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凈 耿軍會 陳小榮
【摘 要】 非研發創新與研發創新都是創新的重要形式,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績效,非研發創新對于中小企業尤其重要。但在目前傳統創新理論為主的研究中,創新績效評價更多反映的是研發創新的結果,而沒有體現出非研發創新的作用。利用文獻分析法,將中小企業非研發創新分為兩大類六種模式,即技術類包括外部技術和知識采用、現有知識創新應用和改良、產品和服務定制與設計,非技術類包括營銷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此基礎上,梳理了每種模式的創新績效評價指標,以全面反映中小企業的非研發創新績效。
【關鍵詞】 創新績效; 非研發創新; 評價指標; 中小企業; 探索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F27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08-0067-05
一、引言
非研發創新(Non-R&D; Innovation)與研發創新(R&D; Innovation)同是創新的重要形式,在企業的創新實踐中,非研發創新活動廣泛存在,包括尋找、發現、實驗、開發、模仿或者采用新產品、新工藝及新組織形式的眾多活動,可以說,非研發創新是企業中除了研發之外的各種其他創新類型的統稱,這些活動本身具有創新性或者與創新的實現有關[1]。考慮到研發的高投入和高風險,非研發創新活動更是缺少研發資源的中小企業的主要創新模式[2]。但在已有的企業創新文獻中,95%的研究中自變量都是研發[3],可見,傳統創新理論中,研發幾乎與“創新”是等同的,非研發創新無論從理論研究上還是政策制定上都是被忽略的。實際上,以收益變化來衡量的話,實施研發創新和非研發創新企業的創新績效并沒有顯著不同,但仍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那些實施非研發創新的企業的創新績效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測量?非研發創新變量能夠多大程度地測量創新績效?[4]
傳統創新理論中,創新績效更多地反映企業創新中技術研發活動的創新結果,甚至研發是解釋創新績效的唯一因素[2]。然而,在創新活動多樣化的情境中,研發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線性關系將被打破。非研發創新活動在企業創新實踐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把其作為經濟模型中變量的研究還不多見,僅依賴研發數據難以反映全部的創新[5]。也就是說,傳統研發中心論的觀點已經不能全面解釋中小企業的創新戰略、創新優勢及創新績效,必須從企業的創新實踐出發,充分考慮非研發創新活動,才能體現出企業創新戰略和行為的多樣化及全面的創新績效。
綜上,目前國內外關于非研發創新績效的文獻相對匱乏,不能全面反映非研發創新的績效表現。本文將在回顧現有非研發創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非研發創新的模式類型,并針對性地提出中小企業非研發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以期實現非研發創新績效的可測量和可操作化。
二、研究述評
(一)非研發創新內涵和模式的相關研究
非研發創新在企業中廣泛存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早期研究將企業中存在的除了研發之外的設計、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活動都納入非研發創新活動的范圍之內,但沒有形成非研發創新的明確概念。進入21世紀,創新的范式開始從內部研發轉向系統性創新,非研發創新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明確界定了非研發創新是指企業中除了研發之外的各種其他創新類型的統稱,這些活動本身具有創新性或者與創新的實現有關[1]。
已有文獻對非研發創新活動模式分類的探討比較多,Arundel et al.[6]首次較為系統地研究了非研發創新,總結了技術引進、漸進改良、反求模仿以及現有知識的創新組合應用四種非研發創新模式。楊桂菊等[7]通過探索性案例分析,提出基于獲取式學習可能導致企業的四種非研發創新行為,分別是破解和應用先進技術、獨特的功能和外觀設計、相似但有新價值的產品、產品集成創新。Lopez-Rodriguez et al.[5]基于已有文獻,將非研發創新活動歸為三類:運用現有技術知識對產品和程序進行微小調整或增量改變;模仿或采用使用者開發的創新;以新的方式整合現有知識。
在“互聯網+”的新時代,僅有技術創新、產品或流程創新是不夠的,商業模式、營銷和組織創新也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重要來源,在非研發創新活動中也逐漸受到重視。鄭剛等[1]提出非研發創新分為技術和知識采用、反求工程與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市場創新四種模式。孟禹[8]通過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出中小企業非研發創新活動的五種模式,分別是產品與服務定制、模仿與設計、外部技術采用與改良、組織創新和市場營銷創新。Zheng et al.[2]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將非研發創新活動分為五類:營銷創新、技術采用和漸進調整、產品和服務的顧客化、組織創新、模仿和設計。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更是不可或缺,對于企業構建競爭優勢有重要價值[9],也驅動著企業的成長和收益[10]。每家企業都要找到獨特的商業模式,并且為了保持長期競爭力還要不斷地再思考、再設計和再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中小企業也必須依靠自身資源進行商業模式創新[11]。綜合以上,現有研究認為非研發創新活動可以分為技術類和非技術類創新活動,技術類包括技術和知識的采用、漸進式改良、反求與模仿、現有知識的創新運用和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等,非技術類包括營銷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
(二)非研發創新研究中創新績效的度量
