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教師如何利用創設情景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闡述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從學生思維出發、利用故事和設置情節的方式創設情節提高教學質量,總結了采用情景教學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旨在通過創設情景教學的方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景教學;高中;數學
一、接近學生思維習慣的高中數學情景創設
學習要講究方法,高中生是否能夠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高中三年數學的學習至關重要,一些高中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第一變現就是害怕,面對問題完全是茫然的,不知道怎么去解決,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此時教師就需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創設出最適合學生的情景教學,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同學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基礎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老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帶學生的思維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比如,在學生學習《函數的概念和圖像》這一節的內容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制定出學習的目標。函數的學習是不斷發展的,初學函數之時也許并沒有那么困難,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難度的不斷加大,函數這一章節就會讓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所以在設置這一章節目標的時候就就可以把問題設置的更加簡單,讓學生們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了解函數的定義域及對應法則的含義和能利用集合與對應關系的語言來刻畫函數。這兩個知識點對于在學習數學這門學科的任何人都是相對容易完成的,所以創設出接近學生思維的情景就是比較容易取得較好效果的,不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歸納函數的概念,也可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
二、通過故事創設高中數學情景
掌握講故事的技巧之后,通過講故事創設情景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于抽象思維的接受度更高。講故事講究的是采用學生們日常感興趣且容易聽懂的事作為創設情景的素材,來帶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比如在學習《并、交、補》時,學生們對這一知識點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對這三個概念符號記憶比較困難,此時就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對學生們講講自己當初學習這個新知識的時候是如何記住這兩個符號的,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來進行講解,更有利于對這個知識點的感同身受更有利于對這個知識點的把握。
在創設情景時還可以采用另外一種講故事的方法,就是不僅僅是老師講,也可使學生通過分小組合作的方式講故事創設情景,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各方面發展較成熟,所以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在將來學生面對社會時是至關重要的,當教師講完一個具體的實例后,讓學生分成兩組通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后,讓他們用不同的故事講老師所舉的實例,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近學生之間的感情。比如在學習《集合》這一章節時,由于“集合”對于高中生來講是一個新知識,會顯得比較陌生,集合里面的包含的概念也是比較多,很容易使學生對相關概念傻傻分不清楚,因此情景教育的特性在此時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我們可以通過老師先拋出所創設的故事情景,假如,班級要開展一次戶外活動,要求全班同學集體參加,就是我們今天將要講到的知識點集合,同學們可以分兩組分別進行同樣的情景舉例,思考集體和集合兩個概念的不同之處,然后老師再近一步對元素之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們在學習集合這一概念時,就不會再把概念弄混淆了,以此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設置有用的情景
由于數學這門學科的抽象性,所以老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也應該設置出有用的情景,所謂“有作用的情景”就是要創設和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情景,通過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情,引出所要教授的新內容,也就是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設置出一些懸念,讓整個課堂充滿探索的誘導因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通過這種方法設置出來的情景可以使學生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聽的更加明白低學習難度,同樣對于老師也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總結
綜上所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來的情景是提高數學質量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情景教學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改變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舊思想,讓數學這門學科在學習過程當中不會那么枯燥,從而使學生學習更加輕松 ,老師教學更加輕松。情景教學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對數學知識積積極探索,對待問題能獨立分析、思考和解答,還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增近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感情,加強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因為很多情景的創設都是需要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
參考文獻:
[1]魏娜.高中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法探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6(30):42-43.
[2]戈進寧.創設情景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J].科普童話,2016(26):46.
[3]劉東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梁芝武,貴州省鳳岡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