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萍
【摘 要】目的:探討第二產程延長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收的1200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其中第二產程延長的120例作為觀察組,第二產程正常的1080例作為對照組,分析其產后出血率以及產后出血原因。結果:觀察組產后出血率為59.2%,對照組產后出血率為4.2%,對比有差異性和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出血的住院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結論:及早識別、預防第二產程延長傾向的產婦,有效處理第二產程延長的產婦,減少對產婦的傷害。
【關鍵詞】第二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01
第二產程延長在分娩中是常見的一種情況,指的是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的全過程。第二產程延長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頭盆不稱以及巨大胎兒等,會引起很多并發癥。本次對我院收治的1200例產婦進行研究,其中第二產程延長的120例作為觀察組,第二產程正常的1080例作為對照組,分析其產后出血率以及產后出血原因,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收的1200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所有產婦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不能積極配合本次調查的產婦以及患有其他嚴重器官功能損傷的產婦,其中第二產程延長的120例作為觀察組,年齡在20-37歲,平均年齡為(28.6±2.1)歲,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周為(38.9±1.2)周,其中經產婦23例,初產婦97例,有流產史的41例;第二產程正常的108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在21-37歲,平均年齡為(28.7±2.2)歲,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9.0±1.1)周,其中經產婦257例,初產婦823例,有流產史的328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如年齡、孕周、產次等比較無差異性(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第二產程延長的診斷標準:初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在2h以上(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時間在3h以上),經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在1h以上(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時間在2h以上)。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分娩后1d的陰道出血量,產后出血定義為胎兒娩出后1d內陰道出血量在500ml以上。觀察兩組產婦的陰道出血量并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和()表示,組間進行t或 檢驗,若兩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則P<0.05。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情況。觀察組產后出血例數為71例,出血率為59.2%,對照組產后出血例數為45例,出血率為4.2%,對比有差異性和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產后出血原因分析。觀察組中產后出血71例,由于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65例,陰道難產的57例。第二產程延長會過度消耗產婦的體力,引起子宮收縮乏力,使產婦產后出血,產后給產婦進行子宮按摩、使用止血藥物或宮縮劑等針對性治療,可緩解宮縮情況,減少出血量;巨大胎兒2例是在分娩過程中軟產道裂傷造成的產后出血,采用軟產道縫合術可有效減少出血量;副胎盤殘留在宮腔中4例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出血,彩超檢查后徒手進行剝離胎盤術,采用宮縮劑后緩解宮縮情況,可減少出血量。
對照組中51例陰道難產,產后出血的45例,其中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40例,進行子宮按摩、使用宮縮劑后好轉,減少了產后出血量;由于合并子宮肌瘤造成的產后出血3例,使用宮縮劑后好轉,減少了產后出血量;血小板減少造成繼發性凝血功能障礙造成產后出血的1例,給患者輸注血小板、濃縮紅細胞等針對性治療,明顯減少出血量;宮頸裂傷造成產后出血的1例,進行縫合后減少了出血量。
3 討論
第二產程在分娩過程中是最危險和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第二產程延長可造成產婦分娩異常,甚至是出現心力衰竭、產后出血、膀胱陰道瘺、腎功能衰竭、感染以及子宮破裂需要進行子宮切除術等情況,嚴重威脅著產婦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加以重視,也是目前婦科臨床上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本次對我院1200例陰道分娩的產婦的第二產程延長情況進行研究,其中第二產程延長的產婦120例,產后出血率為59.2%,第二產程正常的產婦1080例,產后出血率為4.2%,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第二產程延長可提高產婦產后出血的幾率,同時引起其他并發癥,因此,要盡量避免第二產程延長。若是第二產程延長則會提高產婦并發癥的發生率,如產后出血、器械助產以及會陰損傷等,經過第一產程后產婦的心理和生理上均屬于疲勞狀態,隨著產程的延長,胎先露部下降會對盆底組織造成壓迫,進而使會陰局部組織出現水腫、缺血等情況,隨著陰道內診次數以及助產次數的增加也會相應提高產婦產褥感染率。因此,若產婦存在第二產程延長的傾向,則需要及時進行有效預防以便減少產后產褥感染以及產后出血情況,在胎肩娩出后立即給產婦注射子宮收縮劑,并對產婦軟產道裂傷進行檢查,若存在裂傷則及時縫合,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適量的抗生素來治療感染情況。本次研究的120例第二產程延長產婦中出現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宮收縮乏力,分娩消耗大量的體力,可對產婦進行子宮按摩,使用止血藥物或宮縮劑,其次還有巨大胎兒造成的軟產道裂傷情況以及副胎盤在宮腔內的殘留造成的子宮收縮異常情況,分別需要進行軟產道縫合術以及剝離胎盤術且使用宮縮劑來緩解出血情況。而1080例第二產程正常的產婦中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宮收縮乏力,需要進行子宮按摩、使用宮縮劑,其次還有合并子宮肌瘤、血小板減少造成繼發性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宮頸裂傷,因此,加強第二產程延長傾向產婦的預防工作,減少產婦產后出血情況,促進產婦產后的身體恢復。若患者出現第二產程延長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降低出血量,控制患者的出血情況,緩解患者出血引起的其他癥狀,使患者的生命指標恢復正常水平,有助于產后產婦的身體恢復。
綜上所述,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產婦的產程進展情況,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及早給予預防措施,及早進行有效的處理,減少第二產程延長情況,保證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最大化降低對產婦的傷害,改善產婦的產后恢復效果。
參考文獻
陳曉琴,羅曉菊,呂行等.不同分娩方式對第二產程延長母嬰結局的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1):69-70,94.
田耕,鐘惠敏,許梅艷等.第二產程延長的病因探討及對母兒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7,24(11):1970-1971.
蕭慧娟,林岸蕓,武彥等.初產婦第二產程延長對母兒的影響與護理對策[J].現代醫院,2016,12(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