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華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體藝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國家和政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如增加體育課課時; 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試并將結果向教育部上報;對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和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等等[1]。各高校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激發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 提高學生身體活動能力,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伴隨著移動互動網和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的飛速發展,國外學術界和臨床醫學熱衷于將智能手機健身應用與服務(Application, APP),也稱移動健身APP,作為提供健康行為干預的手段。健身APP是以督促、指導用戶鍛煉,傳遞健身資訊,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為主要目的第三方應用程序[2]。健身APP主要是基于心流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和行為改變理論為依據設計而成,主要采用行為改變技術,提供目標設置、個性化定制、實時反饋、勛章獎勵、圈組互動等功能,加強用戶的心流體驗,讓鍛煉更容易發生。
體育鍛煉行為意向[3]是個體是否有參與鍛煉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參與鍛煉,計劃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體育鍛煉行為習慣[3]是特定情景刺激(場地、時間、器械、同伴、指導者等)和個體鍛煉參與活動之間經練習和重復而形成的穩固聯系。一般來說,行為習慣指個體把體育鍛煉作為一種需要,成為個體一種積極的、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定勢和思維模式[4]。行為習慣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鍛煉行為,間接的影響是指通過影響行為意向來影響行為。行為意向對鍛煉行為有著重要的直接作用,行為意向是鍛煉行為的重要調節變量[5]。因此,通過研究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包括鍛煉強度、鍛煉時間、鍛煉頻率。而鍛煉行為將直接決定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因此提高大學生群體的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和行為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移動健身APP運用于大眾運動健身相關的研究。國外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已有研究借助APP作為監測或干預工具來測試或督促大眾的健身活動[6-10],指出健身APP對提升大眾健身行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內健身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P的健身技術路徑的實現方面以及不同類APP健身功能的比較方面。關于健身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影響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因此,本研究問題包括:①移動健身運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行為習慣的影響及其效應值;②探討移動健身運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影響的可能作用機制。因此,本研究將豐富和完善移動健身運用的研究理論;拓展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的新途徑;為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實踐路徑。
1.1研究對象
在研究者任教的一年級3個班級中隨機抽取沒有健身APP使用經歷的80名女大學生為實驗對象,所有學生身體健康,且志愿參加實驗。
1.2研究方法
1.2.1 實驗分組。將研究對象按隨機的方式分為實驗組(年齡19.71±0.69歲)和對照組(年齡19.80±0.88歲)各40名。實驗組采用健身APP對其進行干預,對照組進行常規的生活。
1.2.2 實驗設計。①采用2×2混合實驗設計。②組間自變量:不同干預方式(組別:實驗組、對照組)。③組內自變量:測試時間點(前測、后測)。
1.2.3 干預方案。
1.2.3.1 理論知識干預。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健身APP基本知識介紹,包括APP分類、特點、功能、訓練計劃制定、運動軌跡分享和排名等知識。根據前期問卷調研的結果,APP干預軟件采用keep和咕咚。兩款軟件社交互動功能強大,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社交互動需求。Keep是一款功能完善,健身版塊內容豐富,能根據用戶喜好量身定制訓練計劃,提供真人動作視頻指導并記錄訓練進度和全程語音督導的健身軟件。咕咚是一款主要基于智能手機GPS模塊和LBS技術,能夠實現實時追蹤記錄運動路線和距離;實時監測運動速度、時間和海拔高度;輔助以可穿戴設備監測跑步時的運動生理數據,如心率、血壓和卡路里的消耗值的運動計步類軟件。
1.2.3.2 實操干預。結合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現狀,本研究APP干預內容包括自選項目+必修項目。自選項目是根據實驗者自身需求在KEEP中完成。具體操作:①確定健身目標(減脂、塑形、增肌),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其中一個鍛煉目標;②選擇課程難度(K1、K2、K3、K4),根據自身情況,選擇K1或K2;③設定課程表(課程表以2周為一個階段);④完成定制。一個階段結束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實驗前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定制,并進行預練,確定學生適合該課程運動強度并對不規范動作進行糾正。然后正式實驗。第二部分采用咕咚軟件進行跑步運動。要求配速6~7min/km,運動心率在100~150次/min。兩者有效運動時間不低于40min。運動前后分別進行5min的熱身和拉伸訓練。
1.2.3.3 干預時間。實驗組學生進行3次/周,共計12周的APP使用干預。干預時間是每周二、四、六,晚上7∶00-8∶00。
