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摘 要 近年來,新媒體迅速崛起,呈現出與傳統電視媒體競相發展的態勢,電視媒體面臨一系列的挑戰。然而,目前地方社教類節目的設置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宣傳思維,其題材和編排不僅不能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潮流與發展規律。文章基于對當前地方臺社教節目的現狀分析,提出相關創新策略,以期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新媒體;地方臺;社教節目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4-0098-02
1 當前地方臺社教類節目的現狀
1)理論宣傳過于教條。地方臺的社教類節目在題材上做到了關注社會熱點和宣傳教育的重點,但是在節目形式上將重點放在了理性教育,沒有更好的為觀眾的感官而服務,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在一些地方臺的社教節目中,以理論教育為目的的訪談節目成為主流。但節目的內容上,專業性太強、宣傳生硬教條,無法取得節目效果,無法走進觀眾內心。如一些法制類節目中,常常會用一些專業的法律條文來起到宣傳作用,實際上并不通俗易懂,也無法深入人心。
2)設置缺乏準確定位。新媒體環境下,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組合,在節目和信息上與觀眾之間形成了廣泛而快捷的互動。而以傳統電視為媒介的社教類節目似乎低估了受眾的接受水平,也沒有準確把握住觀眾的心理需求。當然,這和地方臺人力、物力不如省級或更高電視臺充分有一定關系。基于定位問題,如今電視觀眾的需求更加綜合性,單一教條的宣傳教育注定沒有生命力。相反,一些如南京電視臺曾推出的《英烈江蘇》《愛國人物譜》等節目,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和傳播價值。在如今互聯網和手機新媒體以快捷、迅速的優勢搶占觀眾的背景下,這種精心編排、恢弘大氣的愛國主義社教節目反而更容易符合觀眾的趣味,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快餐式”的新媒體信息。
3)創新性、實踐性不足。如今地方臺的一些特色社教節目多是模仿的央視風格,如央視推出的智力問答、走近三農等節目,地方臺也相應推出一些問答和社會寫真類節目,在形式上很大程度的被束縛。沒有發揮地方臺自身的立足基層、取材范圍更廣的優勢。實踐性不足指的是,地方臺的社教取材應該一方面緊隨主流價值體系,另一方面要始終緊扣大眾生活實際。
2 地方臺社教節目的創新途徑與策略
1)找準定位,內容創新。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對電視媒體行業形成了沖擊,但是二者的受眾都面向著不同年齡、職業甚至更細化的觀眾群體,傳播特征也不一樣。誰能準確的滿足受眾的需求就能成為觀眾的接受主流,并不意味著電視傳媒會淪為非主流。如央視推出的《中國成語大會》就是找準了大眾對于國學知識的熱愛,才風靡一時。央視在社教節目的設置上將各個頻道細分為少兒、體育等,以及在節目內容上追求小而精,如法制類的《今日說法》、科教類的《走近科學》、文化類的《見字如面》等,使得觀眾需求更加針對化、模塊化,有利于形成穩定的觀眾群。而在地方臺上也應該找準定位,進行社教節目的專題化改革。如錦州電視臺的《遼西故事》就是一檔百姓故事類的社教欄目,定位于“發現身邊百姓故事,尋找人性真善美”的主題,很快便形成了穩定的收視群體,受到廣泛
好評。
在節目內容上,要選擇觀眾關心的、熟悉的,帶有一定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地方臺的社教節目還要關注現實性,抓住觀眾身邊事、關心事,在節目中表現民情、民生,在觀眾的角度上去思考節目的選材,展現人性化,以多元、動態的方式深入百姓生活,觸動百姓內心,這樣才會獲得觀眾的青睞。如寧波電視臺近年來的地方化社教節目《來發說什么》,就是欄目記者通過數字DV,記錄身邊故事、新鮮趣聞、本市評價和百姓心聲等方面,并且在節目過程中還有熱線電話、留言等觀眾互動環節,使得節目越辦越火,甚至成為反映民聲的一種新的方式方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好評,甚至許多人將這檔節目當作學習寧波話的首選。類似的節目還有常州電視臺的《生活369》、蘇州電視臺的《虎丘說事》等。雖然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媒體具有傳播快捷、迅速的優勢,但電視媒體節目也有編排更加充分,檔期更加穩定的優勢特征。
