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2018年1月23日,瑞士達沃斯,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出席達沃斯論壇酋日會議。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2017年1月17目,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引用英國文學家狄更斯的這句名言描述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這個演講的主題聚焦經濟全球化。習近平主席說:“經濟全球化曾經被人們視為阿里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辈贿^他明確指出,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
巧合的是,就在習近平主席演講的那一天,英國首相特營莎·梅正式公布英國“脫歐”路線圖。三天后,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英國“脫歐”與特朗普當選,被視為“逆全球化”的標志性事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主席的那次演講,被國際社會看作是中國發出的捍衛全球化最強音。中國被歷史推到捍衛全球化的前臺,很大程度在于中國的經濟依然需要借助全球化來賦能。
全球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這個常識普通到人們往往容易忽略其存在。在人類文明早期,部落間的以物易物交換,是人類生存與文明發展的重要促成因素。全球化天然帶有聯結、貿易屬性。13世紀歐亞間貿易興起時,繁榮的貿易城市成為聯結這片大陸的節點。有學者把1492年發現新大陸作為全球化的起點。根據有關研究,1500年至1799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1.06%。這是此前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增速。
沒有以聯結、貿易為特征的全球化,發端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催生的巨大產能,絕無可能轉化為成就大英帝國的實力。19世紀末,已完成工業革命的美國,國內市場已無法消化過剩的產能,諸多矛盾日益凸顯。這個時期誕生的“海權論”,著眼點其實是如何為美國拓展海外市場。馬漢提出建立強大海軍的觀點,其初衷是為美國的海外貿易保駕護航。世界大國崛起于全球化進程中,并非歷史的巧合。
冷戰結束緩和了政治對抗,經濟全球化隨后進入快速發展期。1990年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長期保持在GDP增速的1.5倍至2倍。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90年世界貿易總額占全球GDP總量的24%,2007年,這一比例猛增至53%。這個時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世界經濟活躍期和高增長期,同時也是全球化為整個世界經濟賦能的時期。
中國從1990年代開始真正意義上參與經濟全球化。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國經濟增速也是從那時起駛入快車道。2001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的占比是4%,2017年這一比例增加到15%,此外,中國成為全球約100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對象國之一。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結性”,在世界主要大國中最為突出。
就國家層面而言,經貿上的依存度是全球化賦能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話語權得到提升,除了經濟實力增強,與成為眾多國家最大貿易伙伴不無關系。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德國。德國之所以是歐盟的“無冕之王”,不只在于其占歐盟近1/4的經濟總量。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德國是歐盟17個成員國的最大出口對象國。除了愛爾蘭和塞浦路斯,在其他所有歐盟成員國的進口來源國中,德國排名都位列前三。
從經濟融合度來看,歐盟不僅遠高于還沒有全區域性自貿協定的東亞地區,也明顯高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貿區。面對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威脅,歐盟尤其是德國的底氣比同為美國盟友的加拿大、日本更足,原因就不難理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選擇更加開放的道路,更加深入的參與經濟全球化,就有可能積累更多的抗風險能力。
抗外部風險能力的強弱,是檢驗國家內部經濟韌性的一項關鍵指標。1990年代初中國繼續大開國門擁抱經濟全球化時,外部環境對中國來說是相當有利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準入、技術轉讓、經貿合作上對中國也算得上慷慨。某種意義上說,直到金融危機爆發前,西方看待經濟全球化時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去政洽化”傾向。換句話說,在依然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中國家間實力的變化不那么敏感。
2001年至2017年,中國GDP總量在世界占比從4%增加到15%。這一時期美國的占比從32%下降到24%,歐盟和日本的降幅更大。此外,經濟全球化紅利在國家間以及國家內部分布不均,給民粹主義崛起創造了土壤。由此產生的西方國家內部政治變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政策變化上。“逆全球化”并非危言聳聽。有數據顯示,世界貿易額在GDP總量中的占比,已經從2007年高峰時期的53%,下降到2016年的不到35%。
經濟全球化不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毫無疑問將給中國帶來挑戰。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發生的時間點,對中國來說絕對算不上有利。19世紀末美國商品大量涌入歐洲時,英法這些老牌工業強國曾對美國發起貿易戰。當時美國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英國,并利用歐洲列強的矛盾各個擊破,成功化解了危機。無論從那個角度看,中國目前都沒有美國當年的有利條件。
中國的貿易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政治優勢,很大程度上源于如今的經濟全球化,與工業革命時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英國當時算得上完全意義上的世界工廠,英國企業制造商品行銷世界。而中國目前的世界工廠地位,更多地體現在其全球生產鏈的終端角色上。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在華外企數量從23萬增加到48萬個,這些外企創造了中國近一半的對外出口,約30%的產出。
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在內,越來越多美歐跨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圖為德國西門子公司裝配線上,工作人員在一架原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機(CT)掃描儀上工作。
經濟全球化運行無虞,這種局面能為中國經濟賦能。一旦遭遇逆流,就會給中國造成脆弱性。這一點在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特朗普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瞄準的正是全球生產鏈。理論上說,美國可以通過政策手段迫使制造業回流本土。這樣做攪動的只是全球生產鏈,美國強大的制造業實力仍是一個現實存在。中國沒有這樣的籌碼,不能在這個層面與美國直接對抗,是中國需要力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在量上的擴張,與質上的提升并不同步。中國政府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正是為了彌補這一短板。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而且中國依然需要經濟全球化的賦能。
在高科技、高端制造業領域,中國與歐美還存在明顯差距,但趕超并非不可能。今年1月,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提到,在全球化時代,最新的科學發現都會出現在公開平臺、同行評議上,政府對由此催生的特定科技擴散的控制越來越難。該報告認為,復制和利用現有科技所需的時間,從數十年壓縮到了幾年,在科技上對潛在對手保持代際優勢更加困難。
這份報告還指出,在原始創新上,中國目前獲得的比貢獻的多,但它雄厚的資金實力與龐大的人才庫,使其能成為對外企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包括美國蘋果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等在內,、越來越多美歐跨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這一趨勢背后的驅動力,正是全球化。而且,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美國做不到在科技合作上徹底“屏蔽”中國。中國完全可以借助全球化,繼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睙o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層面看,繼續擴大開放、捍衛經濟全球化,都是中國必須堅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