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笑墉 趙旭
摘 要: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的一致追求和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文化反思和創新,也需要在現實層面上采取有效途徑進行積極的保護和治理。要正視自然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可推動社會綠色、環保、低碳發展。在具體實踐中,通過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升級、加強國際生態合作等諸多方式來加強我國當前的生態經濟建設。
關鍵詞:生態;生態經濟;循環經濟
生態經濟思想就是指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被稱之為自然生產力。人類社會發展不僅需要社會生產力的支持,同樣需要自然生產力的支撐。因此,要正視自然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可推動社會綠色、環保、低碳發展。
1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中,自然生產力就是人類通過利用生態環境提供的自然資源作為生活資料的能力。而社會生產力則是指人類通過對生態環境提供的自然資源作為生活生產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來支撐社會發展的能為1。他指出,自然生產力在一定情況下是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利用的物質資料皆源于自然,雖然我們可以利用當今社會高超的科學技術來提高生物的自然生產為,但是科學技術作用的應用仍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因此,生態環境就是生產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生產力想要得到發展,就必須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在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能夠使二者相平衡的重要點,如此,經濟社會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國現如今的生態問題越發嚴重,與傳統的社會發展觀是脫不開關系的。傳統的發展觀是一種對自然生態瘋狂索取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雖然前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越到后期我們就越能體會到這種傳統發展觀給我們的世界帶來的巨大破壞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因此,我們如果想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我們做到在發展生產為之時不忘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豎決不能為了發展生產力而去破壞生態環境,絕對不能為了一昧的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保護環境而不注重經濟發展,而是要實現既要發展經濟,更要做好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大力發展循環和低碳經濟,讓國家經濟發展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為我們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著想。
避免將經濟發展中心論或生態中心論簡單化和絕對化。這種認識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生態經濟思想、和諧發展理念。只有建設生態文明,才能保證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并且促進經濟的轉型,倒逼結構的調整,才能進入中國經濟建設的新常態。
2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生態升級
中國將來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這條路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強調:“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把節約資源作為根本之策。”3從源頭起始,合理的規劃、合理的開發資源,將中國的資源開發徹底從陳舊式、粗暴式的開發轉變過來,徹徹底底的改變“飲鴆止渴”老思想。
習近平提出綠色發展有它獨特的意義,一方面綠色發展代表的循環、低碳、節能減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綠色發展代表了生態文明理論的內在意義,循環發展是通過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利用率。循環發展就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發展的核心就是沒有廢物,所有的剩余物都是一種資源,廢物只是沒有發現它所存在的價值。低碳發展不僅僅單純指將炭的排放量數值降低,更深一層就是從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最大可能減少排放。通過采取各種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帶來的能效。低碳發展還包含對新能源的發展,通過發展新型能源,降低原有的能源消耗強度,碳排放總量來解決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消耗,不可持續及現有能源消耗所帶來的環境破壞等問題。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粗放型發展方式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式轉變。”4在這次變革中,要清楚的意識到科技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運用高新技術,才能實現綠色發展,才能為建設智慧城市、森林城市提供保障。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正在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我們已不能對環境惡劣問題坐視不管,不能繼續無休止的破壞環境,浪費環境資源。我們要做的是更好的結合生態壞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綠色發展的道路。”5
3尋求生態保護合力擴大國際合作影響
人類一直宣揚科學技術、教育、思想等無國界,其實,生態環境也是無國界的,這就需要我們擔當國際生態義務,尋求生態保護合力,共同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國際組織就開始探討、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與奧巴馬共同發表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兩國元首重申了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的重要觀點,還強調了兩國在應對這一嚴峻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兩國元首強調必須堅定推進落實國內制定的一系列環保政策,兩國應該加強合作和協商,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向綠色、低碳、環保型經濟轉型。習近平在紐約會見了丹麥首相拉斯穆森,雙方就加強氣候變化、北極科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習近平指出:中國愿與丹麥一起加強合作,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推動巴黎大會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新協議。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時再次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講話中他提出了中國在未來將要達成的一系列具體目標,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提出以及相關措施的實施,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也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的關注。這體現出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同和支持,這是世界各國利益相關的一次成功的創舉,獲得了國際上的一致認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同時,也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這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世界來說,是各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都要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將繼續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生態文明成果分享。開展生態文明交流,推動生態成果分享,利于在思想、實踐碰撞中得到提升,讓人類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美麗地球和諧世界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6.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
[3]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 2014-7-11.
[4]國家發改委:強力推進節能減排[J].資源節約與保護,2014-02.
[5]王學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六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N].人民日報.2013-6-3.
[6]趙旭.論馬克思自然觀及“五元論”的本質[J].社會科學輯刊,2012(9): 42-45
作者簡介
畢笑墉(1990—)男,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趙旭(1982—),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