現有關于非研發創新與創新績效的實證研究中,創新績效往往用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來測量,其中R&D;投入、專利數量、研發人員數量和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比重等指標是經常使用的客觀指標。主觀指標主要是指采用李克特量表來進行主觀判斷,尚潤芝等[12]以創新想法的產生、對創新的支持、創新實施3個方面的8個問項來測量創新績效。孟禹[8]實證檢驗了五種非研發創新活動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其創新績效的測量問項為“新產品開發的數量不斷增加”“專利申請的數量不斷增加”和“新產品的開發速度不斷提高”。
雖然非研發創新活動廣泛地存在于中小企業之中,而且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但目前創新績效的測量更多沿用主流創新理論的思路,將研發作為創新的起點或主要模式,而忽略了創新的本質以及中小企業創新實踐的實際情況(研發投入低、技術專利少)。從創新投入的角度來看,研發費用支出這一傳統的創新評價指標已經難以全面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而從創新產出來看,研發人員數量、專利擁有數量等評價指標也僅能反映研發創新,而不能涵蓋非研發創新帶來的創新績效。大多數文獻中將研發作為衡量企業創新績效主要因素的現象已經被意識到,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測量中沒有體現出非研發創新活動的獨特作用[4]。非研發創新活動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創新績效?這正是本文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
三、非研發創新績效的探索性分析
歐盟創新調查(CIS)是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創新調查,調查的范圍從最早只關注企業中的技術性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到關注非技術性創新,加入了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中研發之外的創新活動,隨著商業模式、營銷和組織的創新在企業成功實踐中越來越重要[13],2005年的CIS中開始加入了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包括商業模式創新)的內容。根據對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創新調查的梳理,本文將非研發創新活動分為技術類和非技術類兩大類模式,其中技術類非研發創新包括外部技術和知識采用、現有知識創新應用和改良、產品和服務定制與設計,非技術類非研發創新包括營銷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本文以CIS創新調查和非研發創新的相關文獻作為構建非研發創新績效評價指標的依據和提取測量題項的主要來源。非研發創新模式的歸類、具體內容及績效表現見表1。
(一)技術類非研發創新的績效表現
1.外部技術和知識采用的績效
中小企業往往是“技術采用者”[14],在非研發創新活動中,技術采用是一種最為普遍的模式,所有通過從外部直接購買或者學習技術而實現創新的方法都是技術采用[9],包括直接從企業外部采購創新性的機器設備,對其只做很小改進甚至不做改進而直接采用,直接技術采用可以快速地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除了設備之外,模仿和反求也能夠使企業獲取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對外部現有產品或技術的學習,能夠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模仿和反求都不是抄襲和復制,關鍵點是在學習產品和技術之后形成企業的獨特認知,從而實現創新,甚至能夠形成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常用的有購買生產許可證和專利、破譯先進產品技術等活動,甚至是通過網絡獲取與產品和技術相關的關鍵信息,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有利于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15]。
企業對外部知識的獲取,尤其是獲取那些內嵌在產品和工藝中的知識[6],非研發創新活動往往是由與客戶相關的實用性知識驅動的[13],企業在進行技術搜索時更加注重市場知識。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合作甚至是社交網絡、創新網絡都有利于企業獲取外部知識,從而提升創新績效。
2.現有知識創新運用和改良的績效
現有知識的創新運用往往比創新新知識的成本低且風險小,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利用現有知識進行創新更為重要。對“已有知識的創新應用”也是以技術為載體的創新,是對企業現有知識的創新整合,包括工業設計和工程項目等[6],應用較多的是將現有技術創新整合到新領域等交叉整合創新,這種創新也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創新新產品和服務。
漸進性改良是一種利用式創新,是對企業產品或工藝等的微小改進。這種創新往往是基于現有的知識積累,要求企業追蹤性地挖掘行業領先技術,掌握最新的知識,具有良好的知識網絡嵌入性[16]。由于中小企業創新資源和能力的有限性,往往傾向于采用漸進性改良,這種創新模式有利于企業不斷擴展和積累內部知識及技能,降低創新成本,為現有顧客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17],甚至能夠提升現有分銷渠道的有效性。
3.產品和服務定制與設計的績效
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或改進是創新的一般性內容,從已有研究來看,非研發密集型企業和中低技術企業的產品開發方面往往比較弱,而更多通過產品改進的形式進行創新[18]。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加符合客戶需求,提升顧客體驗和滿意度。對新的產品和服務的探索及利用,需要建立在技術進步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中小企業往往掌握的世界先進技術較少,所以定制和設計作為利用各種知識的重要行為,能夠使中小企業的產品實現差異化和具有競爭力[2]。
(二)非技術類非研發創新
1.營銷創新