2)立足本土,豐富手段。地方臺的社教節目要形成穩定的觀眾群,還是要立足本土的自然、民情和風俗。獨特的地方特色往往能夠和地方的觀眾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訴求,通過文化歸屬和情感認同最能從根本上維持住穩定的觀眾群體,所以地方臺在社教類節目的題材和編排上還是要在本地文化資源中去探索研究。如上文談到的特色地方方言節目。如常州電視臺播出的《龍城說事》社教類節目就是一檔立足常州市本土民情的節目,通過展示常州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并結合現代常州社會的發展,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檔電視節目。再如春節前推出《新春走常州》系列,通過記者尋找常州百姓生活中的春節習俗,并通過相關文獻和材料,讓人們對于常州的年俗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再如蘇州電視臺的《健康生活》欄目,通過發現百姓生活中的拿手菜、特色菜來展示居民生活中的小竅門和小常識,通俗易懂,幽默風趣,非常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
豐富手段上,可增加一些特色節目的播出量,如將周播改成日播,以保持觀眾的持續熱度和收視水平。另外還要注重,多層次的表現手段,如寧波電視臺的《百姓身邊事》節目,以一種第一人稱的方式展開,后期編輯和導演通過一定關聯的素材和文字進行穿插,達到二次創作的效果。在電視播出手段上,可以不拘泥于單一的故事類、方言類,還可以通過小品、座談、表演等方式展示百姓喜聞樂見的如時政、建設、金融、民生等問題。節目表現的手段上要學會保持和電視觀眾的互動和節目熱度,如有獎競猜、互動留言、在線電話等方式。或者如一些地方臺制作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在社教節目上進行推廣,吸引關注度,維持熱度。系列節目需要注重懸念和伏筆設置,如每周一期或每天一期的節目在最后要留足懸念、設置預告,吸引下期關注。原來的故事性節目也可以參考不斷插入“疑問”“設問”“懸念”和結論的元素,在故事情節上達到“山重水復”、在敘事邏輯上達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到不要太過于花哨,要保持節目主體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不要讓收視手段影響節目質量,注重節目效果的觀眾及時反饋。
3)借鑒發展,重構營銷。在新媒體日趨發達的大環境下,電視類節目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借鑒其他媒體的相關優勢,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網絡媒體的優勢在于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而電視節目播出時間相對固定,不能在速度和范圍上與其相抗衡。但目前很多電視節目也開始借助互聯網,尋求在市場和觀眾中的突破。如青島電視臺的社教節目《與你同行》在微信公眾號上同步更新、預告相關的節目信息,并定期更新一些節目周邊的實用信息,“與你同行”公眾號已經從原來單純的電視節目公眾號發展成為青島當地流行的資訊公眾號,相關的身邊事、權威發布都能在上面獲取。電視節目也因此被帶動,被當地百姓交口稱贊。
網絡媒體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對于受眾的需求能夠自動把握,而社教類節目則需要實踐的社會調查才能解決受眾定位和受眾需求的問題。因此,地方臺對于觀眾的定期訪問和了解很有必要。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策劃節目,測試節目,在一定范圍內取得預期的收視效果。有條件的地方臺還可以制作不同內容、選取不同形式的樣片,給不同觀眾進行嘗試,科學準確的對市場和觀眾進行定位,然后再進行全面推廣,減少節目的播出風險。
3 結論
總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社教節目發展既有挑戰,但也不乏機遇。而地方臺由于制作力量有限,面臨著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同質化和單一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理論宣傳過于教條、設置缺乏準確定位、創新性,實踐性不足等問題。在創新策略上首先還是要找準定位,從題材內容上創新,其次立足于地方臺的地方特色,最后要學會借鑒融合,取他媒體之長,發展自我。總之,創新是電視進步發展的魂。如今的電視媒體以及社教節目的發展環境和觀眾需求已經迎來了新的變化,地方臺要以不變應萬變,圍繞創新發展不動搖,以積極的心態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擯棄傳統的思維習慣,迎接多元的競爭環境,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教節目發展道路,達到服務百姓、服務社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孔令順,魏婷婷.論融媒時代的電視與電視臺[J].編輯之友,2014(4):53-56.
[2]高凱,馮銳.社教類電視節目敘事方式的研究[J].聲屏世界,2012(2):21-22.
[3]楊佚孺.電視社教類節目的創新形態與傳播價值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4]劉斌.社教電視節目創新的特點和軌跡[J].電視研究,2006(9):35-36.
[5]周瑞珍.交際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