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明 鄢斌 丁若瑩 楊雪 黃晗 陳琳琳
摘要: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計劃、課程教學特色、畢業主要去向四個方面,對臺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介紹、分析和探討,以期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C961;TU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8)01-0011-04
從1952年起,中國大陸高等教育采用蘇聯模式設立給水排水工程(現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至今已65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水科學技術人才,成為支撐國家水務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環境問題及治理變得尤為緊迫[1-2]。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和黑臭水體治理,使得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城鄉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大陸高校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臺灣高校沒有相同的專業命名,臺灣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大部分隸屬于土木工程分支——的衛生工程方向,或隸屬于環境工程分支的下水道工程方向。筆者以臺灣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土木工程學系或環境工程學系為例,探析臺灣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大陸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一、人才培養目標
臺灣有近160所大學,每個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均包含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兩個方面。如“中央”大學土木類專業教育目標主要有三項:(1)培養學生擁有基本學科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人文素養及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2)在建構學生未來的工作能力,除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外,更重視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3)培養學生啟發創新能力,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永續發展與造福社會的能力。成功大學土木類專業教育目標與“中央”大學基本一致:(1)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持續學習的能力;(2)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及國際視野;(3)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與人文基本素養。從總體看,臺灣大部分高校教育目標集中體現在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專業知識方面,希望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有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具有跨領域的知識并兼具工程管理的素養;在工作能力方面,希望所培養人才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專業表達與撰寫能力,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創新能力方面,希望學生具有國際視野,有服務社會的熱枕,有較強的專業適應能力。與教育目標相對應的是核心能力,臺灣部分土木與環境類高校畢業生核心能力要求如表1。
二、課程設置計劃
在課程學分設置方面,臺灣高校的學分基本控制在130~140個學分,如表2。大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高校畢業所需160~180個學分,若不計軍事課、體育課及政治哲學課等,臺灣和大陸的課程學分設置總體相當。
臺灣和大陸公共基礎課程設置基本一致,均包含物理、化學、微積分、工程制圖等課程,課程內容也相差無幾,可見大家對基礎課程要求有著相同的認識。不同的是,臺灣高校基本都是先按照統一大類進行人才培養,到大學2年級以后再分方向培養。此外,對于公共基礎課程,臺灣大部分高校對數學要求較高、較為嚴格,除大一需要修微積分(上、下)外,大二還需專門學習工程數學(一、二)。數學是所有工程類專業的基礎學科,良好的數學基礎可以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未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臺灣部分高校對計算機技術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如:臺灣大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編程技術外,還需要選修物體導向程式語言課程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課程。“中央”大學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工程程式設計。
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除了少數課程名稱不同外,基本與大陸高校類似,均開設有流體力學、材料力學、水文學、水分析化學、微生物學等課程。在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上,臺灣大學與逢甲大學有細微差異,如表3。此外,臺灣高校特別注重實踐環節,與大陸地區課程設計類似,工程實務設計較多,甚至會涉及到企業進行實際工程設計,不同的是大陸課程設計時間較短,
而臺灣實務設計時間較長。如: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實務設計,一般會有不同的主題并且需要一個學期的時間。通過實務設計環節,學生不僅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培養了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逢甲大學專門開設了資訊素養作業課,以培養學生資料收集、危機處理分析、資訊理論檢測的能力,讓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不僅如此,臺灣很多高校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合作,許多專業要求核心課程必須選擇不同領域的課程進行修習,通過跨領域的課程學習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臺灣高校對英語也非常重視,一般都會設置外語能力畢業最低門檻,如表4。
此外,一般高校還會給予畢業建議。逢甲大學畢業建議包括英文能力、執業證照等內容,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相關證照、微軟辦公軟件國際認證(MOS)等。鼓勵選修其他領域的學分課程,如:水土環境經理學程、地理資訊應用學程等。鼓勵對外交流學習。
三、課程教學特色
臺灣高校的教學比較多元化,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體系,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授課、隨堂小測、期中及期末考試、作業、期末報告等。基本每堂課都會有隨堂小測,內容不多,主要考查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后會布置相關作業,作業一般都與實際工程相關,通過作業練習可以鞏固課內知識,并且讓學生懂得如何將課內所學運用于實際工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此外,作業中還會要求學生談對此問題的看法。期末報告可以在學校開放平臺上完成,在此過程中均可請教助教(一般由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擔任)[3]。
以“中央”大學陸地水文過程課程為例,該課程總共3學分54學時,上課伊始教師著重介紹該課程的重點、可獲得的能力、課程授課計劃以及最終成績組成等。通過教師的導入介紹,可以讓選修學生決定是否繼續修習該課程。不僅如此,選修學生在半個學期后還可選擇是否退出。人性化的選課制度可以讓學生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一旦最終選擇該課程,就必須嚴格按照要求獲取相應學分。陸地水文過程課程最終成績組成如圖1,課程考核內容包括問答(10%)、作業(10%)、報告(10%)、隨堂小測(10%)、期中考試(30%)和期末考試(30%)。由此可見,僅靠考前突擊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參與各項授課活動才能取得最終成績。
教學內容不局限于單一課本,通常課前授課教師會推薦相關書籍、期刊文獻和專業網站,提前將講義發給學生。課堂授課內容不照本宣科,主要將理論知識與行業最新技術結合,推薦相關途徑讓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4]。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授課內容的與時俱進,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授課過程中,將當下課程熱點問題提到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課后自主學習。課程結束后,注重對學生做問卷調查,希望學生對課程進行評價,詢問學生是否獲得了相應能力,以期不斷改善授課方法[5]。
四、畢業生主要去向
一般而言,臺灣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去向主要包括政府機構(公務人員、環保單位、自來水公司等)、學術研究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大專院校、專業協會等)、工程顧問公司(工程公司、顧問公司、技師事務所)、產業界(資源產業、水產業、相關設備產業),部分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不同學校畢業生根據其培養側重點不同,畢業后的去向也不同,如臺灣大學與成功大學等偏重于研究型的大學,其畢業生更多傾向于繼續深造;而像逢甲大學等偏重于應用型的大學,其畢業生更多傾向于去工程顧問公司等。
五、結語
臺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包含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兩大方面,這也是當前大陸高校提倡并實施的人才培養目標。分析臺灣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寶貴經驗,有如下4點值得大陸相關高校學習借鑒。
(1)增強跨領域合作。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團隊合作尤為重要,特別是當下水環境問題,其所涉及的領域并非僅靠單一專業就可以解決,增加其他相關領域的課程,并靈活設置選課制度,激發學生跨領域合作的興趣。
(2)強化信息技術能力培養。作為未來水務行業的接班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鼓勵學生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設計和工程程序設計等技能。
(3)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型大學,都應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夠深化理論知識。作為高校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創新人才。
(4)良好的外語能力。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未來水務行業人才必然要與國際同行交流,只有掌握良好的外語,才能更好地了解當今業內的最新動態,才能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保持優勢。高校可設置相應的激勵措施,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多參與對外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崔福義. 我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進入規范化辦學新階段[J].中國給排水. 2014,30(8): 25-30.
[2]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J].給水排水. 2013,39(4): 1-3.
[3]曹玲飛,吳曉東,黃光杰.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的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 2016,25(4): 36-41.
[4]張少輝,李 孟,金建華,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素質教育探討[J].大學教育,2016(5): 136-138.
[5]李國強,許炎彬.法國與中國工程師教育之比較[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