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關于愛情。無數經典著作都已言盡其中的滋味。正因其自然、朦朧、難以捉摸,這種美妙的情感得以被世代歌頌、追尋。
但是到了這個時代,這種對愛情的觸覺被顛覆了。它變成了可以被揣摩、預測、標簽、再歸類的事物。這是各路情感博主當道的時代。
每個年代都會有人不懂愛,但他們并不都湊巧生在社交平臺發達的年代,生在信息繁蕪混雜的年代,以及物質利益摻雜精神訴求的商業社會。
網絡紅人Ayawawa就是這些為人指點迷津的愛情獵手,在不同平臺的頭像照片里,她都露出了深深的笑容,這是一種笑得恰到好處的角度,和她所經常宣稱、追求的“完美關系”互相呼應。
自成一套理論體系是Ayawawa顯著的特點,她的粉絲親切稱她“娃姐”,宣稱是自己跟隨了“娃姐”才找到了真愛。
在所謂“專業人士”聚集的知乎,她的理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和批駁,但這仍然無礙其熱度依舊,微博上她的認證賬號粉絲有301萬,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歡迎語第一句便是“這里已經有140W小仙女啦”,追捧她的人和吐槽的一樣多。
Ayawawa本人在媒體前已經多次接受過訪問,不過對焦她粉絲群體的描述并不多見。她的粉絲都是些什么人?這位獵手想捕獲的是愛情,還是其他?
“姑娘你這哪里是低PU?你這明明是低MV。不要把什么事都給PU背鍋,PU還是個孩子。”
這是Ayawawa最近發布的一條微博,一位粉絲向她訴說自己的感情問題,她用慣常的解題思路,為每天的如紙片股飛來的問題作答。這是讓她走紅的主要需求。
而她的另一個陣地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從2013年5月開始的微問答環節,已經持續了五年的時間,延續到現在,幾乎是每天更新一篇的頻率,集合了讀者的各種情感問題,包括“我要怎么樣欲擒故縱,讓這種男生主動對我好”以及“不知道怎么解決異地,如何推進我們的關系”等疑惑。這種如過去報紙中縫所刊登的內容的故態,復興在以新技術承載的平臺上,輕而易舉就能收獲超過十萬的閱讀量。
即使旁觀的讀者清晰知道,這些問題來去無外乎那么幾種,但也仍然有源源不斷的粉絲加入、求助。其中她所能賦予的最重要一點作用,正體現在此——她給予了眾多年輕女性最初的關于兩性關系的啟蒙。
吳斯婷在一次宿舍夜談中得知Ayawawa,這個聽起來有點特別的名字一下子蹦進她大腦,那時她高三。
在宿舍時,舍友更喜歡談怎樣打扮自己的話題,成績在她們之上的吳斯婷有些不屑,她腦海里還是“裝滿了學習”,Ayawawa的名字,她記住了,但在課業停不下來的沖刺階段,沒再有興趣繼續去關注。
轉折點是在去到武漢念大學,身邊依然是高顏值和高情商的室友,而終于能閑下來的她,發現自己對情、對愛一竅不通,身邊的同學紛紛脫單,她的初戀卻仍未出現。
一些萌動卻難以宣之于口的情緒,讓她想起了那位“情感博主”,她買了全套的Ayawawa書籍,開始“研究”如何提高MV,觀察身邊的人是Ayawawa口中的哪種屬性,她覺得相逢恨晚。
葉思說話慢條斯理,她的情況有些不一樣。高中時,她不是好學生的類型,開小差、逃課以及談過一場短暫的戀愛,不過那段感情懵懂。自己不會處理其中的關系,草草就了斷了。盡管以前扎著兩條辮子,她說自己“不像女生”,大大咧咧,經常有說的話對面樓都能聽見的音量。所以當有朋友推薦葉思一個“還不錯”的賬號Ayawawa,她嘗試著點了關注,那成為了她關注的第一個微信公眾號。
另一位粉絲周韻表示,粉絲群體的年齡大多在十八九歲到三十歲之間。因此她們面臨的問題其實很具有代表性:對于吳斯婷來說,她希望從提高智商變為提高她所稱的“愛商”;對葉思而言,迫切覺得自己需要從女漢子,變成社會上所認定的“女性”。如果不是Ayawawa,也會有其它提供參照作用的出口,畢竟在此之前她們不曾從其它途徑獲取過關于兩性關系的任何知識。
