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紫維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社會生活方式、經濟運行規則、企業經營模式都發生巨大改變,人類已進入網絡經濟時代。"互聯網+"將大數據、云計算、知識創新融入互聯網形態演進中,促進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本文綜合分析了"互聯網+"對現代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影響,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經濟,互聯網+,現代企業,影響,對策
1 引言
在網絡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李克強總理于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發展移動互聯網商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聯網+”是使互聯網移動、泛在、應用于某個傳統行業,并加入無所不在的計算、數據和知識,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知識社會的創新2.0,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網絡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延伸,要求現代企業對經營方式、管理理念、組織結構、企業文化、戰略思想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性變革,這對于現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2 網絡經濟和“互聯網+”概述
網絡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它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及由此引發的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相比于傳統經濟,網絡經濟具有全球性、全天性、創新性、快捷性、直接性、邊際收益遞增性、外部性、虛實整合性等特點。網絡經濟并不是與傳統經濟完全對立的純粹虛擬經濟,它以傳統經濟為基礎,又促進傳統經濟的發展。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具有去工具化、去中心化、創新力、信息能源、連接功能等內涵。互聯網+傳統行業=無限種可能,例如:互聯網+零售產生了電子商務,互聯網+媒體產生了新媒體,互聯網+教育產生了在線教育,互聯網+交通產生了打車軟件,互聯網+金融產生了P2P信貸……“互聯網+”模式也成就了一大批知名互聯網企業,例如:互聯網+傳統商店產生了淘寶,互聯網+傳統廣告產生了百度,互聯網+傳統安保產生了360,互聯網+傳統銀行產生了支付寶,互聯網+傳統農業產生了陽光舌尖,互聯網+傳統紅娘產生了世紀佳緣……
3 網絡經濟時代“互聯網+”對現代企業影響的綜合評價
3.1對企業外部環境的影響——PEST分析
政治(P):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總體而言政治環境比較穩定積極,企業應通過互聯網平臺積極尋求海外發展。然而傳統法律法規具有地域差異,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導致網絡安全、互聯網知識產權等問題。企業應嚴格守法,各國政府應加強互聯網法律法規的建設。
經濟(E):網絡經濟使經濟主體間點對點直接連接,交易成本降低,空間距離縮短,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互聯網+”使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成果增加,使實體經濟的生產力提升,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蘊藏著巨大機遇。
社會(S):互聯網及用戶構成了互聯網平臺上企業的基本社會環境。互聯網的普及使技術創新和擴散加快,制造商和消費者縮短距離,網絡消費群體迅速增加,人們的消費理念發生改變。企業需要在產品定位和市場拓展戰略上進行調整和創新,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技術(T):網絡經濟使科技創新加速,許多國家制定了新科技政策予以支持。“互聯網+”在網絡經濟的基礎上,加入了云計算、大數據、知識創新,促進了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以創新融合傳統產業,以科技驅動發展。
3.2 對企業內部環境的影響
生產方式:新的生產方式中,企業主要負責打造品牌,進行產品的設計、營銷,而把生產環節外包給制造商。而且,網絡經濟中的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規模無所謂大小,進入虛擬電子商務市場的門檻也較低,不同企業可以在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可以面向全球市場提供虛擬電子產品。
經營模式:網絡經濟中的經營模式主要是電子商務,它打破了以往的市場局限和交易模式,提高了企業內部的管理效率,使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沖擊。在電子商務模式中,產品宣傳、購買過程、支付手段等都不同于傳統的經營方式,商家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也不同。
營銷體系:在傳統經濟中,地域受限制,信息交流成本高,企業的經營范圍和規模有限。而現代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直面市場,全方位展示產品,搜集客戶信息,提供個性化服務,擴大銷售渠道,拓展國際市場。網絡交易減少了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中間環節,使商品供應鏈發生質的改變,節約了交易費用。
組織結構:傳統企業實行金字塔式層級的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管理信息的傳遞效率低。現代企業要求利用網絡實現生產流程全同步,各職能部門要快速及時溝通,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新的組織結構趨于網絡化、扁平化、靈活化。
管理方式:網絡經濟要求企業在管理上更信息化、系統化,全面管理各個環節,整合價值鏈或供應鏈,系統調配物資和人資,保持信息暢通,提高管理效率。互聯網崇尚開放包容,強調溝通合作,追求自由的工作環境、輕松的工作氛圍,采取彈性工作制、靈活的辦公地點,這些都要求企業創新管理方式。
