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十分不均,江河的泥沙含量超出國際平均水平,河流的泥沙治理問題十分突出,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性和泥沙含量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我國的江河治理變得十分復雜棘手。大量的泥沙可能會堵塞河道、抬高河床等,本文簡述了河流與泥沙的治理思路,將泥沙資源與水資源共同綜合利用,建立出合適的科學的水沙調控方針。江河的治理應當從局部走向全部,從部分走向整體,更需要與社會發展以及生態需要緊密結合。
關鍵詞:河流治理 泥沙治理 統籌調控 生態環境
1. 概述
我國領域內的河流數量很多,當中有五萬以上的河流的流域面積均高達100平方千米以上,一千五百多條以上的河流的流域面積高達1000平方千米以上。我國地域遼闊,但是水資源的分布有著極其明顯的特點。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均勻性,北方地區水資源分布稀缺,南方地區水資源分布廣泛,因此呈現南多北少的不均勻分布現狀;夏季降水豐富而冬季降水很少,因此季節之間的水資源變化也是明顯的。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因為干旱的氣候等原因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河流里泥沙的含量很高。根據現有數據進行的統計分析可知,我國全國范圍內水土流失的區域面積高達一百八十多萬平方千米,幾乎占了我國全部國土的百分之二十。七大河流多年的泥沙輸送量的平均值大約為二十七億噸,眾所周知,黃河的含沙量最高,其年泥沙輸送量約為十六億噸,占據全國各個河流泥沙輸送量的百分之六十之多。位居第二名的泥沙輸送大戶為長江,其年泥沙輸送量約為五億噸,占全國各個河流總輸送量的百分之二十。我國河流的泥沙輸送量已經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河流泥沙問題已經相當嚴峻了。
大量的泥沙可能會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河流性質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給水利水電工程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問題,同時也為人類的防洪事業和生活質量帶來了威脅。江河治理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泥沙含量的問題,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性和泥沙含量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我國的江河治理變得十分復雜棘手。根本性地對江河進行治理,不僅僅要考慮水資源的問題,也要考慮泥沙的問題。泥沙問題在我國的江河治理中十分典型,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江河大量輸送泥沙含量。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我國的水利學家也一直在研究河流的泥沙治理等問題,同時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但是同時也留存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大量泥沙在河道中堆積,長期性的泥沙淤積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環境問題日益嚴峻。
2.河流與泥沙治理
泥沙問題導致的災害屢見不鮮:洪水災害、河道淤積、土壤侵蝕、水質污染等等,環境遭到了破壞,人類的生活與生產也都收到了不良的影響。為了解決綜合性的治理問題,首先需要系統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和生物工程治理措施的辯證,一方面需要減少相關河流流域以內的泥沙的侵蝕現象,另一方面需要減少進入河流的泥沙量。為此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河流流域以內產泥沙量的預測、河道中泥沙的輸送規律、在不同條件下土壤的侵蝕機理等等。
在治理河流和泥沙的前提下,要保持河流的安全。河流安全的重要指標便是河流的生態需水量。生態需水量包括河流需要維持一定的水質標準的水量、河流的輸送泥沙所需水量、在河口地區濕地與泥沙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泥沙含量的減少可能會對海岸地區造成的不良影響等等。河流的泥沙含量不能多也不能少,泥沙過多會導致河道的淤積,引發洪水的災害,而泥沙含量太低又會會海岸地區造成海水入侵的威脅。
治理河流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水土保持工作。種植樹木能都明顯改線水土流失問題,減少進入河流的泥沙含量。泥沙本身也是一種資源,在江河的治理過程中,要統籌協調,將泥沙資源與水資源共同綜合利用,實現統一的調控。我國泥沙問題的嚴峻性體現在三個主要方面:水沙運動的邊界條件變化的劇烈性;調控臨界參數將會受到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相互制約性;暫時缺乏全河泥沙時間空間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泥沙的去向需要得到統籌的安排,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實則極其復雜多變。為了研究泥沙的運動,要綜合把控河床演變學理論、河流動力學理論和系統工程控制學理論等的最新的研究進展,力求從整個河流的視角出發,建立出合適的科學的水沙調控方針。
在河流的水沙調控工作中,要充分地考慮河流的生態需水量的要求。絕不能盲目工作,要將泥沙的治理與生態需水量的要求相結合,彼此互為協調。我國江河的水沙含量一直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對于江河治理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部分河流的治理方案必須對應的做出調整,以適應時代的需求。黃河下游河道的改造工作不僅僅涉及了下游寬河道的縮窄和設計了下游河灘地區的解放等問題,我們目前的治理方針為:穩定主槽、改造河道、完建堤防、治理懸河以及灘區分類。對于長江而言,長江中游的兩湖:鄱陽湖和洞庭湖的治理問題都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對于淮河,因為河湖分離,故要嚴重對待淮河干流治理以及洪澤湖的治理問題。同時,對于塔里木河流治理時,其河道的整治和其生態輸水的要求必須加以重視。江河治理與水沙調控工作可以與水庫的建設相結合,互相進行調度工作,實現綜合治理的大目標。
3.結論
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江河的水沙治理工作勢在必行,隨著江河問題的日益變化,相應的治理工作也要與時俱進。江河治理的方針策略需要對應著河流環境的泥沙含量問題等的變化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提高我國江河治理工作中的科學技術含量,進一步加強江河治理中的科技創新工作,將是在二十一世紀當中我國江河治理與泥沙研究中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在江河治理的不斷探索之中,在實踐中前人總結了經驗和方法,但是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創新。同時,在江河治理工作中也出現了許多順應時代的高科技的應用,如全球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等等,這些高科技技術為江河治理的統籌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極大地便利,人工智能系統也會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江河的治理中得到進一步的廣泛推廣應用。江河的治理應當從局部發展為全部,從部分發展為整體,江河的治理需要與社會發展以及生態需要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 胡春宏,等 . 大型水利樞紐下游河型變化機理與調控[R].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2.
[2] 劉成,胡春宏,史紅玲 . 中國大陸太平洋流域河流下泄水沙通量的變化[J]. 泥沙研究,2011( 1) : 70-75.
作者簡介:
閆雁鈴(1996.8.14-)女,漢族,河南省鄲城縣,身份證號:412726199608147520,職稱,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