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 要 近兩年新聞媒體紛紛借助移動直播平臺進行新聞報道,移動直播及時性、互動性和社交性的優勢為新聞媒體的轉型和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移動直播+新聞的方式為媒體提供新的內容生產方式,文章以新華社客戶端現場云直播內容為例,客觀分析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和局限。
關鍵詞 移動直播;新聞報道;新華社“現場云”直播平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4-0047-02
1 我國移動直播平臺發展歷程和現狀
移動直播目前尚未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其主要是指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伴隨著事件發生發展的進程,個人用戶或機構通過手機終端進行內容制作和實時傳輸。在我國直播最早的是電視和廣播的直播,2013年國內逐步出現YY直播、斗魚TV等游戲直播PC端平臺,2015年直播形式從游戲直播擴展到秀場直播、生活直播等。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4G網絡的普及,移動視頻直播行業規模出現爆發式的增長,網絡直播從最初的PC端遷至移動端,直播類型包含秀場類,游戲類,泛娛樂類和垂直行業類等。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網絡娛樂應用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6%,其中游戲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3.1%,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增速達51.9%。
2 移動直播助力媒體轉型
1)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媒體融合是近幾年以及未來媒體發展中的重要方向,而在媒體融合中,對新的傳播技術的運用則尤為關鍵。在我國移動互聯網絡高度普及,UGC內容生產模式逐漸發展成熟的情況下,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即單向性的傳——受模式和單一的圖文內容越來越難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受眾對短視頻內容的青睞一方面使媒體不得不將移動直播運用到新聞報道中以求得更多關注,另一方面利用移動直播也使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工作時效得到極大提高。視頻直播為媒體提供新的傳播載體、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樣態。在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下,媒體生產內容形態變為以文圖與視頻結合的全新樣貌,為融媒體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基礎和實現條件。
2)新華社現場云平臺。新華社“現場云”平臺是面向全國媒體推出的一個現場新聞直播服務平臺,通過入駐現場云平臺,全國媒體即可在“現場云”系統上向全國觀眾直播新聞。利用“現場云”系統記者可以直接通過一部手機實現新聞素材采集和同步回傳,后方編輯也可對素材進行實時的編輯和播發。當前乘著移動直播的浪潮加快融合發展是全國各大媒體的共識,然而并不是所有媒體都有資本搭建自有的直播平臺。新華社“現場云”通過統一解決入駐單位的服務器、帶寬等系列基礎網絡資源,使用戶實現零成本運營。借用已有的發展成熟的技術平臺,既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其他新聞媒體更是可以利用新華社的權威性這一平臺優勢和可觀的受眾基礎擴大自身內容傳播的影響力。2017年四川茂縣疊溪鎮新茂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四川日報新媒體客戶端——“川報觀察”利用新華社現場云平臺進行直播,通過圖文和視頻形式對搶險救災情況進行報道。在事故發生的兩天內直播瀏覽量達到了120萬+,其無疑是媒體借助現場云進行移動直播的一個成功報道例證。
新華社除了向各媒體開放直播平臺服務外,自身也在其新聞客戶端上設置特定直播欄目向受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現場直播報道。新華社客戶端首頁醒目的現場欄目整合所有的直播報道節目,使受眾能快速進入直播界面尋找感興趣的內容。其直播分為多媒體直播即文字、圖片、視頻結合樣態的直播和純視頻直播。直播主題不僅包含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社會事件報道、重要會議報道、體育賽事報道,更有關注民生和我國自然風光、文化民俗和科技類的探尋報道。直播的主題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公共性。用戶可以對直播進行預約,在線觀看和回顧極大地方便了用戶。
3 移動直播與新聞報道的融合價值