更何況,Ayawawa的理論看起來是一套嚴密的體系,其自創的術語有快速攫取人的注意和認知的功能。在她的書中,還稱其理論以“進化心理學”為學科基礎,盡管她的絕大部分追隨者,可能根本不知道進化心理學是什么玩意,也沒有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在微信公眾號上,其最核心的理論是這樣介紹的:“MV”代表的是“婚姻市場價值”,而“PU”是指“親子不確定性”。文章解釋說,一個男人的MV衡量標準主要有8項:年齡、身高、長相、財富、智商、情商、性能力和長期承諾;PU則是男人的安全感,“也就是這個女人看起來可靠不可靠”。
這兩個名詞,被她用來解釋了前來求助的大部分案例,給人一種“看上去很爽”的通關快感,這對于大部分之前兩性知識空白的女生而言,是踏出學校烏托邦后為自己所經歷的情感落差,且得不到他人幫助的迷茫的“救贖”。
除開這兩個英文名詞外,Ayawawa還有一串經常提到的詞,其重要性稍低于前者,同樣是將我們很熟悉的詞語變成術語:剪子、石頭和布。
她2014年的一條微博記錄了這個最早的說法,當時是這樣解釋的:石頭指的是遵從一夫一妻制的男性,布是有地位和資源的男性,剪子則是情人式的人。實際上,這種區分的效果和帶給人的感覺和上述的術語也是很相似的。
有了可以解釋的名詞作為問題的源頭,自然也會衍生出一套相應的應對“策略”。
買了三本書,每期不落地盯著微信上的問答看后,吳斯婷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因為身邊同樣有不少志趣相投的粉絲,朋友們聚在一起,經常討論她們所在的師范院校里,為數不多的男生的“屬性”。
在她眼里,那些嘴甜、穿著時尚的男生“很剪”,表現是一般他們喜歡夸^夸得天花亂墜,卻不會給予你實際的東西,“生活中他們的確還特別受歡迎”。但那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她認為有這種屬性的男生基本是“渣男”,她會避而遠之。
會計周韻也同樣是粉絲,甚至更忠實。
生活中,她也會自覺地觀察周圍的人,說起Ayawawa的各種術語,她是采訪對象里運用得最流暢的一位。比如她知道一位上司是“石”,這樣的男性對妻子會非常忠誠,反之對外面的女性則幾乎“絕緣”,這表現在假如在他前面有異性拿著重物,除非是對方開口,否則他是不會上前幫忙的。
能通過淺顯的理論迅速判斷、理解身邊的人,顯然讓她們獲得了足夠的心理滿足感。采訪中,周韻也會主動問起《南風窗》記者是否已婚,得到否定的答復后,她熱情地向我推薦了一些“訣竅”:“如果你要去相親的話,最好穿紅色衣服”,她繼續解釋,“紅色能夠提升MV,白色可以降低PU;如果說你顏值特別高,那就是高MV,會自帶高PU;你可以再穿上白色(衣服)降低PU。”
她就是這么做的。26歲的她在熟知Ayawawa理論后仍然沒有在戀愛中實踐的機會,家人催得緊,她已經開始相親了。對應Ayawawa所設定的標準,兩年多來她努力通過減肥、學習穿搭的方式“提升”MV,因此她很自豪自己的變化:以前幾乎沒有男生追,現在相親獲得的“回頭率”則高得多。這些,都讓她覺得自己信奉的理論“很準”。
不過,這些追求的男性里卻沒有她的意中人,她抱怨遇到的“剪子”太多,幾乎沒有理想的“石頭”,但她沒有放棄,“‘剪子也可以變成‘石頭,畢竟女神腳下皆石頭嘛。我還是得再提高自己的MV。”
但在這些粉絲們的個人朋友圈里,她們很少會公開提到自己所關注的Ayawawa的理論,一方面是她們覺得情感的東西非常私密,不宜向朋友直接推薦,另一方面她們也清楚,外界對于她的爭議很大。
