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社
摘 要:游戲是幼兒生活的源泉,學前教育被認為是游戲唯一合法的“棲息地”。幼兒自主性游戲遵從幼兒的本性,發展幼兒自主意識和能力,培養幼兒的主體性發展。結果表明,在實踐層面上幼兒教師非常重視游戲環境的創設與材料的投放,但在游戲生成活動與指導方面仍存在問題。本文試圖從教師實踐層面上進行分析,并對完善幼兒園自主性游戲開展提出構想。
關鍵詞:幼兒;游戲;實踐思考
格魯斯曾說過:“幼年時代是為游戲而生存的。”所以,當談論到學前兒童教育問題時,游戲不可避免地被提及并受到重視,學前教育被認為是游戲唯一合法的“棲息地”。心理學派認為,游戲是由內在動機引起的,自動自發、自由選擇的。游戲需要游戲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帶有愉悅的體驗。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把3-6歲稱為兒童的“游戲期”。《幼兒園工作規程(草案)》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⑴游戲的空間、時間與機會①游戲空間的設定自主性游戲的開展大多都是在區域中進行,教師在教室中會創設很多角色游戲區,如娃娃家、醫院、銀行、理發店、超市、公共汽車、圖書館、建筑工地等。每個游戲區的角色人數只有2-4人,如醫院可能會設置醫生和護士各一人,共兩個角色;娃娃家一般是一家3口人或是4口人等。⑵材料投放的豐富性與層次性;幼兒的游戲離不開游戲材料,豐富的游戲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游戲中發揮自主性,體驗游戲的樂趣。
下面是對與小班教師的一次訪談記錄:
問:您在投放材料的時候會注意什么呢?
師:①投放的材料要具有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還要注意材料的層次性。比如: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盡量比較真實、豐富,中班幼兒可以多投放一些半結構性、半成品的材料,大班幼兒基本上游戲水平已經很高了,可以提供一些難度較高的材料。
②從以上的訪談記錄中不難看出,教師對如何投放材料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存在不明確的想法,很多教師都無法基于在幼兒發展能力水平上投放材料,因此只能選擇多投放一些材料來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
⑶境創設的游戲性與教育性的結合
現階段幼兒園都普遍重視游戲環境的創設與布置,對幼兒的教育通過環境的作用滲透。下面是一則大班“公共汽車游戲”環境創設與布置的案例,教師很巧妙地把教育融入與游戲之中。
案例
大班的“公共汽車”游戲是設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的,剛開始布置環境的時候教師由于時間有限,僅在旁邊位置貼了“公共汽車”四個字,以表示這邊是公共汽車游戲的區域。幼兒在角色游戲選擇的時候對這個區域不感興趣,沒人愿意去玩。過幾天,教師在這塊區域貼上了漂亮的小朋友坐公車的圖片,還有很多交通標志和乘車注意事項的標語。這一下子便引起了幼兒們的關注,每到課間休息的時候,幼兒們便圍在那個地方,猜測標志的含義和認讀標語,還向老師虛心求教,角色游戲的時候這個區域不再是被人遺棄的丑小鴨了,而是小朋友首選的對象了。
⑷游戲環境的安全性
這里的安全更多的是指心理上,例如學習(游戲)氛圍、教師與幼兒的互動狀況,而不只是物質環境的安全。下面是對兩個不同氛圍的班級中班B和中班b,一周三次的角色游戲時間段進行幼兒游戲行為的整體觀察并比較:
從以上的個案中,可以看出教師對自主性游戲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的重視。但是在自主性游戲中,不僅要求教師要創設、提供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環境和材料,更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創設游戲環境、制作游戲材料,讓幼兒在與教師的合作中培養自主性。但就目前幼兒園的現狀,教師在創設游戲環境時大多都不會邀請幼兒參與。在材料的提供方面,也主要來自于三方面:教師自制、家長提供和現成玩具,幼兒自制材料很少。
往常的戶外自由活動基本上都是幼兒單獨或兩三個幼兒進行聯合游戲,游戲中幼兒要么無所事事,要么胡亂跑步,基本沒有像案例中發生的體驗性很強的游戲。帶班教師除了組織幼兒游戲外,基本不會主動的參與幼兒自發的游戲。在這次A幼兒發起的假裝游戲中,老師與幼兒共同游戲,更加促進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可以看出教師的友好參與行為對幼兒游戲的促進作用和在游戲中教給幼兒不同的體驗。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進入幼兒的游戲,能更好的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促進幼兒的發展。
案例2中,我們可以看到B教師進行的游戲講評方式,是通過讓幼兒大膽地講述游戲過程中的經驗,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幼兒獲得價值感,幫助幼兒提升游戲水平。
從以上幼兒自主性游戲開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兒自主性游戲的開展主要存在以下情況:
其一,教師作為組織者與支持者,非常重視自主性游戲環境的創設與材料的投放:從空間時間上盡量保證幼兒游戲的機會,游戲材料不僅豐富且具層次性,環境創設注重身心兩方面的安全穩定,并且能夠把游戲性與教育性相融合,但是環境創設與材料提供缺乏師生間的共同創造。
其二,教師作為觀察者與記錄者,在自主性游戲中會觀察到幼兒的一些游戲行為表現與需要并作記錄,但教師很少會根據幼兒的需要與游戲行為表現生成新的游戲計劃以此來擴展幼兒的經驗和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幼兒的主體性發展與培育是幼兒階段教育最高的任務,而幼兒園自主性游戲是實現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一個過渡橋梁,最終目的是要把游戲活動的主體精神與社會文化內容的教學因素和諧統一為幼兒園教學活動體系,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主動活潑地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第四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
[2]李青,淺談幼兒游戲材料的提供[J],幼教天地,2009
[3]劉焱,兒童游戲通論(第二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8
[4]劉晶波主編,學前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尹敏,維果茨基的游戲理論對發展幼兒主體性的啟示[J],教育教學研究,2009(4)
[6]林菁,在結構游戲中培養幼兒主體性的有效策略[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6)
[7]許群民,幼兒在結構游戲中的心理需要及教師的指導[J],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