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創新班級管理模式,以適應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本文敘述了我國目前班級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基于“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班級管理模式創新方法,為今后推進新型班級管理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班級管理;模式創新;學習共同體構建;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班級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制度為核心,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革新,這種基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模式造成了班主任工作壓力大、安排難度大、而非班主任科任教師與學生交流接觸少且難以在班級樹立威信等問題,逐漸出現了諸多與班級管理理念、預期效果截然相反的結果,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班級管理目標,因此,創新班級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一、目前班級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方式單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很多班主任雖然已經與時俱進,對自己的班級管理方式進行了完善和創新,但仍有很多教師及班主任在實際班級管理中使用強制性的管理方式,并沒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班級管理原則,從而導致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不僅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及興趣,還嚴重影響了其他科任教師教學質量及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二)管理理念缺乏科學性
由于中小學班級管理模式的執行者通常都是科任教師兼職班主任,既要進行學生的教學工作又要對班級進行管理,所以班主任并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班級管理知識,因而并不具備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同時缺乏豐富的班級管理經驗,加之班級教育活動參與機會少,缺乏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從而增加了班級管理難度,使學生對班主任產生畏懼心理和厭惡心理,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班級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教師及班主任仍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對班級進行管理,思想觀念陳舊,沒有加強對班級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排斥新型的管理方法,從而導致班級管理不到位,管理效果不佳。此外,我國中小學班主任的壓力過大,使班主任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中兼顧困難,而其他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師與學生交流接觸少且難以在班級樹立威信,在教師隊伍中出現“教書”與“育人”分離、脫節的現象,其是班級管理不到位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及特點
(一)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學習共同體”又名“學習社區”,由杜威最早把他引入教育教學情境中。學校班級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是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它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從而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
(二)學習共同體的特點
學習共同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行為主體性。學生共同體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體系,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2.成員組織性;學習共同體是人們組織起來的,是責任關系和情誼性關系聯系在一起的有目的綜合體,具有高度的組織性;3.系統開放性。學習共同體包含在社會關系的整個體系之中,具有鮮明的社會傾向性,因此,是一個開放的體系;4)目標整體性。學習共同體是對全體成員實施的發展教育,以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終極目標,因而具有較強的目標整體性;5)活動整合一致性。學習共同體強調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協調與統一,具有高度的合作性與自主性。
三、基于“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班級管理模式創新
(一)班級管理制度的改進
要建立“班級管理共同體”,就要將班主任負擔的職責和任務進行分化,具體到班級人員與其他任課教師中,使“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取消班主任的稱謂,構建全員參與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相應的“班級管理制度”。其具體做法是以兩個班級(也可以一個班級)的全體科任教師為單位組成班級組,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教師必須參加班級組,其他教師選擇參加班級組,班級組集體對班級管理負責。首先,由班級組內部民主選舉組長,按照要求實施組織自我考核、自主分工班級組的工作,將學校對班級組的集體考核與組內對個人的考核相結合;其次,在班級組內部組成不同類型的學習共同體,班級組成員分工擔任學習共同體的指導教師,使教師對班級的管理深入到學習共同體,由學習共同體建立學生自主發展、自我管理的班級管理機制;再次,建立以班級考核和學生學業成績考核為基礎的教師綜合工作績效及制度;最后,班級組制度有效將傳統的班主任一個人直接管理班級和學生(即“一對多制度”)改變為以下幾種模式:“多對一”,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分析、診斷和實施對困難學生的教育;“一對多”,班級組教師分工擔任學生的導師;“一對一”,班級組教師對學生干部、重點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多對多”,班級組教師與學生一起組織大型活動,組成多個由教師指導的活動小組。
(二)創建“三位一體”的管理共同體
創建“任課教師——學生——班主任”三位一體的管理共同體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協調進步的有效措施。首先,作為“老師群體”必須要從平等的角度以真誠的方式去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學會與學生相處,從而營造出一個輕松、和諧、融洽的氛圍,這樣才能圍繞“共同體”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進而更好地為班級管理工作服務;其次,在班級中,師生關系的好壞更直接影響了班級教育功能的發揮,師生之間建立親密的關系可直接影響學生對價值、規范和信任的感受,是班級走向共同體的關鍵。
四、總結語
隨著教育技術與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必將被新的班級管理模式所替代,從而有效進行班級管理。基于“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管理模式不僅優化了教師資源,使學生被全面關注,還對促進分層教學法的實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大力推動“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班級管理模式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重點。
參考文獻:
[1]王鵬.高中班級管理模式創新與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J].學周刊,2017(25):173-174.
[2]王順華.淺析班級管理模式創新與新型學習共同體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7,4(3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