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斯柳
[摘 要]結合”十三五”規劃內容,運用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對福建寧德市周寧、屏南兩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情況進行分析。分析得出專業合作社在經營中主要面臨技術資本短缺、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緩慢兩大問題,并對此提出三點建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勵高校、農業研究所與合作社合作;增加商業性農業保險。
[關鍵詞]資本循環;農民專業合作社;“十三五”規劃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2-0105-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is paper used Marxs capital cycle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farmer cooperatives,which was in Zhouning and Pingnan counties of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re facing with two major problems,such as shortage of technical capital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ree proposals are made to this effect: to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to encourag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cooperate with cooperatives; to increase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Keywords: Capital Circulation; Farmer Cooperatives; 13th Five-Year Plan
一、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議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從2004年起連續十三年發布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改革和發展做出具體部署。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現代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主要為成員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創新農民合作社經營模式,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種主要途徑。
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購買、生產、售賣階段,這三個階段剛好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職能相匹配,因此筆者認為研究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對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序、創新經營,以及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近幾年國內學者也曾做過相關方面的研究。杜玉珍,魏東風(2007)等借助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分析出農產品市場賣方市場的劣勢在于購買和銷售階段存在短板,認為農業組織經營需把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有機結合起來,并在三個階段都實現有效運作[1]。楊莉蕓,王國敏(2015)基于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認為統分結合的雙重經營機制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生產力要素的最佳管理形式,并提出創新土地制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三建議[2]。筆者發現鮮有學者把馬克思資本循環階段論結合實際調研分析,較少分別從三階段總結分析現今農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的優缺點。因此,本文擬結合”十三五”規劃內容,基于福建寧德市周寧、屏南兩縣的部分調研情況,分析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在農業合作社經營中的應用,并提出現實經營中的不足以及相應的改進措施。
二、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內涵
資本的運動具有連續性,資本的連續運動要順序地經過購買、生產、售賣三個階段,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為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資本循環就是資本運動連續地經歷這三個階段、三種職能形式,并在結束后回到起點繼續運動的過程。馬克思稱其為產業資本循環。
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一階段是購買階段。資本家用貨幣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要素,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從形式上看,該階段是一般的商品流通過程,但從內容上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可以生產剩余價值,因此貨幣成為貨幣資本,該階段還實現了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同時資本家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不僅要有質的分割,還有量的比例關系,這種量的關系由一定數量工人所耗費的剩余勞動量決定。
第二階段為生產階段。在該階段中,資本流通中斷,進入生產領域,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資本家把購買到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生產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這是資本主義的直接生產過程,是循環的本質階段。
第三階段為售賣階段。資本家回到市場出售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實現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在這一階段,資本重新進入流通領域,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
為使資本循環運動能夠連續進行,實現資本的價值增殖,資本家的資本必須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在空間上并存。并且資本還必須相繼地通過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繼起。
三、資本循環理論在農業合作社經營中的應用
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0.30億公頃;轉出農戶6542.1萬戶,占家庭承包農戶總數的28.4%;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140萬家[3]。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迅速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發展難題,以及合作社職能架空等問題,因此”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將資本循環理論與福建寧德兩縣調研情況相結合,分析其發展狀況與理論的相適點,以及改進方向。
