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寒清
從口頭傳播開始,媒介就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著文化傳播的責任,無論是民間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還是書本上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還是電視網絡上各種類型的知識,都印證著媒介承擔著文化傳播的責任。慢慢地,媒介本身也成了一種文化,也就出現了“媒介文化”這個專有名詞。
所謂媒介文化是指傳播者借用傳播媒介在實施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總和。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個體系、媒介運作方式及其中的符號、意義和價值觀,還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多種變數”。①也有人認為媒介文化的概念應該更寬泛點,應該包括受眾等和媒介相關的內容。本文選取當下最火熱的體育類信息App“直播吧”為例,分析在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播有哪些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網絡的普及,傳統意義上的傳受關系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作為信息生產者和發布者的媒體已不再具有往日的權威。在報刊時代,通過報紙來獲取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報刊所刊載的信息也具有極大的權威性,信息基本都為原創性信息。而媒介發展到移動互聯時代,以網絡新聞門戶網站和手機新聞App為主的新型信息傳播媒介,其上面所刊載的信息從多渠道收集而來,媒介不再單純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信息的收集者。
本文選取的“直播吧”App屬于移動互聯時代下誕生的新型媒體,不像傳統媒體推出的網頁版、手機App版。因此,筆者在本篇文章中所要論述的新型媒體并不包括傳統媒體開發的“新媒體”。在報刊時代早期,由于社會整體知識文化水平有限,閱讀報紙還是很少一部分人所能夠做的事情,可以說那時候報紙所傳播的信息就代表著權威,這往往也是報刊對自己權力的建構,就算在大眾報刊普及的年代,信息傳播方式仍然是單向度的,受眾無法與信息生產者之間進行互動,更無法與其他受眾進行互動。而在移動互聯時代,以“直播吧”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媒介的出現極大改變了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
眾多新型傳播媒體的出現必然會加劇信息的競爭,誰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信息,誰就掌握傳播的主動權,但是受眾已經不再滿足于更快更早獲取信息,而是追求獲取更全面、更權威的信息。因此,就誕生出了以“直播吧”為代表的專門從事信息收集的媒介。由此,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媒體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轉變,即從信息的生產者向信息的收集者轉變。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猶如洪水猛獸,不斷沖擊受眾,受眾往往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以“直播吧”為代表的“收集類”媒體應時而生,通過瀏覽“直播吧”,你可以通過設置喜愛的信息組來排除自己不想看的信息。
也有人批評此類專職從事信息收集的媒介不能稱為媒體,因為它沒有自己原創的東西。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應該打破對媒體的傳統認識。傳統媒體扮演著信息生產和傳播者的角色,偶爾也會扮演信息收集者的角色,而移動互聯時代下出現的新型媒體則將信息生產者的角色隱去,完全轉變為信息收集者,這也可以看成媒介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媒介文化在移動互聯時代下表現出的一個新的特征。
在傳統的傳受關系中,受眾接受信息往往是單向度的,受眾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當時代發展至今,在互聯網科技的影響下,這種傳統的傳受關系已經被打破,受眾面對媒體傳播的信息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筆者在這里以“直播吧”為例,并以“球迷”來代替受眾,分析在移動互聯時代下,受眾發生了何種變化。
在移動互聯時代下,球迷通過諸如“直播吧”等App觀看賽事直播,就可以在觀看直播的同時,通過注冊賬號,實時與其他球迷、主持人進行互動,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對于主持人的專業性以及水平進行評論。通過此種方式,傳統意義上的球迷已不是單純的“觀球者”,而是一個“評球者”。這種角色身份的變化,反映出球迷主觀能動性的提升。此類新型媒介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不同區域的球迷都可以在線共同參與討論一場球賽并分享自己的觀看感受。這不僅極大拓寬了球迷個人的視野,更豐富了觀看比賽的體驗。甚至,由于喜歡某個球星或某支球隊,很多原本素不相識的球迷在網絡上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沒有實體形態的“球迷俱樂部”,并顯示出獨特的“俱樂部”文化,這也是在移動互聯時代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球迷文化。