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璠,黃榮全
摘 要 移動設備進入商業化生產時代后,由于移動互聯網可以提供固定的訂閱服務,與新聞相關的內容開始蓬勃發展。移動設備逐漸成為了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方式。同時,傳統新聞媒體近年來進行了重新定位或定制,開始通過移動網站發布新聞內容。移動設備的普及給移動記者、全民記者的出現創造了機會,也使得移動新聞與傳統新聞產生了沖突。展望未來,對于移動新聞的研究應當是跨文化的而不是局限于國內化的。
關鍵詞 移動新聞學;移動新聞;移動媒體;公民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4-0030-02
20世紀90年代起,移動“手機”和多媒體技術開始融合。移動設備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手機領域”[1],它構成了一個更包容、更精確的術語,這里指的是一系列設備;功能手機(即諾基亞100)、智能手機(即iPhone)以及所謂的“平板手機”類別(即三星Galaxy Note),以及觸摸屏大小在5至7英寸之間的設備。
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新聞在移動設備中進行發布和傳播,除了移動新聞消費越來越受歡迎外,移動新聞服務的生產也獲得了蓬勃發展。據統計,目前有超過85%的美國人通過移動設備獲取新聞,移動設備已成為美國人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2]。因此,傳統媒體也在進行著不間斷的變革性的重新配置。因為信息時代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獲取新聞信息以及自己發布和分享這些信息的機會。這不僅使傳統媒體的讀者人數逐漸下降,而且還威脅到了報紙的運營模式。此外,移動新聞的生產和消費近年來已日趨成熟,這就使得傳統新聞媒體必須發展出全新的應對策略。
1 由傳統新聞媒體向移動媒體的變革
當今,許多傳統新聞媒體正謀求在移動設備上推送新聞。大量的移動新聞平臺被開發出來,其中包括通過短信和彩信推送消息提醒,根據移動新聞網站和移動應用等界面量身定制的新聞推送,以及競爭激烈的新聞App市場等[3]。此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新聞發布,在推送新聞提醒的形成過程上,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這種轉變首先討論的是為了發展的發展,其次是科技驅動的發展,努力實現無處不在的新聞出版。
傳統新聞媒體在當代嘗試著如何通過專用服務使移動新聞供應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加友好。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此后的幾年里,以iPhone的硬件和軟件為中心,一種相對較新的移動媒體生態系統被確立起來,這也激發了其他電信和媒體公司的靈感。與觸屏移動設備的快速普及一樣,傳統新聞媒體等第三方內容提供商也實現了在移動應用方面的巨大增長。如今在全球移動媒體市場中,Android擁有無可匹敵的領先地位,蘋果的iOS排名第二。
從新聞出版商的角度來看,他們在新聞發布方面壓力越來越大,這就使得他們必須開發出有吸引力的移動應用,探索新的領域。在新聞出版方面,越來越多的定制新聞應用被開發出來并上架。然而,對各種新聞平臺的管理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報紙行業的同構、組織的路徑依賴以及提供用戶要求的解決方案等,顯然給實現轉型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移動設備的普及讓記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做大量的工作,傳統新聞媒體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來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報道,比如接收和發送電子郵件。傳統新聞媒體的記者們在他們的報道中采用了這樣的移動設備,開拓了移動新聞直播這一門檻低、即時性高的新聞生產手段[4]。
2 移動新聞媒體的形成
隨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這兩種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同步革命之間正在發生一種合成,逐漸生成了移動新聞。對于移動設備來說,未來可能會引領移動新聞的形式,且隨著技術和組織融合的不斷發展,這種趨勢會越發迅速。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新聞媒體與它的媒體平臺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適應數字媒體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從移動平臺新聞發布的角度來說,使用移動編輯器進行新聞編輯工作,意味著定制內容的生產。這可以包括為移動設備生成獨特的內容,以及手動減少或添加其他新聞平臺上發布的內容。然而,移動新聞的定制化,也涉及到移動新聞平臺在自動化方面的缺陷。并不是所有新聞網站的文章格式和多媒體內容都可以自動定向到移動新聞平臺。這就是舊的新聞平臺上內容在向移動新聞平臺上轉變過程中的問題。
3 移動記者的出現
移動設備增強了記者在現場工作和報道的可能性。互聯網先進的搜索功能,以及無數智能便捷的應用程序,顯然為記者進行新聞報道提供了強大的工具。移動技術在許多傳統新聞媒體機構都在萎縮的時代,使新聞報道變得更加高效,移動設備現在不僅可以用于通信,還可以用于信息搜索和新聞報道,這對新聞和傳統新聞媒體來說都是一個改變游戲規則的工具。
