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領域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發展。想要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就要通過對大數據技術和理論的利用,推進農業大數據技術實踐,并制定現代化農業發展戰略。本文主要對大數據技術下的農業領域進行研究,并針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以推動新時期下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農業領域;問題;措施
在信息時代下,各行各業都需要加快轉型跟上時代步伐。尤其是近幾年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各領域的迅速進步。大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在農業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農業具有數據多樣化的特點,在管理和存儲上有較大的困難,因此必須變革管理方式,才能夠適應大數據時代。
一、大數據概述
(一)大數據概念
在大數據的來臨下,社會上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影響,IBM認為其是具有多樣性、精確性、規模性和高速性的。其中多樣性是大數據具有很多種類型;精確性是指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時事性;規模性是大數據的數據量較大;高速性是數據的建立、處理、和分析在向著快速度發展。
(二)與現代技術的關系
數據整合。數據整合是在搜索引擎和分布式計算的基礎上實現的,其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轉換、抽取、標識等將可靠、高效、安全的平臺進行建立。數據整合能夠服務上層應用,并將其最大價值充分發揮。在數據資源快速增長的時代下,要在數據源不同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轉換、傳遞、凈化等功能,并將用戶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點,分析并處理數據資源,整理提煉有效信息,進而形成數據中心,并支持數據的管理和資源的共享。
云計算。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的特點,其對數據的處理遠超于計算機,怎樣快速并精準的處理數據就要通過云計算實現。云計算作為一項提供分布式數據庫、和分布式處理的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二、農業大數據特點
(一)具有復雜性
農業數據的使用范圍較廣,且涉及的領域較多,包括氣象、病蟲害、土壤等,其中氣象包括空氣的濕度、溫度、風級、風向、日照程度、雨水量等;病蟲害的種類較多,其在不同的農作物上會有不同的體現;土壤可分為化學指標、物理指標、生物指標。在采集數據過程中,工具、方法、測量、計算都會造成數據的誤差,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也使數據在后期處理時更加復雜。
(二)具有不平衡性
農業區域在發展中會因天氣、土壤、季節等因素造成農業數據的不平衡,而造成影響因素的原因有自然條件、人為因素、市場因素、產業形態等,致使農業數據的不平衡性。
三、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一)測土服務系統
在種植工作要點中,各地的施肥方式有了轉變,將“診治”“開藥”“用藥”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并在大數據基礎上推廣配方肥,并開展配方肥施肥的演示點,供農戶學習,使肥料的使用效率提高。
(二)大棚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控制系統能夠對大數據的命令進行接收,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操作。例如:控制風機、卷簾機、機械等。進一步實現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種植質量。
監測系統。通過對傳感技術的使用,對大棚中的土壤、空氣、二氧化碳、溫度、濕度等要素進行采集。并通過相關技術傳送收集到的數據,這樣,服務中心就能夠對其進行分析。
控制終端。用戶能夠通過移動設備對檢測到的信息進行查看,并作出相應的措施,減少了人工,提高了效率。
服務中心。在云計算的基礎上對大數據服務中心進行建立,能夠實現對種植物的時事檢測和查看,系統在建立農作物模型的同時,操作機械設備,在此期間能夠減少人為的干預,并提高精準度,和生產效率,減少種植成本。
預測病蟲害。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會發生病蟲害,其與空氣中的溫度、濕度以及土壤都有關系。對以往的農作物生產數據中進行分析,并建立模型,進而對蟲害進行預測。相關人員根據對病蟲害的預測,將大棚溫度調節到最佳溫度,并改變施肥方式使土壤結構改變,能夠最大程度避免病蟲害的發生,這種措施能夠減少用戶對農藥的使用,以減少農作物的危險性,進而使農作物質量提高。
預測農作物成熟度。農作物使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很多農民對農作物的種植還存在著“靠天吃飯”的觀念,但在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也逐漸下降,生產農作物不能夠只依靠大自然。通過對以往農作物數據的分析,并根據當下的氣象條件,能夠預測到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和成熟度,并對上市時間進行預測。生產者根據目前的農業市場情況,對大棚內的施肥情況和濕度溫度進行調整,進而掌握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對產品的上市時間進行調整,通過對保鮮、溫度等調節,調整農產品的上市時間,進而收到高利潤。例如:湖北某漁業區,建立河蟹的保鮮庫,使河蟹得到保鮮,到了銷售螃蟹高峰期時調整保鮮庫的溫度,進而獲得好的收益。
預測農業災害。農業在生產過沉重會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例如:大風、洪、旱等因素都會對農作物造成不良影響。分析歷史數據可知以往的氣象規律,并得出風力、雨水量與農作物產量之間的關系,在得出預測結果后做出及時的保護措施,減少農作物因氣象原因受到的影響,進而提高農作物產量。
四、農業服務方面的應用
(一)信息管理的應用
農民對土地的占有、種植、收益等是土地承辦經營權實施后的主要權利,也是農民對土地使用的最基本的權利。因多方面條件限制,不同地區的土地承包管理出現混亂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權利的應用規模以本地區為主,手工作為主要的管理方法,不能夠與時代同步。這種情況下,管理和應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必將通過信息化實現。通過對遙感、計算機、定位系統的應用,建立高效化、規范化的管理平臺,進而實現農民對土地的管理權和使用權。
(二)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各行各業都在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社會效益的重要性,食品污染成為農產品的主要問題,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逐漸偏向綠色食品,因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價格較普通食品的價值昂貴,很多不良商家找到了“商機”,因此,很多消費者買到了假冒的有機食品。應建立食品查詢系統,使消費者能夠在平臺查詢到綠色食品的真偽,該系統能夠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在購買綠色產品前都愿意對食品真偽進行查詢,這種大規模、大容量的訪問符合了大數據的特點,也是其強項。
