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要:本文從對比高考語文和英語題型出發,淺層探究了語種間的共性和異性。共性上開始打通語文學習上的語種界限,試圖建立一種跨語言的語文觀,并以此為基礎,主要于異性上針對英語學習給出了一些方法。強調了抓語言學習工具性的同時要注重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跨語言;跨文化;學習方法
由于學校開設的漢語文課程和漢語作為母語的原因,人們在主觀上傾向于把漢語當做語文,而把外語看做一種轉化工具,這里不妨跳出這種思維定式。語文是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而語言和文化并不局限于中國文化。漢語文,學的是漢語言和文化;英語文,作為外族語文,學的應是英美語和文化,而實際學習過程中人重視英語詞,句,文法知識,往往容易忽視英美文化,導致英語文越來越像是一種轉換工具。
一、 試卷題型對比
語文和英語作為兩門語言學科,占了三大主科的大半江山。語言的能力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下面以語文和英語兩科的高考試題題型來做一對照。
語文(全國卷)
英語(全國卷)
聽力
閱讀 現代文閱讀 論述類
文學類
實用類 閱讀理解 閱讀題
七選五
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
古代詩歌
名篇名句默寫
語言文字運用 成語
病句
謙敬
補充文段
推斷 語言知識運用 完形填空
語法填空
寫作 作文 寫作 改錯
作文
聽力,現代文閱讀(對應英語的閱讀題),補充文段(對應七選五)作文如果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也依然可以作為考題。這是可以說是語種間的一點共性。體現在語言文字信息的獲得和處理能力上。其他題型,如語文卷中的文言文,古詩詞詩詞,謙敬,是對中國文化的考察,翻譯成英語不能作為考題。而英語試卷中少見英美文化,完形填空,語法填空和短文改錯是對英語詞匯運用和語法知識的考察,翻譯成中文也不成題.語文英語兩門學科在高中課程標準中,都提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上語文對應用能力要求更高。人文性上語文的要求是發揚民族精神,熱愛中華文化。英語課標在人文性上說到愛國主義和跨文化意識。高考大綱中,語文要求思辨能力,審美能力,和發掘人文。英語要求理解明白,表達清楚。在高考英語卷中少見英美文化,弱化了人文性。所以前面說人們傾向于把漢語當語文,而不把英語視作語文,降為一種轉換工具也不是空穴來風了。
其實,不論漢語文還是外族語文,都可以囊括進語文的大家庭。當作語文,即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的兩個分支,在學習英漢兩種語言的同時注意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和文化的交融。以此建立一種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跨語言的語文觀。
(一)語種間的共通
語種間的一點共性在前面分析試卷的時候已經提到,即語言文字信息的獲得和處理能力。這種能力是不論中國人,英美人還是其他民族人都具有的人類作為社會化動物的基本能力。這能力在各語種間有一定程度上的互通和遷移。在對以L1為基礎框架來學習L2的學習者來說,L1的水平往往會牽制L2水平。在接觸L2時,也可以促進L1的提高。例如在讀外語文章時,發現一些好的句子經轉換可以用在漢語作文中。看到的行文思路和章法也可以間接促進漢語寫作水平。
(二)不同之處
前面試卷分析中發現的不同處,針對英語,按詞匯,語序,和文化三部分展開。
1.單詞
要建立跨語言的語文觀,必須先突破詞匯關,以實現基層文意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對比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首先,漢字是象形文字,強調形,對象形文字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圖形記憶。英文是拼音文字,強調音,對拼音單詞的記憶多是一種對序列的記憶。在學習英語單詞時,因為漢語是母語,我們可能更擅長于圖形記憶,因此可以嘗試借助圖形。高考考綱要求了3500個的詞匯量,乍看起來十分龐大,但如果找到方法,抓住規律,還是可以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單詞的規律和總結方法大致分六種:
1詞根詞綴2一詞詞性變化3形近詞4近義反義詞5利用讀音6同類詞
(其中形近,近義反義對于短語學習同樣適用)
單詞是英語的基本組成單位,作為英語學習的重中之重必須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記憶上可以按照約翰華生的刺激反應說,通過多感官刺激建立反應。在學習英語單詞時,因為漢語是母語,我們可能更擅長于圖形記憶,因此可以嘗試借助視覺上的圖形。聽覺上可以問答搶答。手頭上通過具體上可以采用上述六種規律的擴散聯想筆記。通過口,眼,手的多感官調動加強刺激,加強反射。以達到加快反應速度,加強記憶深度的目的。并最終產生對龐大詞匯的整體脈絡的把握。
2.語序
在建立詞匯基礎后,由于英漢民族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理解句子時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語序的不同以定語和狀語為例。
The boy in blue walked on the beach with bare feet.