看起來,這些熟知理論的女性能更快獲取自己想要的關系,不過其中的不少標準,都被詬病體現了對男性的明顯迎合,比如,在這套評價體系里,女生追男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會“降低MV”;比如,在最近的一檔采訪節目中,Ayawawa提出,在一段女方被出軌的婚姻中,“誰痛苦,誰改變”。
有時候,連粉絲自己可能也沒有意識到,在重重的話語套路里,自己所陷入的是哪一套價值觀。
這造就了網絡上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粉絲們如信徒一樣感恩她幫助自己獲取了幸福,并且每天樂此不疲地用MV、PU、剪子、石頭、布等等術語分析情感現象,旁人看著猶如天書;而網絡上又總有人大喊,怎么勸不動Ayawawa的粉絲,指摘她為什么會有“大清還未亡”的盲目自信。
Ayawawa身上有多重身份,她出書,是情感咨詢機構的董事長,在她書里有這樣一段話,闡釋了自己分享情感理論的緣由,“當閨蜜一臉憔悴地哭訴說失戀了好痛苦,當朋友焦急地告訴我懷孕了要去墮胎……那時候,我開始想要借由筆頭讓她們明白兩性的相處法則”。
而她沒提到的是,關于教導別人怎么愛的學問,既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生意。
除了經營彩妝產品,Ayawawa團隊還一直推銷一款由其丈夫參與出品的優彈素(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維C固體飲料)產品。這款因為“回饋粉絲”而只在微信渠道發售的產品,有明確的分級營銷模式。
一位優彈素總代理稱,對比起用零售價(924元/3盒)購買,成為代理的話會劃算更多,但是起步便需要購買6600元,30盒的數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成為市級代理,當進貨額達到15300元后.能升級成為省級代理,而后是最高級別的總代理。而這個跨越的過程,她稱自己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購買這款產品,只能通過代理的渠道,而這些代理又會游說你加入其團隊,如果順利,那么這條鏈條就被鏈接起來了:由粉絲轉化為消費者,再轉化為這條銷售渠道上的一員。
同時這位代理還表示,可以通過“邊喝邊零售邊分享”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顧客和代理。而代理也有權利進入一個包含有“資深情感專家”的群,“在我們團隊不僅只教你賺錢,還有情感交流指導和個人提升”,她這樣說道。
不少她的粉絲都被轉化為產品的代理。在記者和其他粉絲接觸之初,偶爾也會先被詢問:你是賣優彈素的嗎?
生活中,葉思也是一名活躍在朋友圈的微商,但是她對從微信上買一些能吃進肚子里的東西仍然不放心。同樣不放心的,還有她對自己最初所接觸到的那套理論。
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她在大二時,到銀行實習,遇見了現在的男朋友,她也曾嘗試判斷男友是哪種屬性,問她Ayawawa推薦的三選一(選擇三種類型的女人中的哪一種當老婆)的問題進行測試,不過對方當時拒絕了回答。
男友的反應讓她有些意外,但是她沒有生氣,竟然想開了,逐漸覺得兩人間的相處的確是越簡單越好,她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依然緩慢。不過她說自己對Ayawawa的理論已經越來越不感冒了,不斷對身邊人進行屬性分析和判斷需要動很多算計的心思,她感到疲憊了,而且自己也不再是大一時候什么都不懂的新生。
她準備從粉絲轉為路人,取消這個第一個添加的公眾號了。
(文中采訪對象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