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玟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來,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勢頭正猛,農村網絡市場雖然起步晚,但是增長迅速,發展呈現新的動能,農村市場成為電商戰略發展的新重地。安徽省肥東縣積極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將電商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深度融合。電商憑借著政府的支持,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自身的迅速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展模式。本文將基于對肥東縣農村電商的調查,分析肥東縣農村電商城鎮化建設現狀及其特色的發展路徑,針對其過程中的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電商推動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路徑。
1.1.1 電商行業發展迅速,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肥東縣在2017年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85 181.459萬元,其中線上消費品零售總額110 086萬元,同比增長了16.5%。由表1可以看出電商的發展帶動了肥東經濟的發展。

表1 1-6月份分鄉鎮、園區商貿業企業限上零售額完成情況
1.1.2 聚集整合資源平臺,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肥東縣已建成的電子商務服務站有270個,其覆蓋率高達70%,鄉鎮以下快遞網絡實現100%覆蓋。肥東縣通過聚集整合資源平臺,開辦電商產業園。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集物流、展示產品、技術培訓、創新空間等為一體,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為電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對于電商發展需要的知識與技術,肥東縣政府經常開展知識講座、技能培訓。對于人才引進及大學生返鄉,肥東縣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吸納本地人才扎根肥東。
1.1.3 促進貧困人口就業,扎實推進電商扶貧。電子商務扶貧是合肥市六大產業扶貧之一,肥東縣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優先在14個貧困村建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開展電商扶貧下鄉培訓。全縣現已對20個鄉鎮園區開展免費電商培訓3 679人,150個貧困戶開設淘寶店鋪、微信商城。肥東縣也涌現出一批電商扶貧典型代表:牌坊鄉愛心瓜哥,橋頭集藍莓扶貧基地,古城鎮盼盼家的農場等等,累計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 077人。
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通過農村電商的推廣,很多村民憑借自己家的特色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村民收入上升,消費能力增強,能夠滿足自己平時的物質文化需求,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肥東縣農村電商采取“農戶自愿+政府聯系+公司吸納”的發展模式,發展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收購農產品,將產品放在電視或網絡上銷售。這使肥東電商能夠擺脫“小、散、全”的初級階段,產業發展力度增強。同時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并且還引導貧困戶種植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這不僅促進了電商的發展,還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肥東縣的農產品主要是土雞蛋、梨子、桃子等,這些農產品市場差異性小,需求彈性小,供給彈性大在進入互聯網之后與同類農產品競爭大。雖然現在肥東縣經過土地流轉之后,耕地集中,生產規模較大,但是農產品生產周期長,使得投資資金流動慢,投資周期長。除此以外,農村消費者固有的消費觀念,從眾性強,更依賴實體店。他們傾向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購物方式,對于網絡上先付款再收貨的方式仍舊不能完全接受。
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差。從歷史角度,中國農村人口的分布繼承古代社會部落式結構,沒有城市的集聚效應;而且農村的醫療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導致人才流出多,流入少。落后的經濟文化水平同樣限制了人的發展,不僅里面的人發展不起來,外面的人也不愿進去。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服務力量薄弱,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種單一,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以及做到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方式,通過信息流動促進資源配置,通過物流垂直化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形成農村特色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雖然肥東縣涌現出了一批典型電商代表,但是這些電商的數量少,輻射范圍小,形成的規模效應有限。而且肥東縣大多數村鎮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比較落后,村民靠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生。這些農作物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約束大,而且農產品品種一般,競爭優勢小,很難形成品牌。電商的發展需要品牌的打造,品牌帶來的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政府要做到為人民服務,通過舉辦知識宣傳講座等活動,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使村民能意識到計算機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的意識改變。村里有必要適時開展基礎知識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工作,讓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專業人員深入到各家各戶,進行計算機使用的專業指導。肥東縣可以利用電商們進行這方面培訓。同時要引導群眾正確使用計算機,使其不僅僅充當娛樂的工具。把互聯網的作用充分展現,充分利用互聯網上各種信息,開闊群眾視野,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改變村民的消費觀。要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利用一些娛樂活動:唱戲、促銷展等方式,村民們的從眾心理和愛湊熱鬧的習慣會使村民更容易接受網絡消費觀。
政府應加大技術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在農業方面不僅要依靠創新帶動資源整合,激發農村科技創新的活力,還要推廣農業科技產品的使用,不斷完善農業科技體系。關于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的引進。所以要引進農業技術人才來培訓農民,開展免費的技術培訓班,增強農民對技術培訓的興趣,同時培養出一批年輕的農民技術人才,使他們扎根家鄉,促進家鄉技術發展,真正做到科技普惠全民。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返鄉就業,挖掘大學生創新潛力,讓他們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發展電商,就是讓“小產業”對接“大市場”,小生產聚成大產業。肥東縣有很多特色農產品,比如古城鎮的五谷雜糧,民族鄉的有機蔬菜,撮鎮的蓮籽荷葉茶,石塘的驢巴,還有江淮園藝的小南瓜等。這些特色產品需要建立品牌,依托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同時需要提升農產品質量,質量的保證是農產品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會使產品更具品牌價值。對于周邊的產業,需要積極融合,形成產業集聚,將電商、物流、農產品銷售、宣傳等集于一體,由此形成規模效應,加大農產品影響力。使產品朝著產業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
走出去要做到,學習全國優秀縣域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參加電商研修班及各類縣域電商交流論壇活動。在人才引進方面,一是依據電商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產業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各類人才,為他們提供發展平臺。二是通過不同形式,例如聘請專家顧問進行座談,與高校進行人才與技術對接。三是推進創新發展,開辦創新產業園或許科技園區,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外來人才和本地人才。為了防止人才外流,還要本土化培養人才。了解農民的需求,提供對口的培訓方式,吸引本地農民參與培訓,同時發掘人才,并對人才進行專業化培養。
參考文獻:
[1]溫弘.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4):37-38.
[2]張寶丹,司凱.基于徐州發展多元化“互聯網+農村”電商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4):32-33.
[3]劉濤.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提升縣域經濟發展速度[J].中國集體經濟,2017(35):13-14.
[4]沈艷萍.西南民族地區農村電商融入縣域經濟的實證研究[J/OL].商業經濟研究,2017(23):119-121[2017-12-21].
[5]陳景華.縣域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模式[N].中國郵政報,2017-12-02(007).
[6]李世澤,甘日棟,李桂森,梁豐廣,周吉意.基于工業化城鎮化視角的廣西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OL].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6):1-5[2017-12-21].
[7]劉建瓊.農村新產業融合 助力現代農業發展[J].吉林農業,2017(22):35.
[8]張海波.基于新型城鎮化模式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6):141-142.
[9]于子健,白明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流通業供應鏈優化路徑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19):3-4.
[10]張瑩,耿榮娜.農村電商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