟隨大慶領導到全國多地宣傳大慶精神,同時很多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人也到縫補廠參觀。其中1966年周總理參觀最為難忘。總理走后,她組織家屬和職工討論,都覺得來縫補廠來對了,很高興見到國家領導周總理。之后工人們的工作勁頭明顯提高,“以前上袖子一天能上四十幾個,現在一下子干到七十多個”。此前的研究多著重講述總理參觀的過程,但對起到的作用缺乏分析,王鳳允的講述讓人真實感受到總理的“魅力”,也了解工人的辛勞。
她一直強調縫補廠發展是全廠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結果,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她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她很遺憾“好多人好多事,都想不起來了”,如果可能采訪更多縫補廠健在的工人,將普通工人的敘述與作為領導的王鳳允的講述結合對照,將會更全面地了解縫補廠。
2.修理女工的忙碌
會戰期間,劉淑杰在建工部六局機械修理廠工作,負責鏜缸。每個月初負責人都會將本月的工作安排好,但是一旦有急活,晚上就要加班,一直干到半夜,第二天早上還要準時上班。她的工作很重要,“缸體就像心臟似的,它修理好了其他零件才能往上安,”因此要盡快干完。有時候下大雨,就在托兒孩子睡的小床上睡。此外,別的單位有急活,人手不夠,也都抽調去支援。比如幫助農民一起幫拔草、收割,跟著上房頂抹房子,蓋房子幫著運磚、運泥。
她的工作在常人看來十分辛苦勞累,但她卻說,“年紀輕,沒覺得太累,而且好像干多了就習慣了。”她還講到例假來得多,肚子疼得厲害就吃點藥,還是跟平常一樣干活,從不請假,也不請別人幫忙,說“這些都是小事,能挺過來”。
她還提到了和男職工比著干的心理。需要去其他車間壓缸套,壓完了回來再接著干,當時大車多,缸套也大,缸體是很粗的一根大棍子,材質都是鑄鐵的,挺沉的。但她不覺得女性干著費勁,也抬著缸套走,也跟著男修理工人一起干。這樣的敘述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建國后強調“男女都一樣”,男人能做的女人都能做,不能否認,“誰說女子不如男”在當時的確成為很多女性的座右銘,并成為激勵其努力工作的動力。這提醒我們研究時不能忽視性別因素,尤其是女性的心理狀態。
劉淑杰還講述學習鐵人王進喜等模范的事跡,學習后“感覺他們能干,咱們就比不上”,因為王進喜是在工地里干,屬于前線,她是在車間里干活,屬于后方支援,“好像就差點兒勁”。這樣的講述我還是第一次聽到,讓我有些訝異,雖然王進喜是大慶石油會戰中涌現的模范典型,但是如果沒有后方的支援,前方采油工作也無法順利進行,我們在宣傳鐵人精神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眾多的后方工人,他們也是會戰群體中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有必要將他們也作為研究對象。
(三)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
對于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難題,兩位受訪者也面臨這樣的艱難選擇。
劉淑杰有三個孩子,在會戰最忙的時候,孩子都很小。她抱著大女兒來到大慶,因為沒有托兒所,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讓她的母親照顧。由于兩個多月就斷奶,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母親來電報說孩子有病了,就請假回去。她從二十里駐地,獨自一人在冰天雪地里走到安達去坐車,一路大荒甸子,沒有房子,也沒有人。到了車站,手腳都是冰冷的。給假時間也不長,孩子好得差不多了就往回趕。
生了三個孩子后,覺得照顧不過來,就再次把大女兒送到母親那,母親不管學習,她覺得不行,把女兒接回大慶上學。但是基礎沒打好,念書跟不上。女兒總抱怨為什么不早接回來,劉淑杰說“因為太忙了”。早上孩子哭鬧,時間來不及,吃不上早飯,她就帶著干糧上單位邊干活邊吃。有時候周末加班,帶孩子去車間,孩子弄得身上都是有油。小兒子出生后,下面還流產一個,因為“一邊要撫養孩子,一邊還要上班,每天都很忙”。照顧孩子基本都是她一人,愛人很少幫助,“好在那時候年輕,歲數不大,也就堅持過來了”。
王鳳允有四個孩子,到大慶時孩子都已經上學。忙著工作,就沒有精力照顧孩子。家里孩子們把東西扔的到處都是,鄰居說,“你那縫補廠才是你的家,你那個家都不像個家樣?!痹诤⒆拥慕逃矫?,有時候組織開會,告訴他們不能和別人打架、吵架,別做壞事,回家以后自己做飯。此外,教育孩子保持艱苦樸素的傳統,“錢都來的不容易,需要就花,不需要的話就不花這錢”。
前文提到,兩人到大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能經?;丶遥竿紱]能實現。劉淑杰很少回家,每個星期只休息一天,偶爾回去過春節。王鳳允更是和家里十幾年都沒有聯系,只有1964年回了一趟家,父親都不認識她了。
兩位受訪者為平衡工作與家庭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劉淑杰由于孩子較小,工作、家庭兩頭忙,王鳳允孩子相對大一些,她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兩人的選擇無所謂對錯,受限于傳統觀念,相比男性,女性往往在工作的同時,要為家庭付出更多,這是研究中不能不考慮的重要方面。
三、結語
口述歷史既是一種史料,也是研究當代歷史的一種方法。①這兩位女性口述的大慶會戰經歷,再次說明歷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創造的,會戰將她們帶到了大慶這個陌生的地方,并在此扎根,也豐富了她們的人生閱歷。王鳳允等人的口述記錄,不但提供了女性生命史的材料,也有助于相關問題的研究。
首先,大慶石油會戰的參與者不僅僅是男性,其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只是在以往的相關文獻中她們并不是主角。因此,研究這段歷史不能完全以男性的視角,也應該關注那些同樣貢獻青春與熱血的女性。其次,即使同為參與會戰的女性,她們的工作也不盡相同,像王鳳允作為縫補廠的書記,要在艱苦的條件下通過各種方式勤儉節約,保證服裝供應,而劉淑杰是修理工,需及時將維修車輛的鏜缸工作做好,為下一個修理環節創造條件。這告訴我們會戰中的女性也有每個人的特殊性,不能以偏概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次,婚姻與家庭是研究女性無法回避的問題,討論會戰中的女性也是如此,工作與家庭交織在一起,讓她們的形象更為立體全面。同時,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兩位受訪者的故事,都呈現了大的社會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弘揚大慶精神需要加深對大慶石油會戰的研究,口述史方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訪談對象不只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名人,普通女性也有發聲的機會,讓我們讀到她們各自的生命史之外,也呈現了與以往印象中不盡相同的歷史,有助于豐富歷史書寫。不過,口述歷史也不能保證完全真實,應該多方求證其真偽,畢竟它也只是多種史料中的一種。
〔參 考 文 獻〕
〔1〕張文彬,劉曉華.口述史方法與大慶石油會戰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3).
〔2〕游鑒明.口述歷史與性別史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