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數學課程的“四維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其中“問題解決”不等同于“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能力。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課題依托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平臺,以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為載體,2011年起持續(xù)6年聚焦于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學與教實踐探索,構建了“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即:觀察分析——嘗試解決——論證交流——反思提問,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學習循環(huán)系統(tǒng),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具體化、模型化。編寫了一整套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拓展課程(6個年級),一、二年級教材《“問題解決”玩中學》共包含20個單元64個學習專題,配套使用樂高學具;三至六年級教材《“問題解決”做中學》共包含16個單元80個學習專題。建立了基于“問題解決”能力課程體系的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開發(fā)了過程性評價APP采集與分析工具,有效配合學生學習效能感的即時反饋。“問題解決”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針對性地解決了問題發(fā)現(xiàn)與解決能力相關培養(yǎng)方式與路徑缺位問題,有效培養(yǎng)了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能力,引導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行為從“解決問題”向“問題解決”轉變。
調研現(xiàn)狀,找準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總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改革方向,在強調發(fā)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能力的課程目標。
調研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小學數學教學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致使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強,創(chuàng)造能力較弱。學生往往不能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了解不多。學生機械地模擬一些常見數學問題解法的能力較強,而當面臨一種新的問題時卻辦法不多。
近幾年各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都編排了“問題解決”的學習內容,強調學生對知識生成過程中的掌握與理解,注重學生的思維情況和數學學習能力,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雙基目標的達成,忽視了思維發(fā)展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創(chuàng)新與生成,忽視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內容——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以“問題解決”課堂教學為載體,深入探索“問題解決”教與學方式變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它將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改革。
深入探索,構建模式
構建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課題組在進行大量的課堂觀察,深入了解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現(xiàn)狀后,經過六年的探索實踐,針對學生創(chuàng)新構建了“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依據該基本準則,針對教師提出“問題情景——放手嘗試——激發(fā)論證——問題拓展”的教學組織范式。在這個自主學習模式中,“問題解決”是核心,學生圍繞問題解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評價者,重視課堂上生成的典型錯誤或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意解法,激發(fā)學生之間的學習分享、論證交流。并將此模型作為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突出數學教師的同時延伸到其他學科。
編制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評價體系 立足“觀-試-論-問”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自主學習模式,課題組構建了小學數學“問題解決”學習的評價指標,著重研究了表現(xiàn)性評價的應用。評價量表包含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采取五點計分制,并通過富有創(chuàng)意的能力表現(xiàn)評價雷達圖,在“問題解決”四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重點關注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的過程性表現(xiàn),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側重測量學生某一兩個方面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
四環(huán)節(jié)具體解析 將“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具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做好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是很值得探究的。下面將列舉課題組成員執(zhí)教的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采松果》一課,來說明該設計的原理與方法。“觀”,是指學生要學會觀察分析,根據數學情景,仔細觀察其中的數學信息,自主思考分析,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勵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著重評價學生的信息提煉能力和數學學科敏感度。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師:小松鼠和小動物們商量好星期天去郊游,懂事的小松鼠沒有讓媽媽為自己買許多好吃的,而是和媽媽一起采松果。于是它和媽媽來到大森林里,采了一會兒,媽媽說:“寶貝,我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看了看自己的籃子不好意思地說:“媽媽,我只采了4個松果。”故事聽到這里,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學信息?能夠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生1:一共采了多少松果?
生2: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
生3:小松鼠比媽媽少采多少松果?
生4:小松鼠再采幾個松果就和媽媽的一樣多?
師:同學們都很了不起,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數學題。
“試”,是指學生要學會嘗試解決,分析問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對梳理出的問題進行嘗試,尋找解決的辦法。教師指導學生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著重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實施方案的能力。第一,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咱們先來幫助小松鼠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怎么列算式呢?可能很多同學都已經知道答案了,但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更想聽一聽在計算過程中,你們是怎么想的。請你和同桌交流一下是怎么算的。①學生動手探究,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時參與引導。②交流反饋:請分享一下你的好辦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解決這個算式有哪些方法?這些方法你都想到了或者看懂了,請舉手。③我們已經成功的幫助小松鼠解決了第一個難題,接下來,讓我們放松一下,做個小律動。全體同學起立,跟著視頻一起做小手拍拍。
第二,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解決剩下的問題:“媽媽比小松鼠多采多少?小松鼠比媽媽少采多少?小松鼠再采幾個松果就和媽媽一樣多?”請在這三個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和同桌一起討論并用喜歡的方法解答。①學生開始思考,教師巡視,指導學生。②交流反饋:請個別同學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并進行算法演示和講解(為什么三個問題的算式都是一樣的?因為這三個問題都是求媽媽和小松鼠采摘的松果數相差了幾個)。
“論”,是指學生要學會論證交流,提煉分析,尋找問題的最優(yōu)解,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組織學生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討論、匯報、交流、展示,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和論證能力,引發(fā)學生得出結論。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著重評價學生論證、優(yōu)化的能力以及總結與分享的能力。
師:謝謝同學們?yōu)樾∷墒蠼鉀Q這么多難題,小松鼠為了感謝大家,特地給大家?guī)砹艘粋€“音樂轉盤”。我發(fā)現(xiàn)小明這節(jié)課都特別認真傾聽,請小明上來為大家轉轉盤。(音樂轉盤:32+5/78-4/67-3/4+53/44-4/21+7/3+26/57-4)。
師:老師想采訪一下你,你舉手舉得最快,有什么秘訣?你的意思是十位上的數不變,把個位上的數相加減。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這種方法。
生1:4+53的答案是93。
生2:我不同意。
師:你不同意?請說一下想法?