(一)購買階段
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從農民手中購買大量的閑置土地,外購優質飼料,并雇傭當地農民及少部分的外來技術人員,為農業規模化生產做準備。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土地資本易得,但勞動力質量較低,以40—60歲為主。以福建寧德周寧縣弘旺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擁有總流轉面積6600余畝的土地,能收儲這么多土地是基于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地理因素。合作社地處的北山堂村位于平均海拔800米的山上,由于該地雨季極易發生泥石流,所以村民集體搬遷到地勢平坦的山腳下,導致山上的土地大量閑置。同時,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也是農村土地閑置的原因。第二,歷史因素。以前農民個人承包的土地分布散、且各塊地面積不均,有的地塊甚至只有幾厘、幾分,農民根本無法在承包地上從事農業經營。合作社把這些土地收儲再重新分配給農戶,利于他們從事農務活動。第三,政策因素。單個農戶獲取政策性融資和補助難。農戶個人貸款是無貼息的,且申報國家政策補助所能拿到的資金很少,而農民把土地入股或出租給合作社就能享受合作社為其作貸款擔保,共享較高的政策性農業補助。從貨幣資本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用來購買生產所需的飼料和外聘技術人員。有的合作社收儲土地動用的資金很少,一畝10—200元不等,而且很多土地是農民免費提供給合作社的。而雇傭當地農民更是只需要花費很低的成本,合作社與農民約定,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全部要由合作社來收購,且農民種植的收入歸自己所有。因此合作社在經營的產前過程中,主要缺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購買優良飼料的貨幣資金。
(二)生產階段
合作社為農民提供育苗等資料,聘請技術人員指導農民從事生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4]。”合作社就是一個把閑置土地資源和勞動者結合在一起的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社在組織農民進行生產活動中面臨著勞動力人均農業資源量大大增加的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不利于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農業生產活動。這時就需要在農業生產中引進技術,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彌補務農勞動力的缺失,加快農業生產周轉,提高產量。“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快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增產等技術攻關,推廣高產優質適宜機械化品種和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改善農業重點實驗室創新條件。”“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發展農區畜牧業。”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技術生產要素十分缺乏。從與農民合作社社長的交談中,發現合作社經營者有創新經營生產方式的想法,但技術支持并不到位。如弘旺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所述,合作社發展現在缺少兩門技術,一個是深加工,一個是季節輪種。
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儲備費用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儲備費用的支出,雖然不能增加使用價值的數量或提高使用價值的質量,但能避免使用價值的損耗,限制使用價值的減少,從而保存商品的價值,儲備費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入商品價值。筆者認為農業保險也包括在必要的儲備支出中。“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中國目前的農業保險以政策性保險為主,雖然開發的農業保險種類已十分豐富,但在實際普及中還是受到地理環境、地方財政等因素影響。如在對屏南縣某葡萄園種植戶的調研中發現,該地的葡萄種植尚未使用農業保險,部分原因是該地易受災害性天氣影響,特別是霜凍和臺風,葡萄不易成活,且屏南是貧困縣,地方財政負擔重。而在中國的其他縣市,已有葡萄險種試點,如江蘇省溫州市瑞安市在2014年就已新增政策性葡萄險種。
(三)售賣階段
合作社從農民手中收購種養好的農產品,統一在市場銷售。合作社的售賣得益于其創新的運營模式,現行主要的運營模式有“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如弘旺種植專業合作社)、“市場+合作社+農戶”(包括“農超對接”)、“公司+合作社+農戶”(如周寧縣地豐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多元化的運營模式,特別是有加入第三方市場的運營模式,縮短了農業生產者與終端消費者的距離,降低銷售難度。以地豐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在組織生產前,先與企業簽訂合同,合同內容包括所需農產品和種植面積,然后再向農民收儲合同額定的土地面積,組織農民生產。這樣在生產結束后,農產品就定向流向簽訂合同的企業,農產品售賣無后顧之憂。
售賣階段除了買方市場,還有運輸問題亟須關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運輸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絕對價值量,與運輸業的生產力成反比,與運輸距離成正比。運輸業的生產力發展體現在物流發展上。“十三五”規劃提到“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完善農村配送和綜合服務網絡,鼓勵發展農村電商,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和‘快遞下鄉工程。”2015年8月31日,屏南縣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合作簽約,成為福建寧德市首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試點縣,旨在通過電商平臺實現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電商平臺的加入,不僅拓寬了消費者群體,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還起到減少運輸周轉環節,降低運輸費用的作用。
綜合上述分析,總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經營中主要存在技術資本短缺、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緩慢兩個問題。對此,提出三點改進建議:第一,增加政府對合作社的補貼、扶持力度,并考慮對合作社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第二,引進先進技術,鼓勵地方高校、農業研究所等與合作社合作,共建農業生產實驗基地。鼓勵學生、研究員到實驗基地參與技術改良和生產活動;鼓勵研究所把研究成果技術以授課方式教授給合作社成員或以優惠價格賣給合作社。第三,增加商業性農業保險險種,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形成互補,降低農民從事種養的風險。
[參考文獻]
[1]杜玉珍,魏東風,梅煜.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對農業經濟組織創新的啟示[A].《資本論》與產業經濟——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258-260.
[2]楊莉蕓,王國敏.基于資本循環理論的我國農村經營機制創新研究[J].求索,2015(8):85-89.
[3]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104-115.
[4]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157,169.
(責任編輯:張彤彤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