那個穿藍衣的男孩光著腳在海灘上散步。
She came in alone without saying a word.
她一個人默默地走了進來。
英語中往往按語法走,先說主干再補細節,把定語放在名詞后面,把狀語放在謂語動詞后面。漢語中則往往跟著順序和邏輯,把定語放在名詞之前,狀語放到謂語之前。在理解和翻譯的時候要注意語序不同的問題,否則容易引起誤讀或難以理解原意。再以一長句為例。
It' s the only organization(in Australia ){that guarantee jobs[ for young people (coming to our country 【on a Work and Holiday Visa】)].}
在理解長句的時候可以先抓主干,根據介詞,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從句關系詞找出修飾主干的各種成分。把一個句子分解成主干It' s the only organization,和括號中的各級修飾成分,逐個理解后,調動漢語能力,按照漢語語序和邏輯關系,組合成一個漢語句子。
3文化
詞匯和語序是從工具性上開始建立跨語言聯系,而建立跨語言語文觀重點在人文性的文化上。英語課程標準中闡釋人文性時雖明確提到了跨文化意識,但實際中學生為了應考,往往會忽略英美文化,只抓語言知識。這樣的學習也常常是枯燥的。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習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學習一個民族的文化。文化是語言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更能激發人對于語言的學習興趣。所以學習一門語言不應只抓基層的語言知識,還應注意其背后的文化。
說到文化不得不談沉浸式學習法。沉浸式語言學習法強調讓學習者置身于一個相對封閉的語言環境,不斷接受該語言的刺激并暫時切斷學習者頭腦中漢語邏輯的影響,以達到短時間內養成目標語言思維模式的目的。受制于種種條件,我們并不必刻意在一個特定空間內營造出濃厚的英語氛圍。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借助科技手段,用電腦或智能手機來不斷接受英語的刺激,通過各種軟件,海量的共享資源和各式各樣的文化產品,沉浸在虛擬世界的語言環境中培養自己的英語意識。
我們可以從接觸其音樂歌曲,影視劇等文化產品開始,培養興趣。這里不建議為了單純學習而單曲循環和重復觀影,以免削減好奇感和興趣,當然如果興趣使然的話例外。接觸這些文化產品時不能走馬觀花,只看熱鬧,而要通過眼看耳聽來加大對英語的聽和說的意識。之后逐漸開始閱讀原文的文學作品,從歷史地理人文等角度對該民族產生一定了解和客觀的看法,我們可以對英漢民族的氣質產生初步的印象,比如中國人的謙虛恭謹,和英國人的紳士風度,美國人的開放奔放。看到民族間的同與不同,理解并尊重差異,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視角,在中外對比中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對我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大步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公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二、 總結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在學習語文時要眼界開闊,生活處處皆語文,世界處處皆語文。語言的工具性上,做到跨語言的互通,人文性上要熱愛中華文化,同時不能忽略英美文化,要提高多元化的文化素養,培養起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建立一種跨語言的語文觀具尤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立非,文秋芳.母語水平對二語寫作的遷移:跨語言的理據與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3):205-212+241.
[2]邱婧玲.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現代學習的啟示與指導[J].軟件導刊,2006(16):6-7.
[3]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