生2:應該是57。
師:你們還有沒有什么問題要問?你有意見,請你說。你覺得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
“問”,是指學生要學會反思提出新問題,自主反思評價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自我肯定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解法,并找出不足或有待提升強化之處,這既是一種鞏固應用,也是拓展提高。教師要促進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在解決現(xiàn)有問題的基礎上善于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又開啟一個新的學習循環(huán)。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著重評價學生自我概括總結能力、評價他人能力、整體優(yōu)化能力,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看數學書P52第5題。①請同學們算出圖片上算式的答案;②誰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能不能具體說?
生:我發(fā)現(xiàn)相同的兩組加數,雖然調換了位置,可是它們相加后所得到的得數卻相同。
師:你能不能自己再想出一組這樣的算式?
生:可以!比如……
師:這樣的式子你說得完嗎?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這節(jié)課,十分注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學會梳理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積極鼓勵學生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論證交流階段,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并讓學生之間互相探討,錯誤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糾正。
不難發(fā)現(xiàn),“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流程更加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整體設計,培養(yǎng)多方面的數學素養(yǎng),在學校形成一種“數學源于生活、人人熱愛數學”的數學文化。而且,學生形成的這種“問題解決”的能力,不僅可以在各類學科學習中得到遷移和運用,也可以應用在處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務的問題解決中。對于教師,課題組則以學校備課組作為此項工作推進的抓手,將“備課組長帶領下的集體備課制度”落實到“觀-試-論-問”教學設計過程中,建立了一套教學設計評價標準,對教師教學設計進行及時考評。還提供了專門的備課手冊,以規(guī)范化的流程帶動教師進行規(guī)范化的設計。
實踐應用,提升效果
該研究成果在深圳市龍華區(qū)相關公民辦小學等單位進行教學實踐;近兩年推廣到廣東紫金縣城區(qū)小學、長沙市雨花區(qū)多所小學等省內外學校。應用表明,該“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極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能力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課題研究配套校本課程《“問題解決”玩中學》(1-2年級)、《“問題解”決做中學》(3-6年級),使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充分挖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資源,深受學生喜歡。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對數學問題比以前更感興趣、更主動、更有熱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并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問題解決”調動了學生個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開放題訓練和自主學習空間的教學,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有效構建“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首先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其次要自主探究,積極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善于分析問題;再次,討論交流,組織學生討論、進行論證,得出結論,訓練學生精于解決問題;最后,問題拓展,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可以變?yōu)橥卣固嵘粌H要教會學生掌握現(xiàn)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還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去深化問題,不斷地進行“追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從而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我們認為可以用“觀-試-論-問”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作為小學數學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的主要教學策略,最終達到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的目的。
提升教師“問題解決”的教學能力 遵循“觀-試-論-問”探究課型的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行為發(fā)生了很大轉變,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更加放手讓學生探究嘗試。我們積極地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我們的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引導者。在課堂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插手;遇到難處,教師只是適當地加以點撥、引導,決不以教代學;學生針對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獨特觀點時,教師認真地傾聽,及時點撥、評析,時時刻刻注意尊重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就不斷地在提高,教學過程也得到優(yōu)化。
一批骨干教師在實踐中快速成長,例如,2015年課題主持人榮獲“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榮獲“深圳市第三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兩位課題組成員獲評廣東省“南粵優(yōu)秀教師”、“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師”;2016年課題組老師設計的教學案例《密鋪》,先后獲得廣東省和全國小學數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錄像課評比一等獎、廣東現(xiàn)場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現(xiàn)場評比專家的高度好評;撰寫的案例《撲克速算游戲與運用》在廣東省2015年小學數學優(yōu)秀教研案例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在廣東省小學基礎認知能力訓練課程專題研討會上,執(zhí)教的一年級下冊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研討課《精靈兔小弟》,受到與會專家和各界教師的一致好評;《小數點搬家》課例在深圳市小學數學現(xiàn)場說課比賽榮獲一等獎。
該研究成果先后在省內外10所學校探索實踐6年,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普及學生人數8000多人,教師420多人,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學成果得到同行專家充分肯定,6篇成果論文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研究成果獲2017年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相對于以往的數學課題研究而言,本課題研究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具體形象思維來促進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既關注學生聚合思維培養(yǎng),也關注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既關注數學技能的獲得,更關注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最終從整體上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本成果的重要特色和創(chuàng)新之處。“問題解決”貫穿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全過程,甚至對日常生活和管理問題的解決也有積極意義。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有許多地方需要反思及深化研究。一是由于研究過程的時間跨度較大,研究實施的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缺陷,這種教學方法仍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對教師本身的數學素養(yǎng)要求比較高,在實踐運用中,要有充足的課時作為保障,對于師資和生源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可能在實施時仍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候“問題解決”教學該如何來展開?二是,對于“問題解決”教學的“觀-試-論-問”四步自主學習流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應該如何巧妙過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還是必須從觀察分析開始?這些都需要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余卉.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4]溫曉東.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3.
[5]李向陽.數學問題解決的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