在《奧斯陸手冊》(2005)和CIS 2012中,都將市場創新加入非研發創新的調查內容之中,市場創新是指對傳統營銷策略的全面創新,是新商業方法在產品設計或包裝、產品渠道、產品促銷和定價策略中的使用[14],具體包括不改變產品功能或用戶特征的產品設計和產品包裝的改變,新的產品展示方法,特許經營權在內的新銷售渠道,能給產品帶來新形象的新商標,適應產品或服務需求的新定價方法。本文借鑒孟禹[8]、Zheng et al.[2]的實證檢驗結果,將產品設計劃入技術類非研發創新中,因此,本文的營銷創新指的是除產品之外的定價、分銷和促銷等方面的顯著改變,包括創新性的定價策略、營銷渠道和促銷手段等,以關注和提升顧客的需求體驗為目的。營銷創新不僅針對新產品也包括現有產品,其目的通常是通過開辟新市場提升產品的銷售量,更好地迎合顧客需求,對產品進行新的市場定位[19]。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發生了較大改變,價值創造、傳遞和實現的“微笑曲線”也發生了變化,用戶參與、消費體驗甚至社交評論等對營銷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也使得營銷創新這一非研發創新的作用凸顯[20]。
2.組織創新
《奧斯陸手冊》中將組織創新定義為企業在商業實踐、工作組織和外部關系中新組織方法的應用,是“隱藏”在其他創新行為后面的基礎性組織因素,如提高員工學習和知識分享的新機制,部門的整合和分解,質量管理體系的應用,新的教育和培訓方案等[14]。一般來說,組織創新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工作滿意度[19]。
本文將組織創新分為人員、組織內、組織間三個維度。第一,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員工和管理者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和有效創新活動所需的技能,尤其是刺激個人能夠實踐新的想法,具體包括招募和識別創新人才的方法、應對創新挑戰的訓練、支持創新的獎勵和績效管理體系等[21]。第二,組織內部職能部門的新設立或重組,如新產品的研發需要新的生產或營銷部門,新部門的成立有助于新產品的迅速市場化、擴大市場份額以及取得更好的銷售業績。跨部門團隊合作對加速創新進程以及促進信息在不同業務單元間流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知識管理、質量管理、CRM等系統的應用,新技術下物流系統的創新也能夠極大地提升知識在組織內的流動效率、員工的滿意度及產出效率。第三,外部合作的實踐經常依賴于一些正式協議,企業與外部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形成的創新聯盟及網絡等都是外部合作的重要形式,這些與外部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外部知識獲取渠道,有利于提高互補性知識的可得性,促進新知識在創新活動中的應用[4],以及分擔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成本和風險[21]。
3.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是一種組織創造、傳遞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聚焦于價值創造,包括顧客價值、企業價值或經濟價值的創造[11]。商業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必須不斷地管理和創新,要評價、調整和發展商業模式以保持和維持價值的未來增長[22]。
商業模式創新更多是考慮技術蘊含的經濟價值及經濟可行性,強調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整合創新高層次的資源、制度和模式等,為客戶和企業自身創造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也出現了新的關鍵要素,如社群、平臺、跨界、資源聚合和產品設計,并能夠實現產品技術創新都無法實現的熊彼特租金,衍生出互聯網模式下特有的連接紅利[23]。總的來說,商業模式創新能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更有效地迎合顧客需求,提升現有產品質量或性能以及降低產出成本。
四、結論
關于非研發創新的文獻越來越多,但非研發創新活動仍然是“黑箱”,尤其是中國情境下的實證研究還非常少[2]。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隨著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越來越認識到了非研發創新活動的重要性,未來無論是非研發創新活動本身還是其績效貢獻,都需要深入研究也必將成為中國情境下的研究熱點。
本文通過對非研發創新及創新績效相關文獻的分析和梳理,結合互聯網等新技術發展的背景,對中小企業非研發創新模式進行了重新區分和界定,并提出了不同非研發創新模式對應的創新績效,是對現有以研發因素衡量創新績效為主的文獻的理論補充。本文提出的非研發創新績效測量指標,符合在中小企業中占主體的非研發創新活動的特點,有利于全面衡量中小企業的創新效果,有助于企業和政府權衡研發和非研發創新投入,重視創新過程中的非研發創新因素及產出,以非研發創新促進研發創新的實現。
本文的不足之處是僅從理論上梳理了非研發創新績效的測量指標,但沒有實現非研發創新績效的可操作化,未來還需要通過實證方法進行探索性和驗證性因子檢驗的進一步完善。另外,還發現以下有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1.對不同創新類型的區分是衡量企業創新的關鍵,不同的創新類型也將為企業帶來不同的產出。有些創新的結果能夠用財務指標來測量,那么這些結果就比較容易識別和量化。但有些創新結果不宜測量,因為他們往往不能直接作用于財務績效。因此,在對創新績效進行測量時應該是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多元指標體系,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創新績效。
2.中小企業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既包括高技術企業也包括傳統行業,由于所處行業的不同,對中小企業的非研發創新模式很難清楚劃分。由于互聯網等新技術因素的采用,電子商務對某些企業來說是產品(服務)創新,對另一家企業來說可能是營銷創新。因此,非研發創新模式的劃分跟企業所處行業相關,未來應根據中小企業所在行業進一步分析。
3.在企業中,研發創新和非研發創新往往是同時發生的,非研發創新既是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直接來源,也是研發創新的重要條件。如組織創新是企業所有創新活動的組織保障,產品和流程創新等都需要組織創新的配合;在互聯網等新技術背景下,技術創新必須與商業模式創新協同發展。因此,不僅非研發創新的直接績效結果需要測量,其與研發創新的交互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和機制[19]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剛,劉仿,徐峰,等.非研發創新:被忽視的中小企業創新另一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1):140-146.
