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對于水利設施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我們在看到水利工程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溫度、濕度、土質、以及流域內生物和流域內人群和人文景觀上。對此,我們要在規劃初期就想好對應的解決辦法,盡量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水利工程的建造貫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當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很高,有的國家甚至高達90 %以上,而發展中國家的水電資源開發水平極低,一般在10 %左右。目前,中國水能資源開發也只達到百分之十幾。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研究表明:在未來20 年中,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實現合理配置,滿足防洪、電力供應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但是,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已受到空前的關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認真地考證、研究、推遲,甚至在某種極端情況下中止或放棄新的水電開發方案。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生態問題將成為我國水電建設乃至整個水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水利工程的建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量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在修建大、中型水庫的地區,降雨量會有所增加,這是因為形成了大面積的蓄水,陽光照射之后,蒸發量增加。而且,對庫區以及外圍降雨地區的分布和降雨時間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方面,修建水利工程也會對區域溫度造成一定影響,一般年平均溫度會有所升高。大型水庫的建設使庫區微氣候環境條件有所改變,包括氣溫、風速、濕度、降水等。水庫下部的低溫水對農作物、水生生物、人類生活等產生危害:①造成農作物(主要是水稻)減產。②影響水生生物(主要是溫水魚類)的生長和繁殖。而且,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質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水體經過長距離的輸送或一定時間的貯藏,都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另一方面在庫區內水位抬高,水流緩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同時水庫中由于大量水體的聚集,容易誘發地震,特別是隨著高壩水庫的修建強烈的水庫地震時有發生。
除此之外,修建蓄水工程也帶來了泥沙淤積的問題,例如,三門峽工程為了使黃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設計時想把黃河的泥沙全部攔截在三門峽水庫內,使黃河下游變清,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設計中沒有設置底孔排沙系統,后經兩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積,這不僅使蓄水庫容減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經常引起洪澇災害。另例,1964年蘇聯為埃及在尼羅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壩,在大壩建成前尼羅河每年向地中海輸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積的速度和海水對岸邊的侵蝕速度大致相等。大壩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庫內,地中海岸的沖刷得不到補償,固有的自然平衡狀態受到破壞。
二、修建水利工程對生物物種的影響
修建水利工程對其上下游的水生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修庫筑壩切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如在1981年葛洲壩水利樞紐大江截流前,中華鱘的產卵場地分布在長江上游重慶木洞江段至雷波冒水江段之間。葛洲壩修建后,中華鱘的繁殖群體被阻隔在壩下。由于壩下適合中華鱘產卵繁殖的江段有限,近年的調查說明,其自然繁殖活動被壓縮于壩下約四千米的江段內,自然繁殖規模遠遠小于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之前,導致了種群數量的持續下降。為解決此問題,設計人員也采用了建魚梯、魚道等形式幫助該水域魚類通行。再例如:長江特有的白甲魚、巖原鯉、中華鲅在漁業產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特別是白暨豚近幾年來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除了對魚類有影響,修建水利工程對水域周邊的陸生動植物也產生一定影響。直接影響是指建設水庫和一些永久性的工程對陸生動物和植物造成的直接破壞,間接影響是指土壤被沼澤化或是改變了周圍土地的鹽堿性和當地氣候,進而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狀況。
三、修建水利工程對人類及社會帶來的影響
移民安置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大課題,其對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興建水庫,淹沒土地,必將使人地矛盾更加緊張。如果移民未加妥善安置,還會造成毀林開荒,引起水土流失等問題。眾所周知,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 km2,移民總數超過110萬人,庫區中原有的1599個工礦企業中有1013個實施了破產或關閉。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不可估量。
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引起諸多環境因素變化,如施工期產生的廢污水、廢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會影響施工區的衛生環境和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水利工程在運行過程中會改變某些病原體孳生環境及傳媒棲息地。例如,阿斯旺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水介疾病的傳媒體不再被洪水沖刷,因此血吸蟲病、瘧疾、腸胃炎等發病率急劇上升。
另一方面,庫區淹水對該地區的文物保護和珍惜動植物保護也帶來難題,如貢嘎山南坡水壩的修建,將造成牛羚、馬鹿等珍稀動物的高山湖濱棲息活動地的喪失以及大面積珍稀樹種原始林的淹毀。
四、應對方法或解決方法
應當把眼光放長遠,而不應只看重眼前的一點利益,要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起責任。在進行水利建設時,要制定具體的規劃,小至工程的選擇、大至工程的建設和運營,不但要考慮經濟效益,更要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有些項目不適合修建在自然保護區或者風景名勝區,對一些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一些保護區,應該禁止在周圍修建水利工程或者其他大型工程,要把地方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對一些嚴重損害地區環境的行為,有關部門要進行重新測評。
要樹立和落實生態補償機制。以防止和減輕水利工程建設對這塊區域在經濟上以及生態平衡上造成的破壞。由于在該地區的水利項目建設造成巨大的經濟影響,特別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而且僅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其實很難使他們的經濟得到發展,生態得到平衡。所以,在水利建設的施工方面,應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使有關人員明確“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清楚生態補償以及賠償范圍。在水利工程進行建設時,水利建設資金應保留一部分作為當地的生態補償,以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對當地的生態平衡起促進作用。可以這樣說,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建立,恢復生態價值,不僅可以緩解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過程,也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
水利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使已經形成的平衡狀態受到干擾破壞。水利工程能否帶來環境效益,能否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設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展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自然與生態的平衡機制,研究人類改變自然時對生態的近期和長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土高原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效應評價[J]. 王兵,張光輝,劉國彬,楊勤科,楊艷芬.農業工程學報. 2012(20)
[2]水利工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分析[J]. 洪建樹.科技風. 2016(23)
[3]開展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J]. 王國江.吉林農業. 2016(16)
作者簡介:
徐飛洋(1995.10.06-)女,漢族,河南省焦作市,身份證號:41088319951006034,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