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春
黃老師將課取了個富有詩意的標題:因數一線牽。
我們先來欣賞標題吧。看到標題就知道本堂課是用因數將許多知識串起來,即牽起來。這樣形成結構化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掌握,也就是華羅庚先生所說的將書讀薄。對老師來說,就是要將書教薄。書教薄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能把握內核,記憶起來就簡單,用起來就方便。因此,一個“牽”字,牽出了串串知識,牽出了教書的方法,也牽出了讀書的方法。
如何“牽”?黃老師運用問題:“看到2、3、6這3個數,你們想到了哪些數學知識?”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會有很多想法。有些想法會與本課無關,如2×3=6,6÷2=3。但從這兩個算式中,可以引出因數,一下切入了主題的一半。順便說一句,上課要盡快接觸主題,不要燒野火。隨著學生思維的馳騁,質數、合數概念油然而出。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下面奇數、偶數的教學就是獨具匠心的設計了。
黃老師先復習奇數、偶數概念,然后抓住因數2做文章,重構奇數、偶數概念。這樣就真的用因數將“四數”“牽”起來了,并且用圖進行了形象的表達。圖中的絲絲細線,線線都是關數情。
黃老師在介紹哥德巴赫猜想時,不是停留在講故事層面,而是將高深的猜想化為學生能做的題目:將4、6、8、10、12寫成兩個質數的和。這樣做,將陽春白雪的哥德巴赫猜想轉化為下里巴人的算術題。學生既驚訝自己能做的,又疑惑為什么會成為世紀難題,從而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至此,全課的主題已經完成,而且是富有創造性的。這時,我想起了張新春老師說的一句話:“一堂公開課對教學法要做點貢獻。”這話非常有道理,值得老師們記住與思考。那么,黃老師這堂課對教學法有什么貢獻呢?我想貢獻就在如何將書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