(三)農資服務
通過對多少數據的利用,對農業生產的銷量數據和生產數據進行收集并分析,并根據當地的季節、氣候、民族等因素,設計相關模型,并對農產品地區間的供求管理進行預測,并提前預警。在預測過程中,能夠對明年的農產品需求種類進行提示,并顯示適合明年種植的農產品,進而購買種子并了解該農作物的特點,這種服務能夠提前預知市場的需求,并并在打破供求平衡前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提高農民收入;通過對市場的預測,能夠使農民根據資料和實際需求進行生產,并充分調配,減少農過剩的農產品給農民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農技服務
根據我國近幾年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在農業領域中種植、水產和畜牧的發展勢頭較好,在以往的農技服務中,農技人員是主要的服務手段,但市場上的農技服務人員專業水平有高有低,只有少數人員具備專業素質,且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工式的農技服務已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對農業生產的推動效果也無法繼續提高。此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病蟲害數據庫、養殖數據等與以往的數據進行結合并分析,并建立模型,通過分析模型,對農戶配備專業的農技服務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而提高農技服務的針對性。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將農民種植中的難題進行解決,進而提高農技服務的實用性。
(五)農業信息服務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農民對市場信息的需求量逐漸加大,但因各種限制因素,農民能夠獲取并利用的信息很少。而大數據技術能夠對農民的地區、信息、農作物種類等信息進行收集并分析數據,將數據與以往的數據和相關的政策相匹配,提供給農民信息,農民在獲取到市場信息后能夠最快得知市場需求,并獲得相應的技術和農技服務。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民對市場信息獲得的速度,也改進了服務部門對農民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農民能夠在信息指導下,準確的掌握市場動向,提高農民收入。
(六)農業應急管理的應用
近年來,關于我國農業應急管理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農作物會在天氣、土壤、災害等因素下受到破壞,使農產品質量下降給農民的收入造成影響。應急管理已經成為解決農業種植問題的主要矛盾,解決該項問題也是農業部門的主要職責。依賴于大數據技術并對災害問題進行預測和預警,是目前必須要做的。例如:動物疫情中,對疫情做出緊急應對,并通過指揮中心對信息部門進行梳理,并對數據內容進行確定,建立緊急目錄,共享和交換數據,融合數據后挖掘并活化數據。
五、農業領域在應用大數據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分散
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化社會中,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和云計算,對此相關部門建立了多個數據庫,地方農業部門也相繼建立了地方數據庫。因數據不統一在整合過程中就會加大難度,且沒有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要求,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就會出現失誤,收集到的數據也無法發揮其作用。因大數據技術在融合的基礎上才能夠發揮其價值,這種分散、單獨的數據不能發揮作用。若將數據分散開來只會實現數量上的大數據,大數據的特點和優勢得不到發揮。
(二)缺乏對大數據資源的規劃
規劃農業大數據就是對數據的收集、傳輸和使用,農業信息中,數據資源規劃是基礎工程,但農業資源資源缺乏整體性規劃,且建立目標不清晰,資源的分布和結構不平衡,資源的共享和交換比較缺。農業領域在新時期下,快速發展,且規模逐漸擴大,在不依靠大數據的前提下,農業收集、整合、分析的數據都會發揮不到作用。
(三)數據來源不足
目前,我國收集農業數據的渠道不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一些數據量缺少、頻度不夠、連續性不強和涵蓋面窄等是主要問題。當前,收集到的數據經過層層上報后,不能夠保證其實時性,這種傳統的傳送數據的方式降低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農業網站上的數據得不到及時的收集和整合,因此數據來源的渠道得不到利用,影響農業發展。
(四)數據利用率低
合理的利用農業數據能夠幫助農民預測風險并提高收入,但目前的數據庫不能對圖片、文檔進行利用和處理。對數據的利用還不達一半,很大一部分的數據得不到開發,價值農業數據較為分散,標準不同,只能單一的利用,具有機智的數據還沒有挖掘出來。
六、農業領域大數據的建設
(一)使大數據標準化
目前我國農業大數據還處在剛剛建設階段,農業部門和農民提高了對大數據的認識,建設農業數據平臺,能夠促進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建設農業大數據,應將規范化和標準化作為發展目標,并對農業內外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信息的整合,并建立相關的管理體系。促進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進而提高農民對數據的利用率。
(二)建立數據平臺
有關部門應建立數據平臺,是農民能夠通過數據得到往年的種植信息,進而掌握市場的動向。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利用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對數據的整理和加工建立數據資源平臺,并在技術的幫助下提高平臺的價值;在平臺上分析成果,并對政府和企業和農民進行服務。
七、總結
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領域想要快速發展,就要依靠大數據技術,通過大數據對病蟲災害和市場進行預測,并調整農作物的成熟度,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但目前,我國農業大數據技術還處在發展階段,各方面還不成熟,因此,應加強對大數據的研究,并提高對大數據的利用率,進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強.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分析及建設策略[J].新疆農業科技,2015,(1).
[2]田宏武,鄭文剛,李寒.大田農業節水物聯網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學報,2016,32(21).
[3]任婷婷,辛慶強,呂猷等.內蒙古農業領域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芻議[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7,38(3).
[4]王應海.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在灌溉領域的應用初探[J].節水灌溉,2017,(3).
[5]趙樹林,徐鵬民,呂光杰等.數據融合算法在農業物聯網信息采集中的研究與應用[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1).
[6]藺旭東,周軍鋒,劉佳.資源關聯性大數據分析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2).
作者簡介:郭云麗(1986—),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