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 崔鶴 楊秋華
摘要:文章詳細論述了在社會物質文化水平發展迅速的新形勢下,培養具有跨專業背景和復合專業能力人才的必要性。通過比較和分析國際上已有的復合專業課程體系,提出適用于中國高校的復合專業課程培養模式,并以土木工程專業與法學專業為例,論述土木-法學復合專業課程設立的可行性,提出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方案,探索土木-法學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途徑,完成對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
關鍵詞:復合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土木工程;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8)01-0019-04
高校教育由技能掌握、知識獲得、社會價值和規范確立以及思想體系形成4個不同過程構成,因而,課程體系應與時俱進,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不斷作調整,從而滿足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促使新觀念的形成、新事物的迸發、新挑戰的出現。為適應社會物質文化需求,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由“適應性教育”向 “創新性教育”轉變,對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而課程作為教育體系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導向性,適當調整學校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復合式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中國著名比較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曾指出,當前教育存在過分功利主義而人文精神不足的情況。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理應以學生的多元化發展為導向,而不應僅以職業需求、市場競爭為考量指標。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持久,往往階段性存在“專業熱”現象。在某一階段,對某一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大時,學生常常趨之若鶩,而當熱潮退去,專業轉冷,又出現人才過飽和,人才市場供大于求的后遺癥。一些具有某領域專業優勢的大學,在綜合性不足的情況下,逐步淪為該行業的專用人才培養工廠,這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復合專業課程的設置,能較為有效地將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融合[1],從而改變現代高等教育專業分類過細,課程設置過多,專業領域過于狹隘,專業之間隔膜較深等弊端,使學生突破傳統專業邊界,整合不同學科內容,逐步成長為具有較強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多領域知識技能應用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復合專業課程模式,既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多元化要求的反映,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體現,因此,復合專業課程的設置探究十分迫切和必要。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等,均對復合專業課程的設置進行過大膽嘗試,科學技術教育整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層出不窮,實現多個相關專業領域課程的交叉融合,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國外復合式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成果與借鑒意義
(一)國外復合式課程設置的成果
在課程理念方面,目前國外著名大學的課程設置多基于終身教育理念和通識教育理念,在確立受教育者理應接受的基本課程基礎上,實行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教育,通過對其思維能力、獨立創新能力培養,使其具備應對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新知識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以及面臨行業發展瓶頸時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在課程結構方面,國外復合型專業課程設置大致分為四類。
(1)以英國牛津大學為代表的多科目聯合課程,包括“雙科課程”和“三科課程”。“雙科課程”又可具體分為理工科及社會人文科學內部的聯合,以及跨理工科和社會人文學科的聯合[2]。其中,理工科課程多以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為聯合基礎,而人文科學則以語言和哲學作為聯合基礎,從而以基礎學科復合專業學科,達到挖掘學科內部聯系,釋放學科自身空間的目的。“三科課程”則是將關聯較為密切的3門學科結合在一個學科中,以學科間的互通性和相互促進性為原則,對不同科目的課程設置不同比重,實現學科聯合。這為學習自由性提供了保障,充分實現了終身培養理念中尊重學生興趣的原則。
(2)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限定選修式復合課程。在課程結構體系上,以理工科為主導的麻省理工學院,為突破理工科人才在社會實際中因人文素養缺乏而遇到的就業桎梏,采用強制性規定的方式,將人文、藝術以及社會科學等加入課程培養體系,在保障修滿專業主修課程學分的前提下,增加人文科學的選修學分標準[3]。只有完成了理科課程計劃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計劃才能獲得相應的學位。人文科學課程則是在指定的5門課程中選擇3門。這種將人文素養融入理工科教育的方式雖然具有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優勢,在教育課程結構體系中頗具特色,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興趣選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一定阻力。然而,盡管如此,仍不失為一種典型的課程結構方式,在人才培養質量的完成情況上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和借鑒意義。
(3)以英國劍橋大學為代表的大學科綜合課程模式。該教育體系以學科領域為基準,將課程劃分為科學與人文課程兩大類,摒棄了狹隘的專業領域,將所有的知識歸納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類[2],規避了學科門類過多過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整合優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在部分教育階段的課程選擇上具有較大任意性,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學科資源配置冗余,而部分學科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在課程設置的可操作性上遇到一定困難。但這種體現知識技能完整性、綜合性、廣泛性的整體課程設置,為復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提供了全新思路。
(4)以日本筑波大學為代表的學群式復合課程。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對大學基礎課程進行改革,以實施大學課程的學群式改革為目的。筑波大學開設6個學群[4]。這種將學科綜合分類,并按照一定標準聯合匯總的方式,與英國劍橋大學只分理工科和人文類大學科的綜合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課程設置的微觀可操作性上有較大的提升。首先,從學群設立目的和原則上講,這是嚴格由委員會依據社會科學發展、社會職能需要以及學生興趣潛能和適應程度,為不同類型學生精心準備的“學科盛宴”。其次,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但選擇的空間仍限制在這6個學群之內,在保障自由度的情況下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對學生教育和學校資源配置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指導性。
表1綜合概括和分析了上述四類國外較為先進的復合課程設置體系。
(二)國外復合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借鑒意義