[2] ZHENG G,GUO Y,WANG Y.Non-R&D; innova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SMEs:An empirical study from Zhejiang provi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6,13(6):1-20.
[3] 楊桂菊,李斌,夏冰.被忽視的創新:非研發創新研究述評及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6):149-154.
[4] HERVAS-OLIVER J,GARRIGOS J A,GIL-PECHUAN I.Making sense of innovation by R&D; and non-R&D; innovators in low technology contexts:A forgotten lesson for policymakers[J].Technovation,2011,31(9):427-446.
[5] LOPEZ-RODRIGUEZ J,MARTINEZ-LOPEZ D.Looking beyond the R&D; effects on innov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non-R&D; activities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EU[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7,40:37-45.
[6] ARUNDEL A, BORDOY C, KANERVA M. Neglected Innovators:How do innovative firms that do not perform R&D; innovate?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the innobarometer 2007 survey No.215[D].INNO Metrics Thematic Paper,2008.
[7] 楊桂菊,李斌.獲得式學習、非研發創新行為與代工企業品牌升級——基于三星電子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軟科學,2015,29(8):25-32.
[8] 孟禹.中小企業非研發創新模式探究及其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研究:以動態能力為中介變量[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 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72-194.
[10] CASADESUS-MASANELL R,RICART J 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95-215.
[11] MAROLT M,LENART G, D,et al.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slovenian SMEs[J].Organizacija,2016,49(3):161-171.
[12] 尚潤芝,龍靜.高科技企業研發團隊的創新管理:網絡結構、變革型領導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學管理研究,2010,28(5):76-79.
[13] HEIDENREICH M.Innovation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uropean low- and medium- technology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 (3):483-494.
[14] TRIGO A.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R&D-; and Non-R&D-Intensive; service firms:Evidence from Firm-Level latent class analysi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3,20(1):48-68.
[15] 范秩琳,吳曉波.二次創新視角下的產業集群演進:諸暨山下湖珍珠產業集群案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0,28(1):6-9.
[16] 程聰,曹烈冰,張穎,等.中小企業漸進式創新影響因素結構分析——資源基礎還是能力制勝?[J].科學學研究,2014,32(9):1415-1422.
[17] 鄭兵云,李邃.競爭戰略、創新選擇與企業績效[J].科研管理,2011,32(4):59-68.
[18] RAYMOND L,ST-PIERRE J.R&D; as a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MEs:an attempt at empirical clarification[J].Technovation,2010,30(1):48-56.
[19] PIPPEL G.R&D; cooperation for n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4,23(7):611-630.
[20] 劉小玲,趙越,梁.企業非研發創新活動的特點及其政策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171-173,185.
[21] RAMMER C,CZARNITZKI D,SPIELKAMP A.Innovation success of non-R&D-performers;:substituting technology by management in SM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3(1):35-58.
[22] 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3):41.
[23] 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