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瓊
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習變得輕松快樂,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激發興趣;培養興趣
為人師表,作為現代素質教育提倡下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先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才能讓他們主動讀書,主動參與到讀書活動中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應不失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生動的“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農村的很多小學我們可以看到,在語文課上基本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的授課方式千篇一律,長久這樣下去,學生基本都喪失了其學習興趣和動力。那么,怎樣才能讓農村小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呢?
一、 明確目的,鼓勵為主。
對于學生來說,如果對自己學習的意義不明確,就不可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多講一些名人的學習故事。例如,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用名人的言行來激勵學生為目標而奮斗,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同時用適當的方式來給孩子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推想猜測法,就是通過對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測,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創造力。在語文課上可以補敘課文、續寫童話、改編故事、補換結尾等,不僅激發了學生作文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體有以下幾種做法:(1)利用課文中空白,鼓勵學生補白。如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中,“爸爸沒有聽我編的謊話就直奔醫院”我到底和爸爸編了哪些謊話?爸爸又是怎樣看出來的?可以想象這個情節,把父女倆的對話和“我”的心里活動寫下來。(2)續編結尾。如六年級上冊《愛之鏈》一文的結尾這樣寫道“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到底后來他們的生活過得怎樣,可以把這個故事續編下去。(3)換結尾法: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多角度進行想象,設計出新的結尾。如四年級上冊《九色鹿》這個神話故事中國王懲罰了見利忘義的調達,并下令老百姓不許傷害九色鹿。故事的結局比較圓滿。如果國王一意孤行,一定要捕殺九色鹿,那故事又會怎樣發展,讓學生編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興趣可以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因此,培養孩子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是語文教學的關鍵。
三、尊重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生是愛的前提。在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才會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也才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寬容,“以己之身,及人之身”,從學生所處的情境中設身處地的考慮對方的行為動機或個性需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例如,如果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教育和批評,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學習上的壓力,同時對老師也會從心底有抵觸的情緒,這樣就會慢慢喪失對學習的興趣,久了也就會慢慢開始對學習產生反感;相反,老師用他的寬容、真誠去感染學生。有時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會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那么,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也會由喜歡“語文老師”而喜歡“學習語文”,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總之, 激發和養成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確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課題。興趣是起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同樣是從興趣開始的,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甚至于手不釋卷,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激發農村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非一朝一夕之間便可達到的,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有效的方法獲取知識。從而使學生增長知識,使他們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就一定能激發農村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最終使學生更愛學、更會學,最終學有所成、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