中國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建設起步較晚,在借鑒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通過階段性探索,在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結構上已有初步成果。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國內高校嘗試了諸如人文綜合實驗班這樣的涵蓋文、史、哲3門學科的跨學科性課程,以及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結合的第二學位課程等。然而,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國內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能力解讀存在模糊性。復合型人才并非全才,而是具有專業指向性和跨學科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需符合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而非以“多學廣益”為宗旨的拓展性知識能力培養。國內現存的多學科、跨學科復合課程設置存在內容繁冗、聯系不深、專業指向性不強的弊端[5]。其次,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加選修課的模塊式結構,或主修加輔修的課程結構,學科之間的聯系性不大,課程之間相對獨立,課程界限較為明顯,這樣流于表面的復合型課程并未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再次,與專業課程學習無關且相對繁雜的其他課程的介入,反而對學生的學習體系造成沖擊,導致學生理論概述能力較強而實踐應用能力較差的現象。最后,在選修課的課程設置上,雖然學生的選擇自由度較大,但所修課程與專業聯系并不密切,在未來職業的技能需求上,也不存在必要性,這樣的選修課程對人才培養助益不大,也不利于課程管理。
因此,借鑒國外課程體系設置經驗,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明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理念。確立課程設置應具有明確的專業指向性和職業適應性,避免因理念不明造成課程設置隨意性過高,冗余課程過多,專業課程課時不足等。
(2)拓寬專業口徑,挖掘課程內在聯系。對復合型課程的科目選擇不應過于隨意盲目,應根據專業課程的社會需求和發展趨勢,通過挖掘課程內在聯系,對課程設置進行互補性、融合性、取舍性的調整和結合,從而打破學科壁壘,淡化學科界限,實現學科融合,從根本意義上設立復合型課程。
(3)革新課程結構,增強課程設置的可操作性。在復合型專業課程設置上,通過課程配置突出專業指向和社會適應性,輔助性課程應與主課程有較為密切的專業聯系,在專業技能和社會職業功能的補充上,有明顯的助益功能[6]。此外,輔助性課程設置應有明確的范圍限制,確保學生課程選擇自由的同時,還應使課程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引性。在復合型課程的安排過程中建立導師制和學生反饋機制以增強實踐效用也是必要的。
三、土木工程與法學專業復合課程設置的可行性探究
(一)土木工程與法學專業復合的可行性及其社會意義
隨著對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面,跨專業知識背景顯得尤為重要。面向未來的土木工程師不僅需要扎實的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熟悉法律方面的相關知識。實際上,土木工程專業與法學專業在社會中具有諸多聯系。首先,土木工程師不僅是項目的設計者和施工者,還是工程項目的管理者以及工程方案的制定者。不僅要關注工程的建設過程,還要負責工程項目的全過程管理。這就要求未來的土木工程師既要有專業知識,又要具備其他專業的知識背景,從而更加自如地面對工程項目中各階段的諸多問題。此外,隨著工程建設推進,建造、改造、維護過程中的相關糾紛不斷出現,在解決這些糾紛的過程中,由于法律專業人員普遍缺乏土木工程的專業知識背景,許多律師不得不參加土木工程知識短期培訓。從上述現象可知,土木工程與法學專業課程的復合具有較大的社會需求和探索空間。可以說,土木與法學的復合,既是在培養具有高水平法律素養的土木工程創新人才,也是在培養具有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在相關方面具有較強能力的精英律師。
(二)土木工程與法學復合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的探究
1.復合專業的學制與學年計劃安排
由于土木工程專業與法學專業均需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知識難度較大,專業素養要求較高,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實踐需求,結合對國內大學土木工程法學復合課程的調研情況,土木工程與法學課程的學制設置以4年制為宜。
由于土木工程專業與法學專業對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均有較高要求,因而課程設置上,這兩個方面應具有較大比重,經過綜合考量,擬提出如下思路。
第一學年完成兩個專業的公共基礎類課程學習;第二學年修習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第三學年進行跨學科或有較大重合性、互補性的專業課程學習;第四學年著重于專業技能實習和職業社會需求形勢教育及就業指導。
這樣的課程設置較為合理,但具體的學年培養安排,尚需經過實際調研、教學反饋、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等才能得出更為合理的課程設置安排。
2.復合專業課程的課程形式多樣化探究
跨土木工程專業和法學專業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在課程形式上應具有創新性、多元性和實踐性[7]。在土木工程專業方面,可以采用專業研討、模型制作、教學講座等多元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認識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在法學方面,可嘗試以翻轉課堂、模擬法庭、主題辯論等方式鍛煉學生,使其具有基本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必要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進行基本課程教育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專業再學習能力。
此外,在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理念。而以“土木-法學”復合專業來說,不僅需要校企聯合,還需要學校—企業—法院的多方聯合,培養學生解決跨專業職業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實際就業中具有更強的專業適應能力,做到“在實踐中教育,在教育中實踐”,真正實現跨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結 語
文章結合國外復合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復合專業的社會意義,對土木工程專業與法學專業復合的可行性及課程設置進行了初步探究。土木-法學復合專業的課程設置原則上應具有明確的專業指向性,課程結構體系簡要精煉、可操作性強,專業知識聯系密切、互補性強。課程設置上側重專業基礎的扎實鍛煉、課程形式的多樣化發掘、知識能力的實踐性訓練。專業實習上增強學校、企業、法院的多方合作培養,進行職業適應性訓練。為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求,復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十分必要,只有勇于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體系設置理念,直面復合課程設置的現實難題,才能跟進國際課程體系革新的發展潮流。
參考文獻:
[1]秦紅嶺.論高等建筑教育工程中的人文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1999,8(3):22-24.
[2]周恩慧.英國牛津大學復合課程研究[D].河北:河北大學,2013.
[3]劉少雪.美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概況[J].比較教育研究,2004,25(4):6-10.
[4]周蘊石.筑波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王正勝.復合、融合與整合:國內高校課程設置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7):143-145.
[6]張梅俊.交叉學科復合式教學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7]符旭濤.論高等建筑教育與創造性人才培養[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