1.2.4 測量指標。在實驗前后分別對被試的體育鍛煉態度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采用毛榮建等修訂編制的《鍛煉態度量表》[10]中的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BI)及行為習慣(Behavior habit, BH)分量表進行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的測量。兩個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五個等級進行選擇,依次記1~5分。其中有一個題目反向計分,依次5~1分,其余題目為正向計分。將每個維度中各個條目的得分相加,得出總分。本研究中行為習慣分量表和行為意向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a系數分別為0.812和0.803,具有較好的信度。行為習慣分量表和行為意向分量表間隔一周后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75和0.81,具有較理想的重測信度。
1.2.5 實驗控制。為了避免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做了以下無關因素控制。①研究對象全部是一年級女性大學生,均是羽毛球選項班學生,任課教師同一人。②為避免因APP軟件使用不熟悉而影響鍛煉進度,因此在正式實驗前進行APP使用預練,直到學生全部掌握APP使用方法后進入正式實驗。③為了監督實驗組學生APP使用情況,加強過程監督。建立微信群,實驗組學生每次運動的記錄和跑步路徑、運動時間分享到微信群,由專門的學生負責登記備案。
1.2.6 數理分析。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效應與交互效應檢驗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同質性檢驗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各自的差異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存在顯著差異性,以P<0.01表示存在非常顯著差異性。
2.1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行為意向及習慣得分的T檢驗結果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式對兩組別實驗前行為意向及習慣得分進行同質性檢驗。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別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得分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兩組別實驗前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和行為習慣同質。實驗后,實驗組的行為意向和行為習慣得分明顯增高。對兩組大學生各自實驗前后的得分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實驗后行為意向和行為習慣得分均顯著高于實驗前(P<0.01)。對照組學生實驗后行為意向與行為習慣得分略有增加,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健身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有積極的影響。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運動干預前后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習慣t檢驗一覽表 ( M±SD)
注:**表示P<0.01
2.2不同干預方案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的影響
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干預方案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習慣的影響。在體育鍛煉行為意向方面,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行為意向的時間主效應非常顯著,F=193.055,P=0.000<0.01,表明大學生行為意向得分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實驗前后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從表2中可知,實驗組學生行為意向顯著高于實驗前(P<0.01),對照組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別組間效應顯著,F=4.363,P=0.040<0.05,說明實驗組、對照組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中得知,實驗前兩組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得出兩組別實驗后存在顯著性差異;時間與組別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交互效應,F=169.778,P=0.000<0.01,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行為意向變化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在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方面,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行為習慣的時間主效應非常顯著,F= 85.400,P=0.000,表明大學生行為習慣得分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實驗前后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從表2中可知,實驗組學生行為習慣得分顯著高于實驗前(P<0.01),對照組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別主效應顯著,F= 5.887 ,P=0.018,說明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后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中得知,實驗前兩組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得出兩組別實驗后存在顯著性差異;時間與組別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交互效應F=67.391,P=0.000,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行為習慣變化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表2 時間主效應、分組主效應及時間與分組因素交互效應的方差分析結果
