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兒
摘 要: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高幼兒園課程文化的適宜性,是當前幼兒園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需要幼兒教師引起高度的重視。本文就改革背景下的幼兒園課程文化的適宜性進行了探討,以為實際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 課程文化 適宜性
幼兒園課程改革是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很多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對如何設計好、開展好幼兒園課程進行了很大的思考。但是,不管是從何種角度、方式來推進幼兒園教育改革,都要從課程的適宜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出發,來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
一、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
當前,隨著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各種各樣的幼兒園課程被開發出來,國際幼兒園之間、各地幼兒園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仍,但很多幼兒園并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條件,花大力氣引進各種“先進”課程,然而實際上幼兒園并不具備開展這些課程的必要條件,教學教具、教師素質等因素都被忽略,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沒有實現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目標,還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具體說來,幼兒園課程適宜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適宜幼兒的年齡和個體,一是適宜幼兒群體和活動即游戲。此外,還有學者提出幼兒園課程的文化適宜性,它是指為兒童提供適宜其文化和時代背景的課程。 通過對上述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建立適宜的幼兒園課程關鍵是在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適宜,即要貼近幼兒生活,滿足幼兒需要,符合社會文化。與此相關,幼兒園課程適宜性,還要求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當前幼兒園教育適宜性不強的原因
1. 與幼兒的年齡性格特點不相符。當前,我國幼教出現嚴重的“小學化”傾向,這意味著我國幼兒園課程的不適宜還表現在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上。幼兒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幼兒園課程選取的內容應該是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符合其年齡特點,能讓幼兒親自接觸和親身體驗的事物。同樣,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兒童——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適宜的學習方式。而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內容往往“一刀切”,忽視了幼兒的個別差異。
2.課程組織的形式與幼兒可接受的能力存在差距。在現實中,幼教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侵蝕。幼兒園課程組織形式偏重于目標導向,就是這種侵蝕的反映。首先,課程目標較為單一,課程雖有可能達成某種目標,但這些目標主要局限在認知方面,長此以往,幼兒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對后續的中小學學習帶來了不良影響。其次,重視預設而忽視生成。在課程進行前就預設了目標,而這種目標往往是教師確定的,這對幼師素質有較高要求,但現實中幼師素質未必符合。再次,對課程實施的高強控制。由于偏重課程目標達成,使幼師對課程開展尤其是幼兒園教學產生高度強制控制的欲望,而教師圍繞目標控制教學流程,限制了幼兒自由活動,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
3. 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往往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究其原因,十分復雜。部分幼兒教師從教時間較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重復自己的思想行為,漸生職業倦怠,導致內容跟不上時代,也使幼兒興致缺乏。幼兒園課程可以是各種不同的活動、游戲,從內容上具有廣泛的選擇,它可以是自然和社會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也可以取自人類的精神文化。其次,要適宜于多元文化背景。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幼兒園課程內容也相應發生變化。
三、提高幼兒園教育適宜性的對策
1. 教學活動方式的生活化。教學活動方式的生活化,要求創設有趣的、有探索性的生活場景,強化幼兒的生活體驗,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讓幼兒樂于參與、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幼兒感到親切、自然,能使幼兒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親自體驗,大部分孩子能根據自己對各種音色的理解、想象,對各種生活物品進行分類,同時認識到原來生活中也蘊藏著如此美妙的聲音,從而增強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2.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保證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適宜性,歸根結底在于要有優秀的教師。首先,優秀的教師是有準備的教師,包括優秀素質的準備和靈活方法的應變。教師經過深思熟慮準備教育的各個環節,務求“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潤物細聲”,主要指課程內容是滲透在日常的各個幼兒園生活環節中的;“無聲勝有聲”,指的是有時候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適當“留白”,不能一股腦的什么都告訴孩子,要給他們留下想象的空間。其次,優秀的教師是有效工作的教師,它包括教師指導的有效性(適宜性)。這意味著教師既不要過多指導,也不能無指導——教師應在兒童需要指導時給予恰當地指導。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同時影響活動的有效性和幼兒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角色要求靈活適當,即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總之,教師角色要定位在創建一個關懷幼兒成長的環境上,教學目的要定位在提升兒童的發展方面。
3. 保持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幼兒園課程保持社會文化的敏感性落實到具體,仍然要遵循課程內容建構的四大原則,即目的性原則、適宜性原則、生活化原則、興趣性原則。這就要求我們選擇與社會性、民族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相關聯的代表性文化,同時深刻理解上述四大原則,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制灌輸,令家長反感。尤其是面對傳統古代文化啟蒙讀物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繼承。
參考文獻:
[1]拉塞克,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馬勝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1.
[2]虞永平.深入學習 努力實踐 發展內涵 提升質量——紀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10周年[J].幼兒教育,2011(25):11—13.
[3] 楊莉君,鄧雙. 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師指導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兒園為例[J]. 教師教育研究. 2012(02).
[3] 劉云艷幼兒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 教育科學出版社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