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要: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對一例初中生人際交往困擾進行咨詢。經過4次咨詢,幫助求助者從改變錯誤觀點的意識層面以及脫離手機成癮的行為層面入手進行干預,最終基本實現了咨詢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手機成癮;人際交往;合理情緒療法;行為療法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一) 一般人口學資料
張家祥,男,13歲,初中一年級。
(二)個人成長史
張家祥足月順產,母乳喂養1年,無重大疾病史。獨生子,父母工作較忙,與其交流較少。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與同學交流較少,一般獨來獨往,沒有較為親密的朋友。
(三)心理測量結果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
軀體化1.3 強迫1.5 人際關系敏感3.7
抑郁2.6 焦慮3.4 敵對1.8
恐怖1.4 偏執0.8 精神病性0.7 其他1.1
該測驗結果顯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因子分高于常模。
(四)家長意見
家長為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感到擔憂,愿意積極配合。自述由于工作較忙時常會忽略與孩子的交流,出于補償心理會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可沒想到孩子竟日漸沉迷于手機,與父母更是沒了交流。也用過各種方法但沒有成效,認為自己無法管理孩子。
(五)班主任教師意見
據班主任李老師說,張家祥上課狀態正常,但學習效率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課下與老師和同學們的交流較少,課間愛玩手機,甚至因為課任教師沒收手機的事情與老師有過沖突。沒收手機之后,該生竟不去找教師要回而是又帶來新的手機并行為依舊。與家長溝通過,但家長也無計可施。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一) 主訴
因和同學人際矛盾引起煩躁、焦慮,不愿與同學交流。后找到令自己開心的活動——玩手機。
(二)個人陳述
一個月以前,家祥與班上的一名同學發生沖突,由于自己本來人際關系就不好,沒什么朋友,所以當時沒有一個人站在自己這邊,全都偏向另一方。從此認為班上沒有什么值得自己交往的同伴,還不如一個人來的自在,不想和任何同學說話。后來父母給自己買了一個手機,并且找到了一個好玩的手機游戲,每天一有時間就抱著手機玩游戲,只有玩游戲的時候感覺開心。
三、咨詢師的觀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詢師的觀察
家祥衣著整齊,講話聲音清晰,思維連貫。講到與同學的沖突事件時,情緒略顯激動,對同學們的評價不好。能清晰的認知到自己沉迷于手機并不是件好事,有較為強烈的求助意愿和動機。
(二)同學及同伴的反映
據同學及同伴的反映來看,該生愛玩手游戲,平時很少與同學交往,很少參加活動,有時會與同學發生沖突,開不起玩笑,同學找他說話他也不愛回應,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怎么與他說話了。
四、評估與診斷
(一)評估
該求助者的主要癥狀是:人際關系不良,導致不愿進行人際交往,且沉迷于手機世界等,心理沖突為常形,時間持續一個多月,對正常學習有輕微妨礙,有自知力。
(二)診斷
1.求助者咨詢的心理問題是由現實因素所產生的壓力引起,有因而發,并因此產生了焦慮和抑郁情緒,與其處境相符,為常形沖突,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2.病因分析
父母都是個體戶,沒讀過什么書,常年在市場賣菜,平時沒有時間,對孩子疏于管理,當孩子不高興時,便給孩子零花錢,以為給錢孩子就能快樂。孩子喜歡手機,父親便給孩子買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說手機丟了(其實是被老師沒收),便又給孩子買了一部,一直丟了兩部手機,父母也不當回事,直到班主任找到家里,才清楚怎么回事,可惜這時候孩子已經離不開手機了。眼睛里除了手機,別的什么也不放在心上,甚至包括父母、師長、同學。不聽父母、老師的話,和同學的關系極其糟糕,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
我通過觀察后了解到,家祥最初開始玩手機的原因是不愿和同學交流,這說明可以從人際交往方面著手進行干預。
五、確立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與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改變求助者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改變認知模式。
2、改善手機成癮現象,合理控制使用手機時間,合理使用手機功能。
六、制定咨詢方案
(一) 咨詢方法和原理
與求助者商議后,決定主要運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進行干預,分兩部分進行:改變求助者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不合理認知;探尋手機的合理用途。
認知療法 :
該療法的核心理論為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該理論認為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于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其主要觀點是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外部誘發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咨詢師協助求助者通過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來改變和控制其情緒和行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對不合理信念加以駁斥和辯論,使之改變為合理的觀念,最終達到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行為治療是以減輕或改善患者的癥狀或不良行為為目標的一類心理治療技術的總稱。它的發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具有針對性強、易操作、療程短、見效快等特點。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訓練后天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
(二) 咨詢時間及設置
時間:約每周一次,每次45分鐘,共4次。
七、咨詢過程
(一)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咨詢師通過真誠、共情等技術,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多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相關資料,探尋求助者的心理矛盾。
2018年4月11日,第一次咨詢
(1)明確家祥希望獲得幫助的意愿,填寫咨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同時向求助者說明雙方應履行的權利、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確定家祥想解決的問題。過程中多采用開放式提問和傾聽技術,收集詳細資料,通過共情等技術,為其營造安全、信任的氛圍,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3)完成心理測驗,結合心理診斷結果,商議并確定咨詢目標。
(二)咨詢階段
向來訪者介紹ABC療法,尋找和明確求助者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不合理信念;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幫助求助者改變不正確的認知。根據需要布置家庭作業,要求記錄發生相關事件、想法和行為。
2018年4月18日,第二次咨詢
由于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良好的咨訪關系,第二次的咨詢我開始深入了解一些狀況,家祥也漸漸打開了心扉。以下為部分咨詢片段:
師:你覺得父母愛你嗎?