本研究中實驗組隨著干預時間推移,體育鍛煉行為意向與習慣不斷遞增,變化趨勢明顯好于對照組。行為意向得分反應的是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分數越高,表明參與的意愿越強烈。行為習慣反應的是參與鍛煉的自動化程度,分數越高,表明參與者參與鍛煉的自動化程度越高,鍛煉成為個體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由此證明健身APP干預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有積極的影響。
3.1健身APP干預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習慣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證實了移動健身運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具有積極的影響。健身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行為習慣的效應值分別是0.512和0.452。按照cohen(1988)[11]對效應量大小的界定標準,屬于中度的效應。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劉傳海[12]的研究指出運動類APP對人們體育鍛煉行為和習慣養成有顯著地促進作用,尤其在身體改變、運動表現數據和社交互動三個方面的成就感表現突出。宋琦[13]的研究指出,大學生將運動類APP作為運動輔助工具,可以顯著增加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堅持性,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其他研究也表明,健身APP可以延長運動時間,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由此可見,健身APP可以作為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促進的有效手段。
國外關于移動健身運用的干預效果做了頗多的研究。King A C[14]探索手機健身應用程序在改變常規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效應。研究指出,8周干預期間,實驗組每周快步走的時間平均增加100.8±167.0min,中等到劇烈身體活動的時間每周平均增加為188.6±289.3min,顯著高于對照組。久坐時間每日平均減少29.1±84.5min/天,顯著低于對照組。Kirwan[6]探究了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增加身體活動的有效性,3個月試驗后,實驗組每日平均步數(實驗組11 140.22VS對照組6 274.73)顯著高于對照組。指出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可以增加自我監測行為,促進短期健康行為的發生。Monica Casey[7]將帶有計步功能的APP為初級衛生保健手段,通過設置身體活動目標讓被試者實現自我管理,8周試驗之后,每人的平均活動步數增加了1 029步。研究團隊對試驗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得出Know-Check-Move effect “認知-檢查-移動”效應,描述了智能手機技術如何影響運動行為變化的順序和協同過程。Liam G Glynn[15]的研究也評估了智能手機應用程序(APP)增加初級保健中的身體活動的有效性,該研究指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可以顯著增加體育活動,改善體重和BMI。
還有很多研究佐證了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干預項目對短期健身行為、自我效能感和運動意愿的促進作用[16-18]。關于線上運動干預項目的長期效應未得到共識。Okazaki[9]的研究指出,為期4個月的線上運動干預項目的效果能夠維持到項目結束后8個月;Irvine[19]等的研究也指出,12周的干預項目效果能夠維持到項目結束半年之久。然Jennings[17]等研究則認為,12周的干預項目能夠有效提升參與者項目期間的運動行為,但效果難以維持到項目結束后半年。本研究未對干預效果進行長期追蹤,這也是課題組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3.2健身APP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習慣養成的作用機制
基于ABC理論、習慣形成理論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認為主要通過以下4個行為改變技術實現的。
3.2.1 目標設定、實時反饋的引導。本研究中,要求被試根據自身的喜好、能力設定目標,制定訓練計劃。目標任務相當于觸發器,能有效引導行動,提高注意力焦點。目標的設定基于個人的能力匹配,這樣有助于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參與者的內部鍛煉動機。個性化設置中提供鍛煉提醒推送,能夠觸發參與者運動鍛煉的慣常行為,還能觸發參與者對即將到來的運動獎賞的渴求。這種渴求包括運動中出汗,大腦中內啡肽、多巴胺、線粒體等生化指標分泌增多,讓人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滿足舒解壓力、陶冶情操的需求。
3.2.2 連續性的自我監測與激勵功能。咕咚健身軟件提供運動軌跡、配速、卡路里消耗值、BMI值的變化等等系列即時運動數據。以及兩款軟件的激勵功能,使用特權差異化、勛章獎勵等不僅滿足參與者運動挑戰的成就感還能增加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黏性,增加鍛煉行為。
3.2.3 互動性的社會網絡支持效應。本研究中將實驗組建立微圈,同時軟件中自帶的圈組,將很多有共同健身需求的鍛煉者結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社交圈。大家將運動的數據、路徑軌跡等群曬后可以獲得圈友點贊、排名、圈組互動等積極的社會互動,滿足參與者社交的需求。有研究指出,一群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在一起可以讓鍛煉更容易發生。在一個群體中,大家會相互比較,相互觀摩同伴的健身行為和健身效果,也會以此為健身榜樣,促進自身鍛煉行為的保持或增加。
3.2.4 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影響,并能夠根據個體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本研究中被試APP使用時間固定,地點不固定,只需提供運動視頻或鍛煉軌跡,因此,實施更為靈活。同時APP時尚新穎,易于操作,自主性強,滿足大學生追求時尚的需求,因而更有利于形成體育鍛煉習慣。
