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各個時期,文學大家層出不窮,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古人云“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改變人的認識觀念,提升人們的意識水平,那么深入探究優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其次從中國古代的典型文學作品和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兩個方面,探究了優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結合其文學價值,從思想政治的角度展現其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優秀文學作品;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
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所采用的一切物質,文化和信息等要素的總和。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其內容都傳遞著某一時期的精神思想狀況,其不僅是我們了解當時的思想文化的重要向導,更是我們汲取其中優秀內容,加以現代化的詮釋,用以對當代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典型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跨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以及早期封建社會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過程。《詩經》作為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上的代表作,值得我們對其進行深刻的解讀,其中最長的一首詩《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第一句說:“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從文學意義上看,是在敘述農民的日常的勞作與艱辛,但在我們思想政治課中可以深入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使青少年體味生活的不易,進而更加珍視現在的所得所有。除此之外,它對于為政者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詩經·毛詩序》說:“《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至王業之艱難也。”為政者要以百姓的利益為先,社稷才會穩固,百姓才會安居樂業。而在當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保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詩經》之后,詩壇上再無作品能出其右,幸而《楚辭》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后多個世紀的沉寂。《楚辭》收錄了《離騷》、《九章》等優秀作品,被稱為中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它對于豐富人們的人文知識,培養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秦以后,在《楚辭》的基礎上,漢賦得到發展,《子虛賦》、《上林賦》是其中翹楚,《鵬鳥賦》中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患得患失又有何用呢?堅定前行,才是明智之舉,這也正是提醒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實踐的作用。除《詩經》、《楚辭》、《漢賦》外,漢唐以后,又有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詩語言優美而感情豐富,不僅有《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壯志,以激勵當代青年要勇于克服磨難,增強民族自信心;更有《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以田園美景,展現生活的美好。而到了宋代,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在物質豐富的前提下,開始進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漱玉詞”,既有清麗脫俗的《如夢令》兩首,又有凄婉曲折的《醉花陰》,閨中女子尚有如此情懷,頂天立地的男兒又怎會默默無聞,這是給予當下青年一代努力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堅定的信心。蘇軾“志存高遠氣沖霄漢,壯志凌云響徹九天”、“扶搖直上氣貫長虹,百折不撓扭轉乾坤”的豪言壯語、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凌云壯志,無不字字珠璣,激勵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到了元代,文學作品則演變成了戲曲的形式,元曲中的《竇娥冤》、《單刀會》、《山坡羊·潼關懷古》、《天凈沙·秋思》每一部作品都擁有其獨特韻味。到了明清時期小說得到發展,《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四大名著成為中國文化的瑰寶。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文化更是優秀文學中的精髓,它的文學價值固然值得學者們研究,但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更是不容忽視。《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地、普遍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當下,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不足消費主義思潮等新思潮對當代青年的思想產生了巨大沖擊,伴隨著道德領域一系列嚴重問題地不斷出現。此時,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力倡導儒家倫理的一些優秀思想有利于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利于幫助當代青年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二)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現代的文學作品在遠離了封建統治的桎梏之后,迎來了新的起點,白話文登臺亮相,以新形式來書寫新的篇章。魯迅的《吶喊》從文學意義上來說,它展現了革命仁人志士敢于打破腐朽制度和陳舊傳統觀念的勇氣,表達了他們對民族生存深重的憂患意識和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當然,其中更蘊含著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需要我們挖掘,例如,與當時時代相結合,在民族危亡時刻,革命先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與當今時代相結合,我國已經到了改革的深水區,需要我們擁有勇于創新的精神,不斷推進中國現代化改革進程。除此之外,朱自清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再一次凸顯了孝道的崇高地位,有利于良好家風的形成,更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然,還有現代文學叢中傲然挺立著的一朵嬌艷玫瑰——紅色文學,期間又有不同的類型。一種是紅色經典小說,分為長篇、中篇,還是短篇,其中長篇紅色經典小說成就最高,氣勢恢弘,具有史詩特征。比較著名的有《紅巖》、《暴風驟雨》、《青春之歌》、《保衛延安》等等。二是紅色經典詩歌,例如《我愛這土地》、《七子之歌》、特別是毛澤東的革命詩歌是其中的佼佼者。紅色經典詩歌有的充滿革命激情,有的憂國憂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奉獻終生。紅色文學中蘊含的紅色文化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靈魂。繼承革命文化,有利于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三、結論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注。新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的思想意識水平也應有所提高。而優秀文學作品,通過其自身的感染力,能起到了幫助人們凈化心靈、提升人文素養的作用,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因而,我們要加強對優秀文學作品的解讀,努力探究中國優秀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文學作品從“廟堂”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使優秀文學作品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充分結合。
參考文獻
[1]王穎.民族精神教育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36:29-31.
[2]白巖松.白說[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99-100.
[3]都慧英,周方遒.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6):69-72.
作者簡介
劉佳(1994-),女,滿族,河北省承德市人,法學碩士,單位: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