生:當然愛呀!
師:理由是?
生:因為他們給我買手機。
師:你平時都用手機做什么?
生:那必須是玩游戲呀!
師:你們學習那么忙還有時間玩游戲啊?
生:課間玩,回家玩。
師:課間不和同學玩嗎?
生:不,沒勁。
師: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不愿意和他們玩。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他們什么都不懂,我不想搭理他們。
……
交談中,他反復強調自己不想理睬同學,完全沒有和同學交流的意向。
師:能給我講講嗎?
生:有一次我和劉暢打起來了,他們都向著他,沒人向著我。
師:能具體講講嗎?
生:就是那次老師讓做一個建筑模型,我覺得房子應該做成三層的,但是他就不讓,還說他是組長得聽他的。
師:他說原因了嗎?
生:他覺得做三層會塌,而且大家都幫著他說話,他們又沒做憑什么說會塌啊。
師:就是說,你和劉暢是一個組的,但是因為模型房子該做幾層產生了分歧,結果同學們都幫他說話,你感覺很委屈很生氣,對嗎?
生:是,特別生氣。
師:你能理解劉暢的想法嗎?
生:他覺得他是組長得聽他的。
師:如果你是組長呢?
生:那我肯定先做三層再說。
師:你試了做三層了嗎?
生:沒機會試。
師:那做三層有沒有可能會塌呢?
生:也有可能吧。
師:那你能理解當時劉暢的情緒嗎?
生:恩,能理解,怕做壞了。
……
我向家祥講述不合理信念與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介紹ABC理論的基本原理。幫助他分析在人際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受歡迎”“同學里沒人能理解我”等想法。并布置家庭作業,讓其想象自己正在和班級同學一起準備集體跳繩比賽,按照ABC理論分別記錄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狀態——相應的誘發事件A,事件發生時自己的情緒困擾和不適的行為C,以及自己當時對事件的解釋B。
2018年4月26日,第三次咨詢
首先,了解家祥上周的狀態,并針對家祥的家庭作業進行討論,與他一起對不合理信念進行辯駁,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隨后,我和家祥探討了手機的作用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我建議他不要帶手機上學校,并且減少在家玩游戲的時間。對于他的情況,短時間內完全禁止手機是不可能的,手機還應該發揮它特有的通話功能。所以,我要求他回家之后,每天要給特定的15個人打電話,這15個人包括他的父母,2個以前合得來的鄰居小朋友,還有他的班主任以及10個他的同班同學。為了保證這個行動的成功,我特別和她父親張斌以及他的班主任做了談話,說明了想法。他的班主任又動員了10個同學支持我的行動。
鑒于張家祥的情況,我首先動員這15個人首先和他通話,以打破僵局。我特別囑咐張家祥,接打電話的時候說要問好,通話結束要說再見,并簡單記錄下通話內容,并且要交給我檢查,不許敷衍。特定的15個通話對象要及時和我溝通,以便我隨時了解情況。
最后,我和他簡單回顧了今天聊的兩個主要話題,并約好了下次的咨詢時間。
(三)鞏固和結束階段
2018年5月10日,第四次咨詢
通過十幾天的操作,我觀察了家祥的通話記錄,了解過后,我發現情況有所改變。家祥開始有點反抗,只是不得不接電話,5天之后,才有了積極性,開始給15人一一打電話,也就是開始主動給同學打電話。由“被迫”溝通轉變為“主動”溝通,漸漸地,家祥和同學初步恢復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班中個別興趣相投的同學還打得火熱,
了解近期人際交往情況后,我發現家祥的問題開始有所好轉,咨詢過程中,他與我分享他的感想,我觀察到他能主動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認知,并在生活中主動進行修正,嘗試自己獨立與不合理認知進行辯論。
最后,我與家祥共同回顧、總結了前幾次的咨詢,評估、鞏固咨詢效果。求助者認為咨詢效果較好,可以停止咨詢。
八、咨詢效果評估與反思
(一)來訪者自我評估
通過這段時間的咨詢,我感覺心情很好。最近我和同學們的關系變好了,也在班級中找到了關系要好的幾個朋友,我開始對人際交往有正確的認識,并且我還能回想起之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每每想到都感覺有點不好意思,覺得自己誤會了很多同學。在日常的相處中,如果有同學情緒低落,我也會推薦他用ABC理論改變不合理信念。
以前愛玩手機是因為在班級里覺得無聊,后來玩游戲就上了癮。現在,我有了朋友,也會參加班級活動,再加上上課,每天的生活很充實,所以幾乎很少玩手機。在家有父母地監督,玩手機的時間也減少了很多,基本上都不超過規定時間。
(二)咨詢師評估
通過回訪與追蹤,家祥的手機成癮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而隱藏在手機成癮背后的人際交往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咨詢效果,達到了咨詢的目標。
(三)反思
家祥的案例并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因為當今社會有很多孩子有著和家祥類似的問題。表層的原因是因為手機成癮,而更深層的原因還等待我們去挖掘。本次咨詢從幫助求助者從改變錯誤觀點的意識層面以及脫離手機成癮的行為層面入手進行干預,最終較好的實現了咨詢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民族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劉鳳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美]Gerald Corey,石林等譯.心理咨詢師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汪道之.心理醫生.中國商業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