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展
摘 要:為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索了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職英語教學
1 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思想教育對高職學生的道德觀形成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他們的心理意識、意志、情感和個性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我國,當代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奠定了良好道德觀形成的基礎。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節階段的現實和改革開放的發展路線又使他們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潮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的影響。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遵循我黨的教育原則,在進行英語教學的同時,也應培養學生共產主義的道德觀、科學的世界觀、無產階級的堅定立場和較高的政治覺悟。
2 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途徑
2.1 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率先為范
英語教師角色的復雜性是由外語教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英語教師不僅是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示范者,其道德情操,思想政治傾向會通過其語氣、語言、情感等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影響和感染學生。所以,要實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外語教學中,就要求英語教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提升自身思想修養,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做好示范者的角色,以自己的道德品質,政治態度和生活方式來影響高職學生的道德觀、政治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2 文化教學強化民族意識熏陶
語言是文化的流傳媒介和載體。不同民族的語言反映著各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模式。在高職英語的教學中,外語教師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西文化比較的問題,文化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是在悠久的歷史中人們長期創造的產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不同的心理模式和不同的地理環境下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英語課的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加強民族意識的熏陶,以此增進英語學科的價值導向。
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會遇到一些特點的文化意象。所謂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個民族對自然、對人類、對形形色色的事和物特有的觀察和思考,是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智慧的結晶。例如,在談論“龍”這個文化意象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含義的時候,筆者在課堂講授進行了深入地比較,不僅使學生具有了跨文化的視野,同時使學生明白了自己是“龍”的傳人,認識到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龍”對應的英語單詞是“dragon”。“dragon”在英美文化重視兇殘肆虐,應該消滅的怪物。大多數英美人民都會對龍產生厭惡的感情。而與之相反,龍是中華名族的古老圖騰,中華民族也自豪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2.3 因材施教,發揮隱性教育功能
針對高職學生而言,他們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較差的現象,因而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較低,有的學生甚至出現了厭學心理。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選擇,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適當開展教學活動,然后再進行逐步深入,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化,挖掘其潛在的德育功能,例如: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中,針對高職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設置問題,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如How do you quickly adapt to college life? How to choose the work and life?鼓勵學生上臺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根據學生在英語發音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講解,而對于學生思想也有大致的了解,這樣有利于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進去,促使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同時,也能提高思政水平,這樣的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開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范圍
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要在語境中,在活動中、在模擬交際中來學習學透英語,感受第二語言的魅力。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英語教學的過程固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但課堂教學中所習得的道理、激發的情緒,最終要轉化為道德行為。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余,教師要精心組織策劃教學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如英語角、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不斷擴大德育滲透的范圍。教師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語言教學活動,創設語言學習的環境,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品性與素質得到培養和鍛煉。如每節課的前5分鐘,讓學生上臺以“我的理想”“我的人生觀”等話題進行演講或Free Talk,講故事,講笑話,就當前的時事要聞發表自己的觀點等,教師可對學生多說的內容進行局部點評。學生在準備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還可以舉辦英語情景劇比賽、朗讀比賽、演講比賽,全班學生幾乎人人參與,個個都有收獲、可增強集體榮譽感。此外,還可以觀看外文大片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認識,發展其興趣,使其在活動繼續深化對課堂所學的德育知識的理解,內在激情升華為道德意志,轉化為道德行為。
2.5 開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范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需要語言來傳承。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學習英語和了解西方文化是同步進行的。了解西方文化對于學習英語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高職學生還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在思想上產生模糊認識甚至偏差。因此,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西方文化,消除他們認識上的誤區。
目前,很多學生熱衷于過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和情人節。在大學校園里,讓人感覺有節日氣氛的往往是西方節日而不是中國傳統節日。對于過洋節的現象,有人覺得是時髦,有人覺得是崇洋媚外。筆者認為,對這種現象不能急于下結論,而應該深入研究其成因。一份對大學生進行的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顯示,大學生過西方節日的幾個主要原因依次是:西方節日形式活潑輕松有趣,過西方節日有利于維系人際關系,過西方節日是一種時髦瀟灑的行為,西方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實,很多過西方節日的大學生對節日的來源和文化內涵都一知半解,他們過西方節日主要還是因為同輩的相互影響。再者,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春節等,是家人團聚的時候。這些節日里,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們都是在各自家里與家人一起過的。只有西方節日的時候,大學生們能聚在校園里一起過。所以,過西方節日其實是大學生們聯絡感情和增進友誼的方式。
由此可見,大學生們過洋節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行為。但是,英語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不要過分看重西方節日,同時要多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弘揚中國的文化傳統。
參考文獻
[1]任燕.關于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2).
[2]蔡思揚.高職英語教師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