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背景下,每年新增的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人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需求,但企業更需要“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合用、好用的專業人才。這對目前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群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本文嘗試以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思想為指導,改傳統的行政班為對接行業崗位的職業班,對會計專業群課程體系及內容進行重構,為地方企業輸送更符合行業崗位工作需要的寬基礎、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專業群;重構;對接;橫向互聯
一、高職會計專業群大班教學的現狀
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對社會穩定和未來國家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不僅可暫時性地緩解就業壓力,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渴求,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縮短了我國職業教育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但由于這幾年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給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辦學基本條件與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 (試行)》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有限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與不斷增加的招生人數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只能采用擴大班級人數這樣的權宜之計緩解矛盾。
“教育產業”論使得經濟效益成為職業教育所追求目標之一。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的爭論在我國已持續了好幾年,目前職業教育界對此已基本達成共識,認為職業教育必須積極推進產業化的進程, 只是在產業化的“度”上尚存分歧。另外,各高等院校由于隸屬關系不同,地域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導致辦學財力投入水平上的差異。而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要求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并迫使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必須追求經濟效益。為了彌補財力投入水平上的不足,節約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發揮規模效益,提高教育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比率,擴大學校規模的同時擴大班級規模就成為當前眾多學校的選擇。從這一點上說,會計專業群大班教學的出現是我國職業教育產業化進程中的必然結果。
二、高職會計專業群大班教學的弊端
(一)難以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
由于每個班學生人數增多(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教師難于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狀況,包括學生的專業基礎、心理(對專業的忠誠度)、個性愛好、特長、能力等,導致在教學的設計時就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與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與交流。考勤費時費力,往往缺乏對缺少自律性學生的制約,使其自由散漫,從而放松專業課的學習,大大降低學習的效果。大班教學下,教師較難與學生實現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較低,被動聽講,難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方式,培養效果不甚理想。
(二)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特色
會計專業群進行大班教學固然有規模效應等好處,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每個大班按照同一個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難以符合不同產業和行業,更不要說是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從而造成就業過程中不同院校相同專業畢業生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和同一院校同一專業的內部激烈競爭的不良后果。這不僅會直接影響會計類專業群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其招生報到率,久之,必將形成惡性循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中明確指出:“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大學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 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基于上述分析,抓住此機遇,按照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思路對原有專業群進行深度整合,徹底打破以往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實行特色小班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群學生培養方案的建議
(一)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群學生培養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服務業,主要是指使用貨幣交易手段提供的各種資金交易活動所構成的產業,包括會計服務、審計服務、資產評估服務、金融管理服務,是現代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民營經濟增長優勢凸顯,企業發展環境繼續優化,每年新增的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人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需求,尤其是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技術技能型金融服務人才的需求比例較高。從金融服務人員的行業構成情況看,城鎮非國有企業、鄉鎮及私營、個體企業金融服務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66.15%。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人才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從企業人才需求來看,90%以上的中小企業及基層金融機構需要大量高級技術技能型金融服務人才。從崗位層級看,初級和中級會計崗位、財務管理、出納、物資管理、助理審計、代理記賬、銀行柜員、證券營銷等崗位對高職類學生需求量大。財會專業群畢業生市場需求大且穩定。財會專業群建設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形勢下正逢其時。
(二)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群學生培養方案的具體思路
會計專業群可抓住機遇,按照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思路對原有專業進行深度整合,徹底打破以往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按照專業群畢業生未來潛在的就業行業和崗位并參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將學生細分成小的職業教學班級,并切實按照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及素質重構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避免其未來的同質化競爭。每個對接班一個課程體系,每個課程體系均由專業群基礎課、專業課程、專業特色課程三個類型的課程構成。專業基礎課是課程體系的基石,不同班級的專業基礎課基本相同但在內容上又融合了各自行業及崗位特點。專業課程是各專業班的核心能力課程,專業特色課程則展現了各個專業班級的特點和未來的服務方向。各個課程體系之間既彼此獨立又要盡量做到橫向互聯:各對接專業班的專業課程尤其是專業特色課程錯時排課,以滿足培養寬基礎、多技能學生的要求并在培養過程中增強其知識可遷移能力。具體重構思路如下表所示:


業教學班級:先分成對接區域制造方向、對接區域商品流通業方向、對接區域服務業方向。在此基礎上繼續細分成不同班級:對接區域制造業班細分成傳統制造業(陶瓷、家具、家電、服裝、服裝機械、小五金、燈飾、汽車制造等)和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IC、導航等)兩個班級,還可繼續細分成會計類和統計類崗位;對接區域商品流通業班細分成傳統商品流通企業(商場、超市、各批發市場)和電商(各電商平臺)兩個班級;對接區域服務業班細分成傳統服務業(旅行社、酒店、餐廳等)和現代服務業(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兩個班級。按班級設計三類課程,專業群基礎課程(含理論和實訓課)、專業課程(含理論和實訓課)和專業特色課程(含理論和實訓課)。專業群基礎課是適用于所有班級的課程,主要有會計核算基礎(對應會計基礎實訓)、經濟法基礎、初級會計實務(對應財會商圈實訓)、涉稅實務(對應稅務實訓)、成本核算與分析(對應成本會計實訓)等課程。專業課程按照班級去設計課程及內容,是每個班級的核心課程,用于培養該班級的核心職業素質和能力(詳見上表)。專業特色課程滿足產業需求,緊扣行業特點,旨在打造熟悉產業特點,具有較深行業背景的經濟人才(詳見上表)。在高職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本科“壓縮餅干”式的課程培養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顛覆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通過此次改革,相信會計專業群一定會真正做到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畢業生在行業企業的影響力大的優質專業群。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280)
參考文獻:
[1]胡秋玲.廣東省中高職三二分段會計專業課程銜接研究[J].時代經貿,2016(34):20-23.
[2]何彥,王禮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會計專業數字化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J].時代經貿,2017(19):85-87.
[3]鄭敏.高職會計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時代經貿,2015(18):115-116.
項目:本文是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大數據分析及職業生涯規劃之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群精細化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研究》(JG201604)項目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秀麗,講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財會教研室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