這種線下不認識、線上形成的受眾小團體,也是移動互聯時代下媒介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賽博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超越人類生命發生于其間的地理空間或歷史時間的一種新的體驗維度,也是進入幾乎與我們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有關的五花八門的迷宮式的關聯域。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同時也日益與虛擬空間和虛擬時間交織在一起。”②正如約斯德穆爾給我們描繪的賽博空間一樣,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互聯網的侵蝕,很多時候,作為普通受眾來說,并不能很清楚地區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正如像“直播吧”App給球迷帶來的直播體驗一樣,有的時候球迷感覺自己仿佛就處在比賽的現場,能感受到現場的熱烈氛圍,同時,在線上和其他球迷進行深入探討時,覺得彼此之間猶如面對面在交流……這些都是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在現實與虛擬雙重作用下的受眾,既顯得很迷茫,又可以享受到作為傳播者的權利。在現實中,一個不善言談的球迷,到了虛擬世界中可能是一個“球星/球隊粉絲俱樂部”的帶頭人或者活躍分子。這也是受眾在現實與虛擬雙重作用下表現出的一個新的特征,這個特征也很明顯區別于報刊時代的受眾特征,也構成了移動互聯時代下媒體內容的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媒介文化的外延也越來越廣,受眾參與傳播過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越來越高。在移動互聯時代下,受眾需要面對的信息種類豐富至極,其中不乏糟粕信息,如何甄別這些糟粕信息,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作為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媒介素養有多個層面: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審美層面和道德層面。概言之,即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媒介資源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和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媒介的批判能力。③目前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受眾媒介素養的批判,作為主要信息接收者的受眾在面對爆炸式的信息時確實需要一定的媒介素養,從而不被糟粕信息所干擾。但是,例如像“直播吧”此類的傳播媒體的信息傳播者本身的媒介素養也有待提升,此類專事于信息收集工作的媒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他們在收集信息時同樣要面臨信息的海洋,怎樣為自己的受眾選擇質量高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目前來看,“直播吧”的新聞信息,不乏很多失實新聞、炒作新聞乃至虛假新聞,這樣勢必會給受眾造成一定的困擾,干擾受眾的信息選擇,不利于培養出高質量的受眾群體,更不利于媒介文化的良性發展。誠然,很多網絡新媒體的創建之初就是為了賺錢,但是媒介不能僅僅以市場為驅動力制造出各種娛樂,而且還應當充當文化理想的引導者,在喧鬧的媒介文化中注入人文理想,注入精神追求。④
網絡時代的來臨,形成了很多特殊的媒介文化現象,“網絡噴子”就是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過度自戀、沒有節制且自以為是,稍有意見相左,就四處刷帖,同一內容在不同的相關與不相關的貼吧里張貼。攻擊他人,給與之意見和觀點不同的人造成很大精神壓力。”⑤虛擬世界的匿名性、隱藏性和無權威性也讓很多人可以肆無忌憚地發泄出內心的陰暗面,很多在現實世界郁郁寡歡或者不敢表達自己觀點的人到了虛擬世界極易成為“網絡噴子”。在“直播吧”中,“網絡噴子”現象也非常常見,雖然管理方采取諸如禁言等措施進行應對,但由于此類媒體的會員賬號注冊無須實名制,一個賬號被禁了,“網絡噴子”可以繼續注冊另一個賬號。因此,網絡時代下,“網絡噴子”現象會源源不斷地出現,這對于媒介文化的構建和良性發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網絡直播火熱,相伴出現是短視頻的泛濫。短視頻是媒介文化在移動互聯時代下一個新的發展。此類短視頻多以搞笑為主,可以讓人在工作、學習之余緩解壓力,但是,隨著短視頻市場的急劇膨脹,很多短視頻不再單純以搞笑來博取關注,更多以性、低俗笑話、“拜金”為主要內容,甚至同一個內容段子被不同的人翻拍傳播,同質化現象極其嚴重。受眾長期接受短視頻傳播這樣的信息,就會喪失對低俗信息的抵制力,不利于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也不利于低齡受眾身心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媒介文化的良性發展。
移動互聯時代下媒介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但是事物的發展道路總是曲折的。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媒介素養的不斷提高,媒介文化的發展定能去掉糟粕,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容,擴展外延。
注釋:
①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54.
②[荷蘭]約斯德穆爾.賽博空間的奧德賽[M].麥永雄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
③馮資榮.泛信息時代的受眾媒介素養[J].視聽縱橫,2007(02).
④王琪.媒介素養與媒介文化[J].北方論叢,2007(4).
⑤馮向軍 等.如何看待“網絡噴子現象”[J].中國報業,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