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鋼
【摘 要】目的:本文就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及分析。方法:選取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94例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n=47)采用帶鎖髓內釘進行內固定治療,參照組(n=47)予以加壓鋼板進行內固定治療,較比二組的手術相關指標、關節功能優良率以及愈合時間。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感染發生率對比參照組更低,骨折愈合時間對比參照組更快;實驗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也明顯高于參照組(95.74%>78.72%);兩組數據對比P<0.05。結論:在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中,應用帶鎖髓內釘進行內固定的療效要優于加壓鋼板內固定,前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可使患者的關節功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恢復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四肢創傷骨折;骨不連;植入物;內固定;關節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different impl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bone nonunion after trauma fracture of limbs. Methods: 94 cases of limb trauma in our hospital during April 2016 --2017 year in April from nonunion after fract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n=47) were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reference group (n=47) were treated by internal fixation of compression plate 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peration related index, the excellent rate of joint function and healing time.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contrast group were lower,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group faster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cellent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95.74%>78.72%); the two group data comparison P<0.05. Conclusion: in limb trauma fracture after treatment of bone nonunion, is superior to the compres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effect, the former has small trauma, rapid recovery and other advantages, can make th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etter recovery effect,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fracture of limbs; nonunion of bone; implant; internal fixation; joint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R68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1-03-0-01
四肢創傷骨折在骨科臨床中較為常見,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后都可獲得良好的愈合效果,其中約有5%--10%的患者會由于各種因素導致骨折愈合效果不佳,出現骨不連并發癥,使其表現出局部疼痛、骨折部位功能障礙等情況,對骨折愈合、日常活動均有嚴重影響[1-2]。為探尋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對我科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采取帶鎖髓內釘、加壓鋼板兩種植入物進行內固定治療,現將二者的手術情況及療效做如下對比:
1 基線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數據
入組者均為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在我科接受手術治療的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樣本數量為94例,均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被確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n=47)與參照組(n=47):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0例、27例;年齡集中在21--55歲之間,平均(41.2±4.4)歲;骨折部位:股骨16例,肱骨20例,脛腓骨11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1例、26例;年齡集中在22--57歲之間,平均(42.1±4.6)歲;骨折部位:股骨15例,肱骨20例,脛腓骨12例。兩組數據對比,在性別比例、年齡范圍、骨折部位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骨不連者,年齡處于18--65歲之間,有再次手術指征且耐受者,可配合完成研究者納入小組。
排除標準:將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骨質疏松者、伴有慢性骨髓炎或死骨者予以排除。
所納入的患者及其家屬對于本次研究均有知情權,自愿加入研究小組。
1.2 方法
兩組治療時,對于上肢骨不連者采取頸叢阻滯麻醉,對于下肢骨不連者采取氣管插管全麻,協助患者取手術所需體位,麻醉起效后,在病變處做一長度適宜的切口,將闊筋膜、肌肉組織逐層剝離,使骨不連處充分暴露出來,剝離并修復骨不連部位的骨膜,將斷端修復為橫斷面與梯形截面,并利用骨刀將硬化骨質鑿除。(1)實驗組:本組患者的植入物為帶鎖髓內釘,使用擴髓器擴髓,使髓腔直徑比釘入的髓內釘直徑大1--2mm,選擇尺寸合適的骨塊植入骨不連端,小心復位,將髓內釘釘入進行固定,并在上下兩端安裝鎖釘加以加固。(2)參照組:本組患者的植入物為加壓鋼板,依據患者的病變部位情況,選取合適的動力加壓鋼板,將其植入患者的病變張力側,鉆孔后將大小適宜的皮質骨螺釘釘入,擰緊螺釘,按照常規操作方法將植骨植入,并固定。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予以負壓引流,在72h左右后,如引流量較少、引流顏色無異常可將引流管拔除,并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以及感染發生率。
1.4 關節功能優良率評定標準[3]
術后4個月,患者的骨折部位無壓痛、叩擊痛等癥狀,患肢活動自如,X線復查顯示骨折愈合良好,則為優;患者的骨折部位有輕微的壓痛、叩擊痛等癥狀,患肢活動度有明顯改善,X線復查顯示骨線比較模糊,已有骨痂形成,則為良;骨折端有一定痛感,患肢活動輕度受限,X線復查顯示骨折處有云霧狀骨痂形成,則為可;患者的骨折端有明顯痛感,患肢活動嚴重受限,X線復查顯示骨折處沒有骨痂生成,則為差。
關節功能優良率=優+良/總例數。
1.5 數據分析 此次數據分析所采用的工具為統計學軟件SPSS20.0,其中計量資料是以()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是以(n,%)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采用 2值檢驗;當檢驗結果P值小于0.05時說明兩組間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二組骨不連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比較無差異,P>0.05;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少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詳細詳見表1。
2.2 二組骨不連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與感染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21.5±2.9)周,術后感染發生率為2.13%(1/47);參照組平均時間為(29.5±3.5)周,感染率為14.89%(7/47);兩組數據對比P<0.05。
2.3 二組骨不連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對比
實驗組的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74%(45/47),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8.72%(37/47),組間比較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論
四肢創傷骨折主要是因摔傷、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所致,多為粉碎性骨折和橫骨型骨折[4]。骨不連在四肢創傷骨折患者中較為常見,是指因營養不良、局部感染、血運不佳等因素導致骨折在修復過程出現終止,并伴有骨端硬化與髓腔封閉情況,在該類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要對骨折端與植骨進行妥善處理[5]。對于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臨床中主要分為外固定與內固定兩類療法,其中內固定的療效更具優勢。
帶鎖髓內釘、加壓鋼板均是比較常用的內固定植入物;為患者采用加壓鋼板進行內固定,是直接對骨折兩端進行固定,會產生較大的彎曲應力,在后期功能鍛煉中較易出現疼痛感。而且,動力加壓鋼板的作用會隨骨折吸收而減弱,在后期可能出現應力遮擋效應,具有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會對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造成影響[6]。采用帶鎖髓內釘植入物進行內固定治療時,不會對骨折部位的肌肉、血管造成嚴重創傷,這對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愈合均有所幫助。髓內釘內固定的生理應力性較好,不僅能夠促進骨痂生成,還可以有效防止骨折斷端出現移位或旋轉情況,避免發生畸形愈合。
此次研究中,對94例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予以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參照組予以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感染發生率對比參照組更低,骨折愈合時間對比參照組更快;實驗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優良率也明顯高于參照組(95.74%>78.72%);組間比較P<0.05;這一結果郭丹[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也充分體現出了帶鎖髓內釘內固定療法的優勢。
由此可見,應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效果更為理想,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有助于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駱浩.四肢骨折后骨不連的髓內釘治療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17,4(13):109.
張啟斌.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6):39-40.
宋財,梁西俊,劉向陽等.帶鎖髓內釘和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修復股骨干骨折后骨不連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35):5663-5668.
翟正和.四肢創傷開放性合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手術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8):18,20.
范志航,熊雁,杜全印等.新型點式接觸鎖定加壓接骨板在治療四肢長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J].創傷外科雜志,2014(3):240-242,243.
賀永祥,謝斌.金屬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后的骨不連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2):326-327.
郭丹.動力加壓鋼板與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4):16-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