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 215121)
一堂精彩的課也如同一篇好的文章一樣,需要有自己的“鳳頭”、“豬肚”、“豹尾”. 聯系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最有感觸的就是這個“鳳頭”: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心理準備不一定充分,師生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心理距離,要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抓住學生的心理,就得講究導課的藝術.因此,每節課的開始如果能像鳳頭一樣美麗動人,就會發生神奇的教學首因效應,使學生深深地愛上這一課.
新課有時可以一針見血、開門見山地直接導入,從而立刻引起學生的重視,快速進入新課的學習,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重點上.這種方法適合學習習慣比較好的班級,適合與前面所學內容關聯不大的新課.例如,在講到《普查與抽樣調查》時,我們可以這樣直接引入: “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周圍的世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決策.而調查是收集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調查中的普查和抽樣調查.”直接點出新知內容,讓學生迅速進入新課的探索與學習中.這樣準確、簡潔、明了的導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目標.
溫故知新是一種最常用的導入法,通過溫習舊知識, 巧妙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聯想、分析,用已學的知識來發現新的結論, 學習新的知識,這一點與新課程標準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要求是相符的.
例如教材中關于角平分線的性質意在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及聯系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后自行歸納得出,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些同學會做、會畫,卻不能很好地用數學語言表述出,為此一上課我就引領學生復習回顧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和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為其用數學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奠定基礎.
這種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溫故的目的,又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順利爬上獲取新知識的階梯,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
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的識別第一課時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小明家的衣櫥上鑲有兩塊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裝飾物,其中一塊被打碎了,媽媽讓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塊回來,大家能否幫小明想想辦法,怎樣配出合適的玻璃?
這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后,立刻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同學們各抒己見:
A:把另一塊好的玻璃取下來,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塊完全一樣的玻璃.
師生共同分析并達到共識:此法可行,但比較麻煩,且不安全.有無其它簡便、安全的方法?
B:測出好的這塊三角形玻璃的三條邊、三個角,把這些數據告訴玻璃店的工人師傅即可.
師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條邊、三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肯定其簡潔性、安全性.
在此基礎上再提問:現在要測6個量,能否少測幾個量呢?
學生議論紛紛,我把他們的各種想法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這樣羅列后顯得有點凌亂,啟示學生按所測量的個數分分類,這樣既涉及到了數學中的分類思想,又為后面的按條件個數討論做好準備.
聯系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生能從中很自然地自主發現新知識,掌握新方法.
例如在講到《從部分看全體》時,為了解決怎樣估計一個池塘里魚的數量這一問題,教材是從如何估計布袋中乒乓球的個數出發的.備課時一直有這樣一個疑惑:學生如何能想到作標記估計比例的方法呢?若想不到,怎么處理?這種方法是本節課的一重點,如何突破?

提問:“有沒有其它方法呢?”
班級趨于安靜.
于是我將設置的懸念先放一放,轉化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布袋中裝有許多的黑白棋子,你能快速估計出其中黑白棋子數目之比嗎?
這時有不少同學紛紛舉手提出任意抓一把,數一下黑白棋子各有多少顆,從而算出這一把中黑白棋子的數目之比,并以此來估計這個袋子中黑白棋子數目之比.值得欣慰的是還有同學提出應先將這個袋中的棋子攪勻,理由是:萬一白子都在下面呢?
在此基礎上就能啟發學生較自然地聯想到作標記估計比例求出袋中乒乓球數目這一思想方法了,從而突破本節重點.
由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引入, 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同時也能提升自主探索的能力,從而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好.
新課標強調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由活動導入新課,讓每名學生在一開始無論在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動起來,繼而在愉快的氛圍中開始新課的學習.這樣既能很好地調動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這種由學生的熱身活動導入的新課, 學生的身心放松、愉快,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 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參考文獻:
[1]梁旭.中學構建教學藝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任勇.任勇的中學數學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