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 有效供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舉措,要使改革更加具體就必須全面認識我國當代農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
一、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
我國農業生產戰略目標傳統上是追求數量的最大化,這種戰略是適合之前溫飽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但現在我國已處于從溫飽到小康轉變階段。要解決的難題已變為如何滿足百姓吃好而非吃飽。以水稻為例,“超級稻”是我國之前的著重推廣的項目。因為雜交水稻的抗病性等都優于普通水稻,產量更高,從而有助于解決在我國日益增加人口的糧食供給問題。但當下高產稻已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稻米質量的要求。有研究指出,長期食用人工雜交的稻米可能會危害健康,盡管這種危害尚無定論,但消費者對于這類稻米質量也產生了擔憂。且較高的產量往往是依賴化肥的,越高產化肥等化學藥劑使用就越多,從而其口感也比普通水稻差。基于上述,消費者對于雜交水稻的需求正在不斷下降,對于高端大米的消費需求卻正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而不斷上升。但這種轉變帶來了一些問題,以黑龍江五常大米為例,有調查表明,市面上百姓接觸到的五常大米真正優質的不足1%。消費者付出高價,往往卻只買到劣質或假的五常大米。優質稻米正被逐出市場,好似“劣幣驅逐良幣”。從供給方看,是因為稻農生產稻米的銷售渠道只有賣給國有糧庫或者糧販,但無論哪種都是按數量收購,在收購環節高品質大米是無法體現其優勢的,故而種植面積得不到擴展,從而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變化。
二、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機制扭曲
著名經濟學者韓俊曾提出以下看法:“我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的一場硬仗,就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比欢?,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并不能真正反映具體供求關系的變化,也就不能帶動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臨時收儲價往往成了最高價,當全球的糧價下跌70% 時,我國市場糧價就越發高于國際水平,更加嚴峻的是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又過度干預,使得國內價格不降反增,結果大量的便宜糧食進口,即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由此可見臨時收儲制度是造成了價格扭曲,必須及時糾正。
三、農業產業鏈過長
以小麥為例,其產業鏈是一個從生產、儲運、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與以往不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需求愈發轉向強筋、弱筋小麥。然而由于我國過去一直追求產量最大化,中筋種植一直占據主導,優質小麥種植卻不足,導致了目前我國市場強、弱筋小麥進口量不斷增大。根源在于,我國的小麥收購商主要包括由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和小商販收購,這種供銷體系下是不利于強筋、弱筋等優質小麥的種植的。優質小麥產量低、不穩定、品種穩定性差,自然最終供給消費的優質小麥的價格也相對高,這使得其面臨滯銷的風險。生產與銷售對接的錯位,農業產業鏈過長使得我國傳統的產業鏈不能解決優質小麥的生產問題的。另外,此類小麥被收購時,收購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均衡價格,進而在初次分配中,農民的收入就被擠壓了。市場價格過高和過低時,農民和收購公司之間相互博弈,毀約、拒收現象屢見不鮮,雙方簽訂的合同往往變成一紙空文,故縮短農業產業鏈勢在必行。
四、高素質勞動力供給不足
農業生產是有成本的,其中包含人工成本,在糧食種植中人工成本尤其顯著,這種特點會影響總成本的變動。然而當代農民大多數是缺乏農業耕作的經驗,且進行農業生產的意愿低,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選擇來到城市,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比例正逐年下降。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農民工總量已達28171萬人,較上年增加了424萬人,增長1.5% ,增速也較上年加快了0.2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80后、90后這些的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婦女和中老年人正在逐漸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整體素質相對較低。隨之而來的是土地荒置、耕地浪費等。盡管農業人數充足,但無法解決高素質人才和優質勞動力的缺失,農業勞動力短缺已經演變為結構性的問題。農業勞動力供給結構不均衡,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進而還會影響整體經濟的結構性改革。
五、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十二五”時期,不斷取得顯著成果。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資源與環境代價。在此期間,農業發展過程中只是單純追求數量上的增長,卻忽視了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資源的過度消耗。不僅如此,追求產量的過程中濫用化肥、農藥、催熟劑等導致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損害。始于2010年的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到294.91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0.72% 。除此之外,農業發展中化肥、農藥、人工激素的濫用也引起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據相關統計,2013年,化肥、農藥、地膜施用量分別達到5911.86萬噸、180.19萬噸、249.322萬噸,這些數字都直觀表明了農田土壤已遭受了各類重金屬、亞硝酸鹽、農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侵蝕。這導致了了土壤的有機養分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酸化、退化等現象,最終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從而農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環境污染。
參考文獻:
[1]鄭風田.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干問題思考,2016.
[2]和龍,葛新權,劉延平.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及對策,2016.
[3]王紅梅.供給側改革與我國農業綠色轉型,2016.
作者簡介:李偉(1992—),女,遼寧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