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時間”時,為了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分鐘有多長的時間概念,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欣賞1分鐘的音樂、做1分鐘的眼保健操、測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等。在學生初步體驗了1分鐘有多長的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提出:比一比,誰對1分鐘的把握最準。應該說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由于教師考慮問題不全面,造成了很難收場的尷尬局面。
師:剛才大家體驗了1分鐘有多長。接下來我們比一比誰對1分鐘的把握最準。請大家閉上眼睛趴在桌子上,當老師說“開始”后,如果你認為已經到了1分鐘,就請你輕輕地站起來。
教師說活動開始,多媒體課件播放時間條。過了20秒,有幾個小朋友站了起來。
師:有的小朋友已經搶在1分鐘前面站起來了。
經老師這么一說,幾個剛想站起來的小朋友又趴在桌子上繼續等待。又過了一會兒,大多數小朋友都站起來了,但此時還未到1分鐘。隨著課件中的時間條走完1分鐘,發出“哐當”的聲音,老師說“停”。還未站起來的三四個小朋友抬起了頭。
師:我發現大多數小朋友1分鐘還沒到就站起來了,還有幾個小朋友1分鐘過了卻沒有站起來。看來大家對1分鐘的時間把握都不到位,我們再來試一次,好不好?
生:好!
學生再次活動,但是沒有學生在1分鐘前站起來。當聽到“哐當”的聲音后,學生全部齊刷刷地站了起來。
師:這一次大家對1分鐘的時間把握非常準,真棒!
此時,一學生插話:“老師,其實只要聽到哐當的聲音站起來就行了。”
聽課老師和學生“轟”地笑了起來,上課老師也尷尬地笑了笑,隨后進入了下一環節的教學。
反思:1分鐘是短暫的,怎樣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分鐘的時間長度概念呢?片段中,教師將1分鐘的時間概念物化為可見可數的各種日常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去體悟。但是,組織了這些活動,學生對1分鐘的把握就一定準嗎?從片段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學生對1分鐘的把握不到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預設不充分。
準備好一節課,教師不但要認真研讀教材,按教育規律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而且要有很強的預見能力,在考慮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預設每一環節的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達成的預期效果。透視這個教學片段,我們不難發現教師課前準備工作不充分,對課堂的預設也不到位。教師在做課件時不妨將時間條的聲音消掉。同時,為了使活動更具有操作性,教師可以將時間條的時間設置超過1分鐘,并在1分鐘處作一個標記,排除客觀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干擾,不給學生投機取巧的機會。
尤其是學生在第一次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可以借助心里數數、腳尖點地面等方式把握1分鐘的時間長度。學生有了這個認識積淀,活動時就有了參照物,活動才會有效,而不是僅僅要求學生再次進行活動,純粹靠感覺去猜。教師認識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學生活動的游離和效果的淺層化。
由此可見,教師在備課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研讀一定要深而細,充分預設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問題,尤其是在操作活動的組織中,材料選擇是否具有典型性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是由多個細節組成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課堂,我們教師還需要課前做好預設,在課堂中創造性地處理。
(作者單位:邵陽市雙清區鐵砂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