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只對健身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習慣的短期效果進行了驗證,后續研究可以關注短期效果的長期效應,如健身類APP的干預效果能否在干預項目結束之后得以繼續保持,進行縱向的長期追蹤。②限于可行性和實驗控制等問題,本研究對象只是某校的一年級女大學生,樣本的代表性不夠,同時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行為習慣的影響還受到成熟、性別、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建議后續的研究可以增加樣本代表性和普適性,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及研究結論的推廣性。
4.1 健身類APP主要通過目標設定、自我監測、個性化設置及社會互動等行為改變技術來促進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發生與保持。
4.2 健身類APP作為一種新型的體育鍛煉輔助手段,對于促成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習慣養成效果顯著,可以作為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促進的有效手段。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Z].國辦發[2016]27號.
[2] 吳若熙,王慶軍.體育健身類APP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4):18-22.
[3] 毛榮建.青少年鍛煉態度—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4] 陽家鵬,徐佶.體育鍛煉態度對青少年有氧體適能的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中介作用[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1):91-96.
[5] 謝龍,趙東平,嚴進洪.青少年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的關系性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1):72-74.
[6] KIRWAN M,DUNCAN M J,VANDELANOTTE C,eral. Using smartphone technology to monitor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10,000 steps program:A matched case-control trial[J].J Med Int Res,2012,14(2):e55.
[7] Monica Casey, Patrick S Hayes, Fergus Glynn,et al.Patients’ experiences of using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the SMART MOVE qualitative study in primary care[J].Br J Gen Pract 2014,64 (625):e500-e508.
[8] ALBRIGHT C L,STEFFEN A D, WILKENS L R,et al.Effectiveness of a 12-mon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multiethnic postpartum women:Results from Hawaifs Na Mikimiki Project[J].Preven Med,2014,69:214-223.
[9] OKAZAKI K,OKANNO S,HAGA S,et al.One-year outcome of an interactive Internet-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 J Med Informatics, 2014,83(5):354-360.
[10] 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95-98.
[11] 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2nd ed.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2] 劉傳海,王清梅,錢俊偉.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3):109-115.
[13] 宋琦.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4] King A C, Hekler E, Grieco L A, et al. Harnessing Different Motivational Frames via Mobile Phones to Promote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 Sedentary Behavior in Aging Adults[J]. PLos One,2013,8(4):e62613.
[15] Glynn L G, Hayes P S, Casey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care: the SMART MO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4,64(624):e384.
[16] CARR L J,DUNSICGER S I, LEWIS B,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esting an Internet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for sedentary adults[J].Health Psycho: Official J Division Health Psychol, Am Psychol Assoc,2013,32(3):328-336.
[17] JENNINGS C A, VANDELANOTTE C,CAPERCHIONE C M,et al. Effectiveness o1 a web-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fo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Preven Med,2014,60:33-40.
[18] ROESCH S C,NORMAN G J,VILLODAS F,et al. Intervention-mediated effects for adult physical activity: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J].Social Sci Med,2010,71(3):494-501.
[19] IRVINE A B, GELATT V A, SEELEY J R, et al. Web-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by sedentary olderdul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 Int Res,2013,15(2):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