1)增強報道時效性。傳統的電視直播受到設備、技術、人力物力、復雜的審核流程等諸多限制,使直播本應具有的即時性大打折扣。移動直播在內容生產上操作簡單,設備便攜性強,流程精簡。記者只需要一部手機便能在新聞現場采集素材并同步回傳,編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素材進行編輯和播發。借助移動直播技術,使記者可以輕裝上陣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并立刻展開內容制作,極大地提高了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反應速度。利用手機進行視頻直播在技術操作上也更加簡單,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視頻拍攝和發布為新聞提供更多的素材,實現UGC(用戶生產內容)和PGC(專業生產內容)雙結合,增強報道時效性和有效性。在對災難性和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利用直播提高時效性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對2017年8月8日發生的四川九寨溝地震的新聞報道中,許多媒體利用自身直播平臺或第三方直播平臺對當時災區的救援情況進行了第一時間的直播報道,為受眾帶來災區最新的情況和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
2)增強報道現場感和真實感。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受眾打開直播界面,跟隨記者的鏡頭,看到記者在現場所見所聞,移動直播報道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新聞現場的實況。而通常直播由于對視頻幾乎沒有后期的加工和處理,雖然看似畫面不夠精美,但也正是這種缺憾使畫面感覺更真實,更符合人們在普通生活中所具有的視角和觀看實際體驗。2018年1月新華社記者在客戶端發出了題為《坐上慢火車 帶你去看大涼山女孩的求學路》的直播,通過簡短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以及短視頻對涼山的慢火車以及乘坐慢火車的涼山女孩的求學故事進行了報道。通過對慢火車行進情況,慢火車沿途風光和火車內人們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進行全方位直接的呈現,使受眾能零距離的感受慢火車的“慢”和當地學生求學的艱辛。
3)實現與受眾的互動。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媒體與受眾的關系早已打破傳統的單一傳受關系,如今受眾已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受眾更加渴望發表自身觀點和展示自我。在觀看直播中,受眾除了單純的觀看,還可以對內容進行點贊、評論、分享、發彈幕。受眾間不僅可以互相交流,受眾還可以直接與新聞內容生產者進行交流。這一系列互動性行為可以很好地提高受眾對內容的參與度和趣味性,提高受眾觀看的積極性。2018年平昌冬奧會,新華社客戶端在其“現場”欄目發布直播《平昌冬奧會閉幕式,揭秘“北京八分鐘”》《約大牌|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短道速滑隊》《帶你去平昌冬奧會逛吃逛吃》等多場直播,相較于傳統電視單一的賽事直播,這些直播極大地豐富了報道的題材和范圍。受眾線上看賽事,聊賽事,為相關內容點贊,實現沉浸式的體驗。
4 新聞移動直播實踐中的問題與挑戰
首先,由于直播畫面質量受4G信號影響較大,而我國還有很多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山區未實現4G信號覆蓋,故直播的選題和地點必將受到此條件的限制。
其次,直播的互動性可能會影響受眾對報道核心內容的吸收。受眾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過多地專注于互動體驗而忽略或誤讀了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受眾由于可以較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或進行受眾間的交流,故也加大了媒體輿論引導的難度。
最后,新聞移動直播對直播記者有更高的素質要求。相較于電視直播,移動直播受到的管控更小,但這樣就需要記者對內容有更強的把控能力。由于直播的即時性和不確定性,直播記者必須具備足夠的臨場反應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媒體需要成立專門的直播團隊,并對團隊實現扁平化的管理,實現高效工作機制和反應。
雖然當前新聞報道的移動直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其為我國傳統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隨著未來新技術的完善和豐富,直播報道還將為受眾帶來更加精彩的體驗。新形勢下媒體應該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強內容建設,找準自身定位,形成自身特色。
參考文獻
[1]黃穎,鐘莉.四川日報“川報觀察”聯手新華社“現場云”的直播報道探索[J].中國記者,2017(7):12-13.
[2]杜靜菊.新華社推出“現場云”全國服務平臺[J].傳媒,2017(4):88.
[3]李琳.新聞網絡直播——媒介融合時代下新聞報道的新思維[J].新聞世界,2017(2):50-52.
[4]呂克.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新聞與寫作,2017(1):103-105.
[5]盧永春.借移動視頻直播風潮加速媒體轉型[J].中國報業,2016(2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