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向 葉敏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師范(以下簡稱“職技高師”)教育是高等教育、師范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三種類型教育集成的一種新型教育,被看作職業教育的“工作母機”,本文以改革開放以來關于職技高師的政策為視角,論述我國職技高師的歷史演變過程。
【關鍵詞】教育政策;職技高師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295-02
一、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產生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教育的職能轉變成為社會和經濟建設服務。為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要,國家提出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成為職技高師滋生的沃土。
1979年2月,國家勞動總局、國家教委聯合發出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在天津、山東、河南、吉林設立4所高等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如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吉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等)為技工學校培養師資。這4所學校的建立,標志我國專門為服務于職業教育師資建設的職技高師院校的正式產生。八十年代初,中等學校約有三分之二是新建校,學校規模和辦學條件遠不能與過去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與中等職業學校師資的嚴重匱乏的矛盾還無法通過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職能得以解決。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建立若干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隨后,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一批職技高師院校(兩種類型:一是獨立設置的職技高師,如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技術師范學院等;二是普通大學下設的二級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如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兩種類型并存)。
師資不足,直接制約著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這一目標的實現。職技高師的產生正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經濟體制不斷變革而引發的高等師范類教育的單一培養模式向多元培養模式轉變的產物。職技高師從產生開始就有著獨有的價值屬性——服務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引領中等職業教育,拓寬了師范類教育的范疇。
二、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至20世紀末,這一時期是職技高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1986年,國家在農村推行“星火計劃”,全國開始展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與培訓,1986年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情況報告的通知指出,缺乏師資是當前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到1985年底,我國已建立118所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逐步發展,以及各級各類培訓中心的建立,對職技高師無論是在規模、規格還是在質量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0年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辦學指導思想座談會,指出,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建立反映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還指出,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師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和輸送合格師資方面,發揮骨干和示范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會議對職技高師發展的必要性、職技高師的地位、職技高師的內涵都給予了深刻的闡述。
1990年底,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604.8萬,占全部高中階段教育人數的45.7%,在這一時期,職業學校教師的來源主要是隨著大量城市普通中學轉型為職業中學,其原有教師也直接從普通高中轉到職業中學,同時職技高師也培養了大量的師資,但數量不足,無法滿足中等職業學校快速發展的需求。1991年《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指出,要通過多種渠道解決職業教育師資特別是技能教師來源的問題。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到本世紀末,中心城市的行業和每個縣,都應當辦好一、兩所示范性骨干學校或培訓中心。高等職業教育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1994年《國家教委關于近期全國高等學校設置審批工作的意見》指出,嚴格控制高校數的增長。職技高師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發展還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職技高師的發展還未能跟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在這一階段,職技高師發展不再是設立單獨的院校,而轉向在普通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如甘肅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西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同時職技高師的發展更加注重內涵的建設。
1995年《教師資格條例》對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做出了規定,要具備本科學歷,并應當具有相當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而1995年,職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僅僅28.99%。因此,職技高師不再是僅僅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大批師資,還要承擔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的認定和培訓這一新的任務。1996年《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逐步建立完善的師范教育體系,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主要由高等職業技術師范學校和理、工、農、林、醫等類高等學校培養,其他高等師范學校參與。1997年《關于高等職業學校設置問題的幾點意見》中首次提了“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明確了職技高師的培養目標。
職技高師院校經過15年的發展,到1999年底,已建立獨立設置的職技高師院校9所,普通大學下設的職技高師二級院(系)近200余所,職技高師在規模上取得了質的跨越,尤其是在1994年之后,職技高師的發展從注重規模轉向內涵建設。職技高師在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與普通大學相結合,依托普通大學的優勢資源環境建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職業教育“工作母機”的地位越來越突顯——承擔了職業學校教師培養和培訓任務。
三、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變革
到2000年初,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大幅增長,職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40.53%,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71.49%。然而,中職學校教師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實,但學生的增長速度遠大于學校教師的增長速度,師生比由原來的1:8到現在1:15.48,同時,高職院校數量已經達到我國高等學校總數的69.26%,而其師資薄弱的問題給職技高師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
2000年《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委托若干有條件的省市重點建設一批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200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工作會上指出,要建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構建職教師資培養、培訓的支撐體系,各地區參照教育部50個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本地區的師資培訓基地。2001年《關于“十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自身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和教學理論研究,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廣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努力辦出特色,在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方面發揮骨干和示范作用。進入新世紀后,相關文件集中在中職教師結構、素質以及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從客觀上促使職技高師內涵建設。
2002年《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指出,要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2002年《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在有關高校建設若干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有計劃地開展高職(高專)在崗骨干教師的輪訓工作。《教育部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指出,初步形成以現有師范院校為主體,其它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還指出,師范類院校要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教育隊伍。教師教育一體化理念在師范類院校的深化——逐步實現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建立由封閉式向開放式培養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由單一向多元培養的體系,以及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取向。這些都為作為師范類型的職技高師提出了發展、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點》指出,全面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大力加強職業學校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2007年《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結構進一步優化,教師合格率達到90%,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進一步完善,職教師資基地培養培訓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基地的硬件設施和師資條件均有較大改善,內涵建設得到加強。
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時期,職技高師在規模上與20世紀末基本持平,普通大學下設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200多所,以“發展教育師資先行”為原則,職技高師的發展的目標是:提高辦學質量,提升辦學層次——開展研究生、博士生培養,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為職業教育培養、培訓合格的“雙師型”,加強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內涵建設,為高職院校提供合格的師資。職技高師的發展進入以提升內涵、提高層次、結構優化、提高質量為特征的重要時期。但是,職技高師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重重挑戰:中、高等職業學校招聘教師是面向全社會的,職技高師面臨著社會各行業的挑戰;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更新周期縮短,對職技高師專業設置、技術革新不斷提出挑戰;職技高師還面臨這來自其它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挑戰。
師資問題長期以來并在今后一段時間都是制約職教發展的“瓶頸”,職技高師在未來依然面臨著變革的使命,人才培養觀念的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在現有的層次上,不斷提升辦學水平、辦學質量,辦學層次,起到職業教育“工作母機”的作用,真正辦出職、技、高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炳耀.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的改革方向探析[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3).
[2]張炳耀.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情況調查與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3(3).
[3]張社字.我國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新使命[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3).
[4]張社字.師范教育發展趨勢與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定位調整[J].師范教育研究,2001(3).
[5]翁吟.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研究[J].職教論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