手機的便攜性及其固有的屬性,造就了它在新聞業中的優勢,也推動了移動記者的產生。移動記者是指在新聞報道中廣泛使用移動設備的記者,這一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大幅增長。盡管人們在新聞報道中使用的移動設備可能會不同,但這樣的機會已經為新的新聞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方式。伴隨著新聞業的持續專業化和寬帶數字互聯網可用性的日益增加,許多移動新聞記者的概念已被管理層所接受,手機也被視為重新定義了記者與他們的信息來源的工具。許多記者都熱衷于使用手機發布新聞,手機發送的信息甚至成為了一些主流媒體組織獲得新聞的主要通道。某些記者將他們的手機稱為“移動辦公室”,移動記者的出現也改變了新聞界的傳統結構。一些研究已經探索了移動技術對新聞業的貢獻。其中一些關注的焦點是移動新聞報道如何影響新聞的組織和實踐,移動設備的特殊功能,如定位等,也得到了特別的關注。
4 移動新聞時代的公民新聞
近年來,數字化的網絡環境促成了“參與式新聞”的產生,“參與式新聞”指的是傳統的新聞受眾通過移動設備,轉變為新聞生產者的過程。這種方式受到了很多民眾的支持,也影響到了傳統新聞業務[5]。
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帶有攝像頭、網絡瀏覽器和微博等社交媒體應用程序的移動設備,這給公民記者的大量出現帶來了契機。公民記者指的是那些沒有受過職業記者培訓,也不受聘于任何機構,但能夠在網絡平臺或社交媒體上隨意傳播信息,發表心情的人。當一個人在網絡上,社交平臺上傳播新鮮事時,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公民記者[6]。公民記者也威脅著新聞機構,他們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新聞
機構。
因此,移動設備逐漸被用于報道日常生活事件和更重大的事件,如自然災害、危機、內戰和騷亂等。世界范圍內的許多研究都指出,在危機時刻,移動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許多國際危機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移動化的公民新聞同樣也促進了人們之間的雙向溝通。但傳統新聞媒體似乎不愿意放棄他們的歷史權威和權力控制,這就給移動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帶來新的挑戰[7]。
5 移動新聞的不同生產路徑
移動新聞的定制對移動設備界面的應用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傳統新聞媒體推進制作的移動新聞內容生產往往是人類主導的。通過手工制作新聞以及發布短信提醒,或者使用移動的編輯器發布專屬于移動設備的新聞。然而,目前的科技發展給移動新聞的定制帶來了嶄新的方式,即以技術為主導的移動新聞定制,通過技術來定制人們訪問新聞的方式。比如在移動設備上,在定制化的應用軟件中提供個性化的新聞入口。
與定制化移動新聞截然不同的新聞生產是移動新聞的重現。即移動新聞僅僅是傳統新聞的重現,內容沒有任何改變。這同樣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通過人的手工來對傳統新聞載體如報紙、電視上的內容進行編輯,以適配移動設備的格式在移動設備上播放。然而,越來越多的傳統新聞媒體不再依賴記者手工為移動設備制作獨特的新聞內容。相反,他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機器來自動定制新聞,同時利用技術功能來為移動設備提供新聞定制
體驗。
事實上,移動新聞已經越來越成為技術定制的同義詞,可能是因為經濟給傳統新聞媒體造成了壓力,這些新聞媒體出于對效率以及成本控制的需求,使用技術代替了傳統的人力。這將會使新聞機構與其他大多數當代商業企業一樣,沿著前進的方向
發展。
6 未來的研究方向
對于移動新聞的研究,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多維度、交叉性的,最好是針對跨文化比較而不是全國性的研究,以及時間序列研究而不是橫斷面研究。此外,對于移動新聞領域的關注不僅包含它的生產,同時也要注意到它的消費。目前,全世界有2/3的人使用移動設備,先進的觸屏移動設備快速普及,推動了人們對于移動通信和移動媒體的使用。而且新的移動媒體服務將不斷被發明,人們會以超出我們目前想象的方式使用這些服務,而這些服務在日常生活中最終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幸運的是,傳統新聞媒體也已經動員起來,以確保新聞業在這個迅速轉變的狀況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Watkins,Jerry,Larissa Hjorth,and Ilpo Koskinen.“Wising Up:Revising Mobile Media in an Age of Smartphones”.Continuum: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2012,26(5):665-668.
[2]尹琨.移動設備已成美國人獲取新聞主要途徑[J].青年記者,2017(33):89.
[3]李華君,張婉寧.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基于青年群體的使用與滿足[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5-172.
[4]孫彬彬.移動新聞直播的報道方式探索——以華西都市報及封面新聞為例[J].新聞世界,2017(11):71-73.
[5]Mabweazara,Hayes Mawindi.“Between the Newsroom and the Pub:The Mobile Phone in the Dynamics of Everyday Mainstream Journalism Practice in Zimbabwe.”Journalism,2011,12(6):692-707.
[6]劉詩元.淺析公民記者時代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110.
[7]嚴云秋.全民記者時代新聞生產方式的改革分析[J].新聞傳播,2017(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