4 現代企業應對“互聯網+”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信息化建設滯后
我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總體不高,信息化建設落后于網絡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企業并沒有把信息化、網絡化作為一項發展戰略,即使已意識到網絡經濟和“互聯網+”的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卻仍未改變原有的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和經營模式,離網絡經濟的發展要求相去甚遠,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
4.2 文化背景差異
在文化內涵上,許多傳統企業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獨特的文化底蘊,使消費者對其形成一種認可和情結;而網絡經濟中成立的企業還很年輕,不太注重文化內涵,淡化傳統,追求時尚。在文化意識和觀念上,傳統企業比較封閉守舊,信息閉塞;而互聯網崇尚自由平等,信息開放透明。
4.3 組織結構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企業采用金字塔式組織結構,強調層級管理、統一領導、縱向控制。用這種方式管理,信息層層向上反映,問題響應速度慢,決策權集中在高層,導致管理效率低下,顯然不能滿足網絡經濟對速度的要求。
4.4 互聯網人才缺乏
傳統企業注重培養人才梯隊,但管理層年齡偏大,不易對新興經濟作出變通。而互聯網技術人才偏年輕化。傳統企業不懂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品牌宣傳和推廣,缺乏互聯網專業素質人才,也就缺乏最基本的互聯網技術支持,在向互聯網平臺轉型的過程中存在技術困難。
4.5 對“互聯網+”及其影響認識不足
現代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易陷入誤區,以為“互聯網+”只對高新技術產業有影響。其實,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內的企業,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網絡經濟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各環節都有影響,“互聯網+”的內涵在于利用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5 依托“互聯網+”促進現代企業提檔升級的對策建議
5.1 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
企業應完善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業務同步、決策支持等功能;建立網絡平臺,進行產品介紹、品牌宣傳, 與客戶交流互動、反饋意見,促進業務拓展、產品迭代。傳統企業應找到突破口,嘗試電子商務,逐步全面展開,結合實體店和網店,探索新的網絡銷售方式,同時也要防范互聯網風險。
5.2 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代表價值觀,是企業的靈魂所在。傳統企業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應珍惜、保存和延續優良傳統,同時也需轉型,適應互聯網的文化氛圍;互聯網企業在追求創新和速度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建設,賦予產品傳統文化內涵,還可借助互聯網增強文化表現力,擴大品牌知名度。
5.3 創新企業管理模式
創新不僅在產品,更在管理。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意義,理解轉型的必要性;利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新型組織結構,提倡網絡化、扁平化,提高決策速度和執行力度;對企業的戰略思想、目標、策略進行調整,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環境。
5.4 注重互聯網人才培養
企業應對“互聯網+”需要網絡技術人才,也需要經營管理人才,更需要復合人才。企業應以人為本,進行合理配置、培養和激勵,提升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傳統企業應加強互聯網人才的培養,逐步向網絡經濟轉型;互聯網企業已有許多互聯網專業人才,應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體系,發現并留住最好的員工。
5.5 理解和融入創新創業精神
創新是“互聯網+”的核心內涵,變化是網絡經濟的常態。企業應主動擁抱新規則,被迫改變不如主動求變,以后變不如現在變。傳統企業應利用現有的資源集約化優勢,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化大生產浪潮;互聯網企業應用戶至上,預判行業發展趨勢,保持創新的活力與精神,積極開拓市場。希望中國的企業抓住這一時代機遇,為祖國的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阿里研究院. “互聯網+”研究報告[R].阿里商業評論,2015.3.
[2] 艾瑞咨詢. 中國網絡經濟核心數據發布[Z].艾瑞網,2014-2015.
[3] 吳何. 現代企業管理 [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0.2.
[4] 劉培剛. 網絡經濟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11.
[5] 秦亞娟. 中國網絡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2(08):192-193.
[6] 胡志英. 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探討[J].商業時代,2012(05):41-42.
[7] 王曄. 網絡經濟環境下傳統型企業策略轉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9):168-170.
[8] 王向星. 我國傳統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劣勢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