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婷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城市,其聚集效應以及規模效應使得城市成為人類聚居的主要形式。作為區域的核心,城市通過極化、擴散效應,影響周邊環境,利用開發資源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的健康發展對國家、社會、居民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城市的長足穩定、全面可持續發展,了解并合理規劃城市發展結構很重要。城市發展的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等,其中經濟是帶動其他層面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為文化、基礎設施、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發達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城市規劃的重點也是難點。
安徽省共有16個地級市,地域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使得安徽省各城市的經濟良莠不齊,城市內部和城市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資源的分配不均更是使得城市之間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選取了2016年安徽省各城市的經濟相關指標,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各城市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探索城市經濟發展現狀給出結論。
城市經濟指標種類很多,在選取指標時應盡可能的全面。而且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想要盡可能準確的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作出評價,在數據選取方面也需要做到盡可能的準確與最新。可操作性也是數據分析的一大原則,保證數據的內涵明確、口徑一致,確保數據可供操作。
基于以上數據要求,此次城市經濟發展選取了以下安徽省2016年的11個相關經濟指標,數據皆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局相關資料,包括投資、消費、儲蓄、產業、收入、就業等方面,構建經濟發展評價體系(見表1)。
此次針對數據的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指標單位不同會影響數據處理,因此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利用因子分析對城市經濟發展指標提取主成分,判定主成分的反映內容,然后提取變量公因子概括評價經濟發展能力指標,并得出綜合得分,最后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并對城市進行分類評價。
根據分析結果可知KMO值為0.792,數據較好,適合因子分析,而且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為0.000,說明數據來源于正態分布總體,適合進一步分析。

表1 城市經濟發展評價指標
通過SPSS對上述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兩個公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93.451%,已經包含了原變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可進行城市經濟發展評價。兩個公因子分別在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指標的相關度較高,因此將其分別命名為經濟總量因子與人均收入因子。
根據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的綜合得分表達式:F=0.76455F1+0.16995F2得到各城市的經濟發展綜合得分,并進行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表2 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表
由表2可看出各城市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狀況,安徽當前的經濟實力排名為合肥、蕪湖、阜陽、滁州、蚌埠、安慶、馬鞍山、六安、宿州、亳州、宣城、淮南、銅陵、淮北、池州、黃山。合肥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大于其他城市,其次是阜陽及蕪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弱。
根據以上數據,有幾個城市較為突出:合肥,阜陽,蕪湖,馬鞍山。作為省會城市,合肥經濟發展水平居于首位有其必然性,但人均收入未能跟得上其它指標步伐,僅處于中等水平。阜陽的經濟實力雖遠不及合肥,但作為皖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大市,勞動力資源豐富,長三角地區的直接輻射區,安徽省重要樞紐,GDP增長迅速,經濟實力總量較強,蕪湖則是人均收入增強了競爭力。馬鞍山作為資源型城市,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雖然經濟總量處于較弱的地位,但其人均收入水平遠高于其他城市,也使得城市的綜合得分較為樂觀。
聚類分析將研究的對象根據已有的變量,通過某種方法將研究的對象進行分類,聚類的結果可以看出研究變量數據之間的聯系。本文根據因子分析所獲得的因子得分進行城市聚類,獲得聚類分析譜系圖,如圖1所示:
根據譜系圖可知,若將城市分為3類,則合肥一枝獨秀,屬第一類,蕪湖和馬鞍山在經濟上各有優勢,屬于第二類,剩下的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同屬于第三類。
根據因子分析綜合得分的結果以及因子得分聚類的結果,可知兩種分析結果的大致相同,根據因子分析可以明確看出各城市在總量和人均收入上的具體優勢以及最終綜合得分的排序,聚類分析則是通過因子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對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類,結合兩種方法進行分析更為具體。接下來將針對聚類的結果結合因子分析結果對城市經濟發展差異進行分析:
第一類,合肥市。通過因子分析結果可知合肥的經濟實力總量遠遠大于其他城市,人均收入較為滯后,但在經濟總量的帶動下,資金充足、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迅速,居民收入正處于穩步上升的階段,總體來說經濟綜合實力最強。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資源、資金、技術方面的優勢為其強大經濟競爭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位于長三角地區的區位優勢以及政策扶持更為其成為安徽最強城市添磚加瓦。
第二類,蕪湖、馬鞍山,二者在資源稟賦上都有很大的優勢,人均收入水平都處于安徽省前列。蕪湖作為安徽沿江發展的重要陣地,經濟基礎相對較好,長江航運的天然運輸優勢為蕪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加上蕪湖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與長三角合作緊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縣域經濟富裕,已然成為了安徽省繼合肥之后的第二大城市。當地旅游資源豐富且政策支持到位,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經濟,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經濟總量指標較大。馬鞍山作為鋼鐵工業城市,重工業發達,人均收入很高,作為資源型城市,良好的區位優勢也為馬鞍山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圖1 城市分類譜系圖
第三類城市有宿州、亳州、六安、滁州、安慶、阜陽、蚌埠、淮南、宣城、銅陵、淮北、池州、黃山,在人均收入以及經濟總量上較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這些城市大多地處中部腹地距離長三角較遠,經濟輻射作用已然較弱,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作為農業大省,省內城市農產品結構單一,農產品加工業落后,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原材料價格低廉,農民收入較低。工業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投入大但成效緩慢,而且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使得第三產業達不到配套的設施支持,內部投資不足,外部引資不夠,投資比例失調,再加上農業依賴性大,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工業發展較為緩慢。黃山市作為旅游城市,在工業上遠遠滯后,天然旅游地是成就黃山的因素,但也成為限制黃山經濟發展障礙,對自然旅游經濟過于依賴使得產業結構調整困難,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指標較低使得以上城市歸為一類。
綜上可知,類型相似或位置相近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鄰地區的相互影響使得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也有制約。第一類城市經濟最為發達,能通過極化、擴散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這類城市需要加大投資,保持經濟增長的態勢,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注重質量的提高。第二類城市在資源稟賦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針對獨特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在比較優勢上加大力度,在新常態理念指導下保持經濟的發展水平。第三類城市經濟水平整體較弱,在資源稟賦上有部分缺陷,應該明確經濟發展的障礙所在,發揮現有資源的優勢,抓住機遇,再對短板各個擊破。總的來說,安徽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良莠不齊,資源稟賦差異較大,需要加大對人才、設備、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投資,由點到面,利用現有優勢發展經濟。
參考文獻:
[1]倪大兵.安徽外商投資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7,8(04):43-47.
[2]丁玉龍,華德亞.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7,6(03):96-101.
[3]王平.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對策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8(03):29-31.
[4]于婷婷.安徽省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測算與分析[D].安徽大學,2016.
[5]方勁松.跨越式發展視角下的安徽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研究[D].安徽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